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偉
在生活中及一些影視劇中,經(jīng)常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一句話,“真是貧窮限制想象力”,以此來自嘲或他嘲因囊中羞澀而導致對美好事物憧憬的局限。這句話乍一聽道理滿滿,實則不然,它是一個“偽命題”。
限制想象力的,不是貧窮,而是“你認知不到”。
判斷一個人認知水平的高低,可以概括的簡單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在談論一件事物的時候,能夠熟練地運用多少概念,越多越好。多,說明他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可以即時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在更廣闊的空間去發(fā)散、去想象,讓人腦洞大開。但“術業(yè)有專攻”,認知水平再高,總有自己不了解的“未知”領域,對“未知”領域的事物,想象是困難的。
比如,中國古畫的“造像”,是用寫實的筆墨畫出物體的外貌,稱為實物造像。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沒有看到東西,說得再多也讓人一頭霧水。古人用“空谷傳聲”來比喻讀無圖之書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魯迅先生也說過,如果有人問他:“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巖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樣子呀?”“這時我就會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鉆。因為我實在連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巖”究竟是什么樣子,這形容詞,是從舊書上鈔來的,向來就并沒有弄明白,一經(jīng)切實的考查,就糟了?!边@都說明,圖像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為了讓人認知。
單純戲謔因為“貧窮”而購買不起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美好事物,是狹隘的自欺欺人。統(tǒng)治中國封建社會最后幾十年的慈禧太后,不可謂“貧窮”,但當她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照片時就被嚇慘了,說照相機不是吉祥之物,會攝人魂魄;第一次見到電燈時竟然指其為“茄子”,引得太監(jiān)們大笑。
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畢加索,他的一幅立體主義代表作《彈曼陀鈴的少女》,就是這樣一幅將少女的形象解構得支離破碎的作品。因為在常人眼里,大家只知道通過一個視角進行觀察,在二維的畫布上展現(xiàn)出人物的立體感。而畢加索嘗試在平面的畫布上同時展示人物所有的方方面面,還要反映出人物的三維性質(zhì),這就顛覆了大眾的傳統(tǒng)認知,導致人們無法想象這張畫畫的是什么。
馮侖在《創(chuàng)造未來與等待未來》中也有相近觀點表述,“未知才限制想象力”。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孤陋寡聞”。孤陋寡聞,形容的是學識淺陋,見聞不廣或?qū)κ朗铝私獾牟欢唷R部梢哉f是孤陋寡聞,才使人的想象力受到限制。當在認知之外的事物活生生出現(xiàn)在眼前時,就會出現(xiàn)一臉的驚嘆??梢?,人一定要學習,要打開想象力,讓未知的領域越來越少。社會發(fā)展到21世紀的今天,早已過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時代,學然后知不足,這就是為什么同樣的一個未來,有些人會因為所謂的“視野狹窄”而看不到、看不透,本質(zhì)上源于對某種知識的缺乏,以及由此導致內(nèi)心的局限。一旦突破了這些限制,看到更多的可能,你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才能有獲益的更大資本。
孤陋寡聞,語出《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敝傅氖遣荒軆H僅自己學習,還要朋友間經(jīng)常聚在一起進行交流,交流的作用是互通有無,否則就會孤陋而寡聞。其實,古人強調(diào)的是“共享”概念。共享,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才易于實現(xiàn)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才會有充滿無限想象的可能,才能無中生有。
當然,如果非要說“貧窮限制想象力”的話,那也是思想、思維的“貧瘠”,而不是物質(zhì)財富的匱乏。思想的“貧瘠”,首先要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思維方式才會改變,包括你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包括你判斷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你探索未知領域的能力……
《流浪地球》被公認為是目前國內(nèi)科幻電影的最高水平,在此之前豪擲千金的影視劇投資人多得是,為何拍不出或者從未敢嘗試拍這類電影,怕是要歸咎于缺少像劉慈欣這樣能寫出《三體》的作家、編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