賈彬華
試題簡評
天津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命題材料選用的是當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線條之美》。選文圍繞“線條之美”,從“物”“人”“理”等方面組織材料,由實入虛,由淺入深,脈絡清晰,思路嚴謹,內(nèi)容豐富,繁而不亂。語言自然、樸實、簡潔,隨處可見充滿智慧的哲思與感悟,既有詩意的審美,又有理性的思考,傳統(tǒng)文化氣息濃厚。
題目設置了一道雙項選擇題、4道簡答題。選擇題5個選項從散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考查考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素養(yǎng)。4道簡答題依次考查考生賞析語言、把握思路、整合信息、鑒賞評價等能力。其中第20題是創(chuàng)新題型,體現(xiàn)學以致用。
散文閱讀題的一般解題思路是:文本閱讀(整體把握)-破解題干(精細審題)-進入語境-規(guī)范作答(分條分點)。
高考原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題。
線條之美
粱衡
我第一次對線條感興趣,是有人送我一個細長的瓶子,里面裝著一種很名貴的牡丹油。但我“買櫝還珠”,目不見油,竟被這個瓶子驚呆了。它的設計非常簡潔,并沒有常見的鼓肚、細腰、高腳、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蓋去掉,就剩下左右兩條對稱的弧線。但這線條的干凈,讓你覺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處的歌聲,直飄來你的心底。我神魂顛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時置于案頭,常會忍不住抬頭看兩眼。
初中學幾何時就知道,空間中先有一個點;點一動,它的軌跡就生成了一條線。
所謂軌跡者,只是我們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劃過之后,在我們的腦海里的視覺駐留。原來這線條的美正在似有似無之間,是自帶幾分幻美的東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無窮。正是因了它的來無蹤,去無影,永不停,卻又永無結(jié)果,你就永不會失望。線條,一種虛幻的、沒有窮盡的,可以寄托我們?nèi)魏卫硐?、情感和審美的美?/p>
點動生線,線動生面,在大千世界里,這線永處于一種過渡之中。當它靜臥于紙面時就含而不露,或如槍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嫻;而一旦橫空出世,就如羽鏑之鳴,星過夜空。這線內(nèi)藏著無盡的勢能與動能。所以中國畫的白描,不要顏色,也不要西畫的透視、光影,只需一根線,就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喜怒哀樂,山水的磅礴雄渾。那線的起落、走勢、輕重、彎曲等,居然能分出幾十種手法,靈動地捕捉各種美感——葉落霜天,花開早春,大河狂舞,烈馬嘶鳴。確實在大自然中,從天邊群山的輪廓,到眼前的一片樹葉、一枚花瓣,都是曲線的杰作。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著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焙喼笔且环廊司€描圖。張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寫雪后西湖的風景,“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點、一芥、一粒,雖是文字,作者卻如畫家一般純熟地運用了點和線的表現(xiàn)手法。
線條既然有這樣的魔力,便為所有藝術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藝術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書法藝術,洗盡鉛華,只剩了白紙上一絲黑線的游走。那飛揚狂舞的草書,漏痕、飛白、懸針、垂露等,恨不能將人間所有的線條式樣收來,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飛墨于紙?;蛉缜缈张Z,或如燈下細語。就這樣牽著人的神經(jīng),幾千年來書不完、變無窮、說不夠、賞不盡。再如舞蹈,一個舞蹈家的表演實際上是無數(shù)條曲線在空間做著力與勢、虛與實、有與無的曼妙組合,不停地在我們的腦海里形成視覺的疊加。正如紙上絕不會有兩幅相同的草書,臺上也絕不會有兩個相同的舞姿。這永不休止的奇幻變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經(jīng)止不住地興奮呢。至于音樂,那是聲音加時間的藝術,是不同聲音的線條在不同時間段上的游走,輕輕地按摩著我們的神經(jīng),形成聽覺上的駐留。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其實那梁上繞著的是些樂譜的彩色線條。
線條魅力的最高體現(xiàn)在于我們的人體。人,除作為生產(chǎn)力的第一要素外,還是世間高貴的審美對象。郭蘭英唱:“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鞭尚闾m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些都是在說他們身上陰柔至美或陽剛至強的線條。于是就專門產(chǎn)生了美術界的人體繪畫、攝影、雕塑,舞臺上的舞蹈、戲劇、模特,競技場上的體操、健美、雜技等。這些都是人對自身形體線條的欣賞、開發(fā)與利用。
線條的魅力不止于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概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為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秦篆、漢隸、魏碑、唐楷,還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文,這每一種字體的線條,就是貼在那個朝代門楣上的標簽。新中國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參與設計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其時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讓學生去畫草圖。一周之后交來作業(yè),她只看了一眼,便大聲說:“這怎么行?這是康乾線條,你給我到漢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倍嗄昵?,當我初讀到這段資料時就奇怪,只用鉛筆在白紙上勾出的一根細線,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的,還是大漢、盛唐的?帶著這個疑問,我終于在去年有緣親到霍去病墓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馬踏匈奴》,還有石牛、石馬等作品,線條拙樸、雄渾、蒼涼,雖時隔兩千年,卻仍然傳遞著那個時代的輝煌、開放、不拘一格與國家的強盛??登瑫r期,中國的封建社會已是強弩之末,線條繁縟奢華,怎能表現(xiàn)當時新中國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線條。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節(jié)。本文曾刊載于《中學生閱讀·高中·讀寫》2018年10月)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4分)
A.第一段中“買櫝還珠”加引號,語帶自嘲,強調(diào)了禮物的珍貴,突出了朋友所贈之物帶給“我”的驚艷感受。
B.第三段談到中西方繪畫技法,突出了中國畫白描技法中線條的豐富表現(xiàn)力,語氣中含有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賦》文句,意在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豐富了線條美的內(nèi)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韻味。
D.文中寫了舞蹈和音樂兩種藝術形式,通過線條在空間里的組合和在時間中的游走來闡釋線條奇幻的動態(tài)之美。
E.全文從“物”“人”“理”等方面組織材料,由實入虛,脈絡清晰,思路嚴謹,內(nèi)容豐富,繁而不亂。
17.請賞析文中畫線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縱觀全文,線條對創(chuàng)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請參照《線條之美》的審美角度點評下面這首描寫勞動者的小詩。(5分)
脊梁
羅長城
一條力的弧線,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條飛來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精講
16.【解析】本題是“五選二”的選擇題,五個選項涉及散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的諸多考點。做這類試題時,宜采用逐項、逐句、逐詞閱讀并和原文比對確認的方法。
A項,“強調(diào)了禮物的珍貴,突出了朋友所贈之物帶給‘我的驚艷感受”錯誤。相關語句在原文第一段“但我‘買櫝還珠,目不見油,竟被這個瓶子驚呆了。它的設計……”,突出了瓶子(線條)帶給“我”的驚艷感受,并沒有強調(diào)禮物珍貴。
C項,“意在贊美曹植的藝術想象力”錯誤。相關語句在原文第三段“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著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曹植的《洛神賦》……簡直是一幅美人線描圖”,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賦》,是為了說明“無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著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表現(xiàn)文章主題“線條之美”。
【參考答案】AC
17.【解析】本題是語句賞析題。題干要求對畫線句子進行賞析。賞析的一般思路是:形式(語言、技巧)+內(nèi)容(分析解說)+感情+效果。
細看畫線句子,會發(fā)現(xiàn)“洗盡鉛華”“游走”“狂舞”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或如晴空霹靂,或如燈下細語”,將視覺轉(zhuǎn)化成聽覺,運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展現(xiàn)了線條賦予草書的簡約而富于變化的藝術活力。“書不完、變無窮、說不夠、賞不盡”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有力地體現(xiàn)了線條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答案】運用擬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方法,生動有力地展現(xiàn)了線條賦予草書的簡約而富于變化的藝術活力,體現(xiàn)了線條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18.【解析】本題是作用(效果)類題,讓考生分析“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散文中的故事一般有豐富文章內(nèi)容、突出文章主旨、增強文章趣味性、吸引讀者等作用;這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這個故事有論據(jù)的性質(zhì),而論據(jù)是為了證明文章的論點;再考慮到這個故事所處的位置是“文末”(題干特意提示),“文末”文字一般有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升華主旨等作用。
這道題,“文末”具體指的是散文倒數(shù)第二段這個議論性語段。這個語段有論點、有論據(jù)、有論證。論點是線條可以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氣質(zhì)(即本段首句“線條的魅力不止于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概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為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論據(jù)是林徽因的故事。聯(lián)系全文,從“物”到“人”再到此處的“理”,思路清晰,主題得到深化。
【參考答案】引入故事使文章生動,做例證有力證明了線條可以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氣質(zhì),深化了主題,借線條這一象征符號寄托對新生共和國的贊美。
19.【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呼應。解答篩選、整合信息類試題,考生首先要按照要求“線條對創(chuàng)造美有哪些作用”去逐段篩選相關信息(語句),然后采用摘寫、提煉或概括的方法加以整合。
由第二段中“線條,一種虛幻的、沒有窮盡的,可以寄托我們?nèi)魏卫硐搿⑶楦泻蛯徝赖拿馈?,可以概括出“線條寄托理想、情感和審美”。由第三段中的“這線內(nèi)藏著無盡的勢能與動能?!瓱o論平面還是立體的藝術,一線便可定格一個美麗的瞬間,同時也吐納著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可以概括出“線條蘊藏藝術能量”。由第四段“線條既然有這樣的魔力,便為所有藝術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藝術之母了吧”可以概括出“線條是各種藝術形式的基礎”。由第五段“線條魅力的最高體現(xiàn)在于我們的人體。人,除作為生產(chǎn)力的第一要素外,還是世間高貴的審美對象”可以概括出“線條體現(xiàn)人體之美”。由第六段“線條的魅力不止于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概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為一個國家或一段歷史的符號”可以概括出“線條承載主觀精神,是時代和國家的象征”。
【參考答案】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審美;②蘊藏藝術能量;③體現(xiàn)人體之美;④是各種藝術形式的基礎;⑤承載主觀精神,是時代和國家的象征。
20.【解析】本題是今年的一道創(chuàng)新題,考查考生學以致用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和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的能力。題干要求考生參照《線條之美》的審美角度點評《脊梁》這首描寫勞動者的小詩。
考生要通過審題(破解題干),首先明確《線條之美》的審美角度有哪些,實際上第19題的五個答題要點就是《線條之美》的審美角度。其次要讀懂《脊梁》這首小詩。全詩共四句話,每句都融入了線條藝術,將四個瞬間定格,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四幅美好的畫面:“力的弧線”是對脊梁的整體概括,是審美的焦點,這條弧線蘊含著勞動者無盡的力量,是對勞動者力量的贊美;“破土的犁圈”“飛來的彩虹”“厚的青巒”表達了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贊美之情。詩歌運用想象,將脊梁與四個關于線條的描寫相關聯(lián),贊美了勞動者的力和美。
賞析時,考生要選取恰當角度,合理解釋:具體可從語言和主題角度賞析。
【參考答案】作者運用比喻手法,突出了勞動者“脊梁”的線條之美,贊揚了勞動者的人體之美,通過對勞動者力量的贊美,寄托了對勞動者的贊美和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