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洋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我國在學前教育“去小學化”背景下引起的社會各個群體的焦慮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對幼兒園足球發(fā)展所產生的阻礙和瓶頸進行研究與分析,并給出建議性措施。研究表明,引起社會焦慮的原因為:非公辦幼兒園的生存需求;對“去小學化”一詞的過度敏感;家長的過度焦慮加上商業(yè)教育機構的推波助瀾。社會焦慮對幼兒園足球發(fā)展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觀念、教育模式、幼兒足球概念、政策等方面。解決措施為:對非公立幼兒園和公立幼兒園一視同仁;確保小學真正實現“零起點教學”;避免去小學化“一刀切”的現象;保教結合;制度與政策協同,盡快將《幼兒園足球活動指南》付諸于實踐。
關鍵詞:去小學化? 社會? 焦慮? 觀念? 措施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8(c)-0124-04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anxiety behaviors of various social groups caused by the "de-elementalization" backgroun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obstacles and bottlenecks of these behavi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football,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auses of social anxiety are: the survival needs of non-public kindergartens; the over sensitivity to the word "de-elementalization"; the over anxiety of par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mer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impact of social anxie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football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education mode, the concept of children's football, policy and other aspects. The solutions are as follows: treat non-public kindergartens and public kindergartens equally; ensure that primary schools really realize "zero starting point teaching";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one size fits all" of "de-elementalization"; combine the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 coordinate the system and policy, and put the "kindergarten football activity guide" into practice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Avoiding primary education; Social; Anxiety; Concept; Measures
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幼兒園嚴禁教授小學課程,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治理小學化教育環(huán)境,對學前教育師資培養(yǎng)計劃進行整改,并且鼓勵小學堅持“零基礎教學”。隨著治理工作的推進,各地幼兒園積極做出響應,削減理論性的文字書面課程,擴展幼兒園戶外運動項目、益智游戲等活動,一些地區(qū)教育部門甚至將幼兒園有無教授小學課程作為評優(yōu)標準。
此舉措對于幼兒足球發(fā)展處于破冰階段的中國可謂是一針見血,給追求理想化教育理念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注入了一劑強心劑。然而,在社會輿論相互碰撞的今天,這項改革必會引起社會,特別是堅持學前教育以”智”為主的家長群體的質疑,給幼兒足球和校園足球的發(fā)展帶來阻礙。
1? 學前教育“去小學化”引起社會焦慮的原因
1.1 非公辦幼兒園的生存需求
進入21世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普通家庭的家長也有能力將孩子送入環(huán)境相對優(yōu)越的“貴族”幼兒園,這類幼兒園多數為雙語教學模式,有些幼兒園高價聘請外教進行教學,以此為噱頭吸引家長。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私立幼兒園在教學資源、住宿環(huán)境和飲食等方面都優(yōu)于普通幼兒園,但說到底,私立幼兒園還是以逐利為主要目標,往往會將教育孩子本身的目的放在自身財富利益之后,當財富利益與教育改革的壓力發(fā)生沖突時,管理者會變得無從下手,這與政府管理的公辦幼兒園形成明顯對比。
首先,許多私立幼兒園的管理者并沒有很好地把握學前教育發(fā)展趨勢,只是一味地迎合家長的喜好,雖然面臨治理匆忙上馬,但也只是塑其枝葉而未植其根。其次,私立幼兒園憑借自己豐富的資源開設一些比小學知識還要深奧的課程,提供一些“額外課程”或“興趣班”,這樣孩子升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相比較上公立幼兒園的孩子接受能力較快,小學教師對這一部分學生的評價高,給家長和社會公眾造成了一種智力優(yōu)先的假象,實則是在抹殺孩子的求學興趣,孩子到了小學以后發(fā)現學的東西已經學過,就不會再認真聽講[1]。
若站在家長的角度看,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飽讀四書五經”是令人羨慕的,進入小學后班級的排名也能在親戚朋友面前拿得出手,出于這種潛在的虛榮心,就算是接受了“去小學化”的理念,但還是更加傾向于選擇可以提前學到知識的私立幼兒園,這種矛盾也給政府扶持的以培養(yǎng)孩子游戲興趣、參加戶外活動為主的公辦幼兒園造成生源上的缺失和社會輿論上的打擊。
1.2 幼兒教育者對“去小學化”一詞過度敏感
與上文恰恰相反,還有部分追求理想化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和幼兒園園長對“去小學化”的治理高度贊同并且執(zhí)行有效,一些幼兒園甚至禁止有帶拼音的圖書出現在教學過程之中,包括標有拼音的童話書籍[2]。這種做法看似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實則物極必反,沒有把握適度原則,結果是一些孩子升入了一年級之后最簡單的拼音字母都要從頭學起,給小學的教學工作增加了負擔。
大班的孩子原本應在書籍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簡單的拼寫和漢字筆畫,這種不分階段的極端措施不能滿足孩子的多元化發(fā)展。
1.3 家長過分焦慮,商業(yè)教育機構推波助瀾
很多支持傳統(tǒng)教育的家長了解到如此的教育模式時,擔心孩子到了小學之后跟不上,覺得在幼兒園里沒有學習到東西,整天都在玩,不惜重金在園外給孩子報一些幼小銜接班、奧數班、雙語班等拔高課程,這些課程一個月少則千元,多則數萬元,殊不知,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承擔著與其身心發(fā)展不符的學習負荷。幼兒階段的孩子最應該發(fā)展的應是反應能力、探索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味地灌輸死板的理論知識只能使孩子成為被動地吸收知識的海綿和承擔家長焦慮情緒的機器。
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對“小學化”一詞的過度敏感導致家長的過分焦慮,營利性學前教育機構的推波助瀾導致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惡性循環(huán)。
2? “社會焦慮”影響下對幼兒園足球發(fā)展產生負外部性影響
與小學、中學相似,家長為孩子選擇學前教育時總會以幼兒園的文化知識教學水平為參考依據。雖然教育部相關文件的大方向是以發(fā)展孩子體、智、德、美為主要目標,秉承“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但是社會觀念似乎約定俗成地將“智”放在第一位。在這種“社會焦慮”影響下對幼兒園足球的發(fā)展產生的影響主要為:以靜為宜的教育觀念造成對運動安全問題的顧慮;謹慎的舊式教育使國外理想化體育教育模式的引入遇到瓶頸;育人與競技概念的模糊;理論與實踐尚未結合,指導性文件有待實踐。
這種負面影響造成社會財力、政策支持、人力資源、理論與技能指導資源在注重全面發(fā)展的理想化教育模式和灌輸型的舊式書面教育之間搖擺不定。
2.1 以靜為宜的教育觀念造成對運動安全問題的顧慮
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教育觀念中,“安靜”“沉穩(wěn)”“好學”“老實”似乎是評判一個孩子優(yōu)秀與否的褒義詞,提到體育運動,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強身健體,而是運動項目的安全問題。另外,在興趣項目的選擇上,就女孩而言,家長對培養(yǎng)其愛好的第一選擇是跳舞、彈琴、表演等優(yōu)雅的藝術;就男孩而言,與三大球類和體能主導類項目相比,則是選擇讓孩子學習靜態(tài)體育項目,如圍棋、象棋、積木和紙牌的家長更多。
在一所足球特色幼兒園中,不少家長對幼兒園削減教學課程進行足球運動持反對意見,原因主要還是圍繞孩子們的安全與健康問題,雖然幼兒園階段的足球運動倡導游戲化,但難免出現磕磕絆絆的意外和爭執(zhí)行為,如果孩子因為參加活動而受傷或是因為保暖不到位而生病,其責任是該由家長一方來承擔?還是由學校一方來承擔?
2.2 謹慎的舊式教育使國外理想化教育模式的引入遇到瓶頸
出于對安全與健康風險的焦慮,在足球運動過程中,幼師們大多數都扮演著“安全員”的角色,偏重照看幼兒自身的安全問題,忽視了指導幼兒進行游戲化的足球活動,沒有完全激發(fā)孩子對足球的興趣,而是安排好活動的一切,指定固定的規(guī)則,幼兒無法自由發(fā)揮[3]。
反觀為體育強國的日本,對幼兒體育發(fā)展制定了由上而下的綱領性文件。1990年,日本頒布了《幼稚園教育要領》,文件強調體育游戲的目標是: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活所必須的習慣和態(tài)度,充分活動自己的身體;主動在戶外游戲;熟悉各種活動,快樂地展開游戲[4]。日本對幼兒足球運動引導孩子們在足球游戲中體驗成功與挫折,技術動作規(guī)范、比賽規(guī)則的約束明顯弱化,孩子們可以用手或者身體的各個部位觸碰足球,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老師的干預也很少。另外,在日本的動漫文化中,不乏有令人耳熟能詳的足球人物,孩子們從小在動畫片中樹立自己心目中的足球偶像,少兒足球文化非常濃厚。
這正是我國的體育教育制度所缺失的“挫折性教育”和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但面對中國家長和幼兒園教育者的種種顧慮,這種教育模式如要真正地融入國人的觀念和文化之中,還需一個漫長的過程。
2.3 育人與競技概念的模糊
在筆者隨同導師參加足球特色幼兒園園長培訓班的過程中,有園長引以為豪地提到:“我們的孩子每學期都會進行足球技能水平測試,孩子們平時腿上綁著沙袋踢球?!边€有些園長對于游戲化的足球活動能否提升幼兒的足球技能水平提出質疑。筆者看來,這種做法和想法其實偏離了開展足球特色幼兒園的本意。
第一,我們應該清晰地將競技體育和幼兒體育區(qū)分開來,幼兒足球不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的足球運動員,而是通過足球這項運動開發(fā)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合作意識并且培養(yǎng)不服輸的精神,形成健康的體魄,這才是孩子一生中良性發(fā)展的基礎。
第二,鑒于3~6歲兒童的身體發(fā)育特點,大肌肉群發(fā)展較快,小肌肉群相對滯后,所以如果在這個時期內對某一肌肉群進行專門的鍛煉則會適得其反,反復練習同一動作,會在將來的體育技能學習中形成肌肉記憶,不易糾正。
2.4 理論與實踐尚未結合,指導性文件有待實踐
由于我國的幼兒足球處于萌芽時期,一些政策的制定,課程的開發(fā),管理的模式才剛剛開始,“幼兒足球”對國人來說還是個陌生的詞匯。所以,一些概念的模糊和頂層設計的缺失不可避免。
2019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足球特色幼兒園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后續(xù)工作中又出臺了《足球特色幼兒園游戲活動指南》?!痘顒又改稀返某雠_給正在探索中的足球特色幼兒園帶來了福音,但該指南還在實踐過程之中,可操作性還有待考察。
3? 解決對策
3.1 對非公辦與公辦幼兒園要一視同仁
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增加對私立幼兒園申請足球特色幼兒園的名額,簡化申請流程,對幼兒園園長和家長進行幼兒足球的普及,讓家長和老師真正地接受幼兒園內的足球活動。
另一方面,對待私立幼兒園,要加強管理和審批制度,要求私立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在規(guī)范化上保持一致,既要提高私立幼兒園的教師素質,又要提高公立幼兒園的教學環(huán)境,用一定的獎罰制度刺激教師投入到學前教育改革的隊伍之中,逐漸地縮小私立幼兒園和公立幼兒園的辦學差距。
3.2 確保小學真正實現“零起點教學”
家長對“去小學化”的過分焦慮,某種原因還在于小學教師對家長的反饋。小學課程表面上是遵循著“零起點教學”,但教師往往會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加快課程的進度,這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出現跟不上的現象,家長會產生焦慮情緒,對幼兒園期間開展過多的足球運動產生抵觸情緒,在課余時間安排孩子們上各類輔導班。
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協調好幼升小和小接幼的課程進度,小學不得多上或加快一年級的課程,要循序漸進地過渡。
3.3 避免去小學化“一刀切”的現象,需與一年級課程“自然銜接”
避免“一刀切”的改革手段,在幼兒園大班時,教師應適當地讓孩子們接觸一些與一年級銜接的課程,注意不可以采取硬灌輸的手段,而是讓孩子們在有趣的讀物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自然地學到知識。例如在進行足球活動中,大班的教師可以嘗試將活動中用到的規(guī)則、口號轉化成英語口語和數字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到知識。
3.4 保教結合
家長和教師對于幼兒參加體育運動的焦慮主要源自于安全和健康的問題。幼兒園和社會教育部門要宣傳幼兒戶外活動的保護教育知識,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對幼兒園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教師既要擔任保障孩子安全的安全人員,又要科學地引導孩子進行足球活動,既能消除家長的焦慮情緒,又能讓孩子在足球游戲中得到啟蒙。
3.5 政府部門協同,盡快將《幼兒園足球活動指南》付諸于實踐
專家和學者應將幼兒足球這一主題作為熱門研究對象,政府帶頭,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發(fā)力,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幼兒園足球活動指南》,分批分級分地區(qū)地進行抽底考察,專家親自進行指導工作。另外,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上報,及時改進。
4? 結語
近年來,體教結合、體教融合成為熱點,在此形勢下校園足球擁有可觀的發(fā)展前景,如何將體育素養(yǎng)真正內化到學生的行為和觀念之中是重中之重,只有將體教融合的重心下移,才能在個體發(fā)展的“敏感期”,也就是幼兒階段,形成體育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在幼兒園開展足球課程不同于在中學和大學,由于幼兒在注意力、接受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都與青少年有較大差距,所以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避免過多的技戰(zhàn)術教學,以激發(fā)孩子運動興趣的游戲化課程為主,幼兒足球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把足球當作“玩具”,而不是課程負擔,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意識、規(guī)則意識等品質,提高體能和體質。發(fā)展幼兒足球是在構建協調的足球大環(huán)境的基礎上,為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打牢根基。
幼兒足球的朝陽即將來臨,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伴隨著種種難題,只有迎難而上才會看到曙光。幼兒園開展足球活動不僅需要社會、家庭的觀念認同,政府部門、媒體也應整合資源,多元并進,逐漸弱化因社會問題對幼兒足球發(fā)展的阻礙作用,實現校園足球、幼兒足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我國足球事業(yè)的全面轉型助力。
參考文獻
[1] 秦涵.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背后隱含的錯位兒童觀[J].教育現代化,2019,6(AO):253-254.
[2] 胡慶山,曾麗娟,朱珈萱,等.校園足球熱的審思——兼論中國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126-131.
[3] 張偉東.幼兒戶外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河教育,2019(12):79-80.
[4] 郝曉岑,李捷.日本幼兒體育推進策略及特點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4(5):106-112.
[5] 林夢龍.幼兒游戲化足球課程開發(fā)研究[D].吉林大學,2019.
[6] 楊陽.足球運動對幼兒體智能影響的實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9.
[7] 張穎慧,卞文昆,高春盛.幼兒園大班階段足球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科技資訊,2019,17(1):2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