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牛:馬弟你好!咱當牛做馬大半輩子了,也該坐下來聊聊,說點心得體會,好為后人留點“心靈雞湯”什么的。是不是?
馬:是啊是啊,牛哥!咱在一個層面,共同語言較多。說起“心靈雞湯”,可能有人又要嗤之以鼻了。其實,細品便知,那“心靈雞湯”,大都是人生的指路明燈,不宜盲目排斥的。
牛:常有人對另一人說:“來世我會給您當牛做馬,報答您大恩的。”怪了,干嗎要等來世呢?要報恩,今世就可以嘛!
馬:對呀,只要有條件,報恩,最好是立即行動,“從現(xiàn)在開始”。消極等待來世報恩的話,多半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
牛:記得嗎,馬弟,宋朝詩人李綱那首《病牛》詩曰:“耕耘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溫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蔽抑溃@是站我立場上,說我盡管有點感傷、有點牢騷,無奈中還是執(zhí)著奮蹄,僅想喚起人們的注意和關(guān)照而已。內(nèi)心呢,還是魯迅那句話:“俯首甘為孺子牛?!?/p>
馬:是的是的,勞苦者有點感傷、發(fā)點牢騷,都可以理解。倒是,人們應當由此而提起注意,對牛多加關(guān)愛才好,不能讓牛流汗又流淚?。?/p>
牛:咱哥倆互通心聲,無話不講。給你遞個話,有人批評你說:“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边@不冤枉你嗎?我替你抱不平。
馬:謝謝牛哥仗義執(zhí)言。這事,我這樣想,人們立場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所以,常常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就說這“低頭、抬頭”吧,如果我能做到,既低頭拉車,又抬頭看路,那固然好。但是,當二者不能得兼時,作為馬,我主要還是低頭拉車。因為,這是我的本分。而看路、把握方向,那是駕車主人的主要職責呀。
牛:對的。還有,人們在警告貪官或其他作惡者時,常說要“懸崖勒馬”!但事實上,多數(shù)是人仰馬翻,墜崖而亡。壞蛋死了,活該,而你也喪命,遺憾。請問,到了懸崖邊上,你不能主動停蹄,以免災禍嗎?
馬:不能呀,牛哥。別忘了,咱是被人役使,沒有自由的。既然主人一意孤行,要找死,咱也只能與他同歸于盡了。無奈啊!也許,這也是必然規(guī)律吧。
牛:也有的人,自比千里馬,總抱怨“千里馬常在,而伯樂不常在”,好像他被屈才了似的。這事,你最有發(fā)言權(quán),該怎么看?
馬:人啊,大都“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塊料兒。但不少情況下,只是夜郎自大罷了。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如果哪位在實踐中很出彩,光芒四射,誰也遮掩不住,自然會引起伯樂的關(guān)注,不會被埋沒。我雖然不是千里馬,但畢竟在馬群混了多年,相信這點體會還是有些含金量的。
牛:馬弟,另外,對于“拍馬屁”,你也有親身感受,到底如何理解呢?
馬:我覺得,出于不良動機,對人一味討好,這好,那好,壞也說好,那是真的“拍馬屁”。然而,有好說好,有壞說壞,實事求是,就不能叫“拍馬屁”了。要是看得一團糟,這壞,那壞,好也說壞,那叫沒有是非,很可能,也是不良動機使然。你說呢?牛哥。
牛:馬弟,你說得太到位、太精辟了??磥?,你不止是老馬識途,還是老馬識人呢。我這不算是“拍馬屁”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