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兩卷本《一個人的四十年——共和國學人回憶錄》((2019年10月第1版),66位學界名家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回眸改革開放走過的艱辛歲月,彰顯出那段歷史最為精彩的精神底色和思想光譜。
早在2018年初,聲譽遐邇的《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就策劃并刊出了“激蕩:一個人的四十年”隨筆專欄,在雜志微信公眾號推送一年多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好評如潮。因為這些回憶錄真實地再現(xiàn)了共和國學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心路歷程,并沿襲著精神譜系和文化脈絡(luò),總結(jié)“昨天”的中國,啟迪“今天”的中國,希冀“明天”的中國。雖說這本回憶錄并非嚴格史學意義上的編年史,但它卻見證了四十年來共和國的改革開放史,堪為一份厚實的思想檔案,彌足珍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它標志著我國將結(jié)束形形色色的“左”的思想路線,共和國的政治走勢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zhuǎn)向“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然而,倘要沖破樊籬,歷史慣性猶在,左傾遺毒尚存,革故鼎新、激濁揚清談何容易!改革開放發(fā)軔期風雨如晦,但終究浮云遮不住望眼,一批思想先導者“敢為天下先”,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如沈?qū)毾椤锻七M中國歷史轉(zhuǎn)折的一場大討論》,翔實記錄了關(guān)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這一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理論準備、創(chuàng)作過程、思想交鋒及由此帶來的“思想解放的春天”;沈國明《法治建設(shè)與思想解放同步》中那段參與討論土地批租制度的經(jīng)歷,證實這一城市土地管理體制改革的來之不易;朱林興《我所知道的莫干山會議》回憶了1984年9月由《經(jīng)濟日報》等10家單位聯(lián)袂舉辦的“全國首屆中青年經(jīng)濟工作者研討會”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上報的8個報告成為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智力支持,如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被中央采納;劉吉《我所經(jīng)歷的改革開放》憶及上海第一次搞股份制、發(fā)行第一張股票的過程,實屬鮮為人知的重要史料。
本書第二輯收錄了作為晚輩的學者回憶恩師及先賢的文章,紙上文字,燭下溫情。誠如后記所云:“這些回憶映照著經(jīng)歷了歲月滄桑但依然挺直的脊梁,承載的正是共和國知識分子生生不息、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史。”施蟄存、徐中玉、錢谷融、費孝通、馮契、陳旭麓等一批老一代知識分子雖然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作為親歷過浩劫并從劫灰中重新站立起來的幸存者,他們平反后迎來了“人生第二春”,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積極參與者和思想上的引領(lǐng)者。他們在“老境侵奪”的日暮黃昏中,孜孜不倦、劬勞不辭地完成著自己的學術(shù)成就,凸顯出老一代知識分子的良知和睿智。葛紅兵懷念導師許志英以《好老師,是學生的精神故鄉(xiāng)》為題,斯言誠矣!
作為本書第三輯,下卷收錄了34位學界名家對四十年學問人生的回憶和總結(jié)。他們以親歷者和參與者的身份,站在改革開放進行時的現(xiàn)場,鉤沉起四十年路程上的記憶印痕,是歷史大潮卷起的朵朵浪花。他們記錄下來的對自己個人學術(shù)生涯中有意味的故事,可以從一個側(cè)面讓人感受和體驗改革開放四十年波瀾起伏的時代風景。這些學人大多為“老三屆”,曾經(jīng)面臨著一個知識上和精神上的“斷層”,心靈上也一度潛藏著創(chuàng)傷和陰影。恢復高考后,他們趕上了一個歷史巨變期,經(jīng)過導師的提攜和教誨,依憑自己的聰慧和能力,如今都成為當下學界執(zhí)牛耳者。從他們或回首往事,或略陳學業(yè),或袒露心跡,或詮釋理念,皆可窺見其自覺地將學問融入家國情懷、天地人生,恰如蕭功秦文章標題所揭示的《在學術(shù)的風口浪尖感悟人生價值》。樊錦詩的《什么是“莫高精神”》、吳福輝的《我怎樣開始研究海派文學》、張福貴的《改革開放就是人的解放》、徐勇的《政治學:從殿堂到田野》等都是值得一讀且耐人尋味的佳作。尤其是陸南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對蘇東國家體制改革的研究》、葉書宗《我為還布哈林以歷史清白所做的工作》及沈志華《我怎樣搜集蘇聯(lián)檔案》,三篇文章一個宗旨:理性地認識斯大林當政的蘇聯(lián)歷史,同時它也給我國改革開放的路徑提供了新認識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