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論語》“子貢問時”中講,有一天早晨,子貢正在掃院子。有人來問:“您是孔子嗎?”子貢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那個人說:“我想問一年有幾季?”子貢說:“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一年有四季。”那個人很生氣:“明明一年三季,你為什么說是四季?”子貢理直氣壯地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誰都知道。”那人非堅持說一年三季。于是兩人爭論不休。
這時孔子走過來,問明緣由,又觀察了一下來客,然后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眮砣寺牬?,大笑而去。子貢忙問老師:“您以前教我們,不是說一年四季嗎,現(xiàn)在怎么又說三季?”孔子回答:“你沒見方才那人一身綠衣、面容蒼老,它分明是田間的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jīng)歷過春、夏、秋三季,哪里見過冬天?所以在他們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你跟他爭,會有什么結(jié)果?只能落得自己生氣?!弊迂暬腥淮笪?。
因為蚱蜢沒有經(jīng)歷過冬天,所以就頑固地認(rèn)為,一年只有三季。誰要說四季,他就跟誰急。后來,人們就把“三季人”,比喻為無知的人。明明自己無知,卻還格外自信;明明說的不對,卻還頑固堅持。如孔子所說,和這種淺薄和無知的人爭論,除了浪費時間,能有什么意義?臺灣大學(xué)教授曾仕強(qiáng)前幾年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也曾提到這個典故。他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就會非常生氣。而現(xiàn)在不會了,因為我知道他們都是三季人?!?/p>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天,張三和李四聊起三國。張三說,我讀過《三國演義》,諸葛亮和孔明是一個人。李四說,我聽爺爺講過三國故事,諸葛亮和孔明是兩個人。張三說,諸葛亮,字孔明。李四說,諸葛亮姓諸葛,孔明姓孔,根本不沾邊。兩個人爭來爭去,誰也說不服誰,于是去找王五評理。并約定打賭,誰輸了誰就給對方二兩銀子。王五聽了原委后說,張三你輸了,諸葛亮和孔明是兩個人。
李四拿了銀子,得意洋洋而去。張三不服,追問王五,你也算是個有知識的人,怎么會不知道諸葛亮就是孔明?王五說:“像李四這樣的人,就應(yīng)該讓他糊涂一輩子?!睆埲宦?,覺得也有道理。
一個人如果一輩子糊涂下去,必然處處碰壁。在這里,你說諸葛亮和孔明是兩個人,而且自以為是百分之百的正確。而到了人生的考場上,誰會認(rèn)可你這個答案?糊涂的結(jié)果,自然是一敗涂地。
在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和“糊涂人”還有很多。越是不懂,越想發(fā)表意見;越是無知,越要爭個高低;越是狹隘,越聽不進(jìn)不同意見;越是粗俗,越經(jīng)常講污言穢語。不信你到微信群里看看,那些經(jīng)常跟人抬杠或給人扣大帽子的人,大都是“三季人”和“糊涂人”。
孔子說得很對,你跟他爭,會有什么結(jié)果?只能自己生氣。王五做得很絕,對這樣的人,就應(yīng)該讓他糊涂一輩子。這是最省力的回?fù)?,也是最有力的懲罰。古往今來,總是有人明白,有人糊涂,明白者自明,糊涂者自糊。有些人甘愿糊涂,堅持糊涂,甚至以糊涂為榮,以糊涂為樂,那就隨他去吧。最后吃虧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