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涵,趙佳琛,翁倩倩,2,金艷,張衛(wèi),彭華勝,蔡秋杰,李兵,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藥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
防風為臨床常用中藥,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等功效。2018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包含防風藥材的名方有10首,其中漢代藥方1首,“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唐代藥方1首,“小續(xù)命湯”出自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宋代藥方3首,“辛夷散”“當歸飲子”出自嚴用和的《嚴氏濟生方》,“三痹湯”出自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金代藥方3首,“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羌活勝濕湯”出自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大秦艽湯”出自劉完素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明代藥方1首,“清上蠲痛湯”出自龔廷賢的《壽世保元》;清代藥方1首,“除濕胃苓湯”出自吳謙的《醫(yī)宗金鑒》。
現(xiàn)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規(guī)定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1]156。謝宗萬[2]《中藥品種理論與應用》考證了正品防風與各地習用防風的性狀。樓之岑等[3]422-427認為,歷代本草所載防風原植物除今正品防風S.divaricata外還有其他品種,對產地也稍有討論。但總體上根據(jù)歷代本草時代變遷的系統(tǒng)梳理考證依然不足,且未有針對加工、炮制等方面的討論,因此有必要從經典名方開發(fā)的角度重新梳理歷代本草中防風的運用情況,對防風名稱、基原、產地、藥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遷進行詳考,這對該類藥材的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歷代本草均以“防風”作為藥材正名,李時珍[4]550言:“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庇秩纭侗静菰肌分杏涊d:“防,御也。此藥身去身半已上風邪,稍去身半已下風邪,廼御諸風要藥,因名防風,又一名屏風?!盵5]46因其自古便有祛風邪的功效,故名防風。
防風早期還有眾多別名,如《神農本草經》載:“一名銅蕓”[6]37;《吳普本草》載:“一名回(茴)蕓,一名回(茴)草,一名百枝,一名蕑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種”[7]25;《名醫(yī)別錄》載:“一名屏風,一名百蜚?!盵8]123蕑同蕳,蘭草。李時珍言:“屏風者,防風隱語也。曰蕓、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蕓蒿、蕳蘭也?!笨梢娖溜L之名與防風同義;茴蕓、茴草之名因防風與茴香同為傘形科植物;蕓、蕳是因防風氣味與蕓蒿、蕳蘭似而命名。百蜚、百韭、百枝等名,據(jù)《本草經考注》載:“一名百枝者,其細枝繁茂,與余草異,故名?!盵9]
防風歷代所用品種復雜,混淆品多,且當前栽培與野生品性狀差異較大,栽培品之間性狀亦有差異。李繼紅等[10]對藥用防風及其近緣種的性狀進行調查,將野生防風S.divaricata按產區(qū)分為口防風(主產河北、山西及相鄰內蒙古中部地區(qū))、關防風(又稱北防風,主產黑龍江、吉林及內蒙古東部地區(qū))、西北防風(主產甘肅、寧夏及相鄰內蒙古地區(qū)),各地防風栽培品統(tǒng)稱家防風。
防風最早的商品學記載可見于西漢《范子計然》:“防風出三輔,白者善。”“三輔”又稱三秦,指西漢時期治理長安京畿地區(qū)的3位官員管轄的京兆、左馮翊、右扶風,轄境相當今陜西中部地區(qū)。
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防風:“味苦,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jié)疼痹、煩滿。久服,輕身。”[6]37其功效與今之防風相近,但未對原植物及藥材形態(tài)做出描述。
魏晉《吳普本草》記載防風:“或生邯鄲、上蔡。正月生葉,細圓,青黑黃白;五月花黃;六月實黑。三月、十月采根,曬干,瑯邪者,良。”[7]25吳普最先對防風原植物進行描述,然而其記載卻與今之正品防風S.divaricata形態(tài)相異,產出地也從陜西省移至邯鄲(今河北南部邯鄲市)、上蔡(今河南南部上蔡縣)、瑯琊(今山東南部臨沂市)等地,因成書年代過于久遠且植物形態(tài)描述太過粗略,難以考證當時河南等地所用防風具體品種,僅能推測最早有別種植物作防風用。
《名醫(yī)別錄》記載:“味辛,無毒。主治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葉,主治中風熱汗出。”[8]123功效延續(xù)《神農本草經》所述,祛風、止痙、止痛。葉亦可用?!吧吃?,及邯鄲、瑯邪、上蔡?!薄吧吃贰痹诮耜兾鞔罄罂h洛、渭河之間,即渭南一帶。
南北朝陶弘景[11]261在《本草經集注》中載防風:“郡縣無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江蘇徐州)、蘭陵,即近瑯琊者。郁州互市(江蘇連云港)亦得之。次出襄陽、義陽(湖北棗陽東南)縣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實而脂潤,頭節(jié)堅如蚯蚓頭者為好。世用治風最要,道方時用?!碧蘸刖把a充了眾多防風產地,主產于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次產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等地。據(jù)樓之岑等[3]424調查,現(xiàn)在徐州地區(qū)已不產防風,而連云港地區(qū)以往曾使用傘形科泰山前胡Peucedanumwawrae(Wolff) Su的根作防風[12]。陶弘景最早記載“蚯蚓頭者為好”,防風眾多品種中有明顯或較明顯“蚯蚓頭”特征的僅防風S.divaricata野生品中的口防風、關防風及部分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K. T. Fu,而栽培種及其他近緣種“蚯蚓頭”均不明顯或無??梢娮蕴蘸刖皶r期,防風可能為多基原藥材,且以有“蚯蚓頭”特征的S.divaricata為好。
漢魏至南北朝時期,本草對藥材原植物的描述較少,吳普描述的防風顯然于今正品防風S.divaricata不同,再加上各代本草記載的防風產地不一致,可見古時防風應是以S.divaricata為主的多基原藥材。
唐代《新修本草》載防風:“葉似牡蒿,附子苗等?!磩e錄〉云:叉頭者,令人發(fā)狂;叉尾者,發(fā)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yōu)也?!盵13]179《中國植物志》載菊科蒿屬牡蒿ArtemisiajaponicaThunb.莖中部葉匙形,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淺裂片或為深裂片[14]。附子苗即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iDebeaux,葉片五角形,掌狀2至3回分裂,裂片有缺刻[15]。防風S.divaricata葉片葉三角狀卵形,2至3回羽裂;1回羽片卵形或長圓形[16]222,可見牡蒿、烏頭葉均與防風葉片有相似之處。防風S.divaricata根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少分支,蘇敬引“別錄云”意為根部分支少的防風藥材為佳,根頭、根尾有分支都會使藥材防風產生不良反應?!白铀坪炊蟆?,胡荽即芫荽CoriandrumsativumL.,果實圓球形,果徑約1.5 mm,背面主棱及相鄰的次棱明顯[17]。防風S.divaricata雙懸果狹圓形或橢圓形,長4~5 mm,寬2~3 mm,背稍扁,有疣狀突起,背棱絲狀,可見兩者均有明顯背棱,大小也相近,均為傘形科植物。
《新修本草》又記載:“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襄陽、義陽、上蔡,元無防風,陶乃妄注爾?!碧K敬新添的幾個產出防風的州縣均在山東省境內,且言河南、湖北并無防風,可能唐代已經意識到不同產區(qū)品種不同。目前山東仍有防風S.divaricata分布,淄博、煙臺等地區(qū)曾有商品產出?!吧吃吩谕菽?,亦出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陶云無沙苑,誤矣?!标兾髦胁渴亲钤缬涊d產防風的地區(qū),但歷代本草對當?shù)氐降子袩o防風的說法不一,樓之岑等[3]424考察認為,當?shù)厮a防風的原植物為傘形科植物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植物形態(tài)雖與防風相似,但根多分枝,堅硬,陜西有些地方稱其為“硬防風”。蘇敬言沙苑防風輕虛不如東道者,所指可能為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宋代蘇頌[18]121-122在《本草圖經》記載:“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上蔡,今京東、淮、浙州郡皆有之。”蘇頌除匯總前人所載產地以外,新增江浙等產區(qū),并附“河中府防風”“齊州防風”“解州防風”“同州防風”4幅藥圖(見圖1)?!案咙S色,與蜀葵根相類,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時嫩紫,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採根,暴干?!彼健敖庵莘里L”(解州即今山西運城解州鎮(zhèn))圖中防風根稍彎曲,無側根,根頭頂部有多數(shù)毛狀基生葉柄殘基,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文字描述及附圖均與現(xiàn)今防風S.divaricata相符,可見宋代主流防風即為S.divaricata。
注:A.河中府防風;B.齊州防風;C.解州防風;D.同州防風。圖1 《本草圖經》所附防風圖
“關中生者,三月、六月採,然輕虛不及齊州者良?!标P中即陜西中部地區(qū),此地防風采收時間與主流防風差異極大,可見該地防風品種并非S.divaricata。《本草圖經》所附“同州防風”圖,葉1至2回羽狀分裂;根細長變曲,下部多分歧;并載“輕虛不如齊州者”,結合前文考證,可基本斷定“同州防風”為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齊州防風”圖所繪植物葉裂片較寬,根分枝多,由此形態(tài)結合山東濟南的資源分布,該地所出應是泰山前胡P.wawrae。
“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採根,暴干。亦療頭風眩痛?!辈⒏健昂又懈里L”圖,河中府即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zhèn)。圖中植物明顯為羽狀復葉;莖多數(shù)基生;主根明顯但支根極多,可見雖名“石防風”但植物形態(tài)并不像傘形科石防風P.terebinthaceum(Fisch.) Fisch. ex Turcz.,推測古代山西省有傘形科他種植物作石防風用。
“又宋、毫間及江東出一種防風,其苗初春便生,嫩時紅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動風氣。〈本經〉云:葉主中風熱汗出,與此相反,恐別是一種耳。”蘇頌稱此種產于蘇、浙、皖一帶,然而防風S.divaricata及其近緣物種基本產于秦淮以北,四川、云南有近緣種,但江南未見分布,僅憑蘇頌文字描述難以斷定物種,推測此為當時的同名異物或地區(qū)習用品。
唐宋本草詳細描述了防風原植物,發(fā)現(xiàn)雖防風入藥主流為山西解州防風S.divaricata,但各地習用防風藥材基原不一,如陜西當?shù)赜杏萌A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有用泰山前胡P.wawrae;另有用“石防風”等地方習用品。
明代朱橚[19]22《救荒本草》載防風:“生同州沙苑川澤,邯鄲、瑯琊、上蔡、陜西、山東處處皆有。今中牟(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田野中亦有之。”朱橚新補充了河南產區(qū)?!案宵S色,與蜀葵根相類,稍細,短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葉似青蒿葉而闊大;又似米蒿葉而稀踈,莖似茴香,開細白花,結實似胡荽子而大……又有石防風,亦療頭風眩痛。又有叉頭者令人發(fā)狂,叉尾者發(fā)痼疾?!睂Ψ里L原植物的描述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改動,與防風S.divaricata更為相近。所附“防風”圖(見圖2),根長圓錐形,下部略彎曲,頭部有明顯環(huán)紋,無支根,傘形花序多數(shù)。其文字描述及繪圖與《本草圖經》中描述和“解州防風”一致,可見主流正品防風為防風S.divaricata無誤。
圖2 《救荒本草》所附防風圖
蘭茂[20]《滇南本草》收載杏葉防風、竹葉防風、白花防風、繡球防風4種。按功效來看,“白花防風”即為正品防風S.divaricata,氣味甘,平,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jié)疼痛?!靶尤~防風”性大溫,味辛,溫中散寒,治九種胃疼,寒疝偏墜,寒熱往來,痰瘧。經利彬等[21]著《滇南本草圖譜》謂“杏葉防風一物,今滇南官藥肆、草藥攤販均收之。多由鄉(xiāng)婦于春冬之際,將未抽花莖之植物采掘成筐,背負入市求售,其名其物鄉(xiāng)人幾無不知者。”并考植物此為杏葉茴芹PimpinellacandolleanaWight et Arn.,產云南、四川、廣西,為云南藥用防風之一?!爸袢~防風”產滇中最奇,治病神速。《滇南本草圖譜》謂“竹葉,蓋取其狹披針形,葉脈平行,有類竹葉之故。又因竹葉柴胡之類似而得名也?!痹参餅橹袢~西風芹S.maireiWolff,產云南全省各地,四川(涼山和西昌)、貴州(興仁)、廣西(隆林)也有。該植物的根及根莖在《四川省中藥材標準》中作川防風,也稱西防風[22]62-65,在《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中作云防風[23]?!袄C球防風”味苦、淡,平,主治楊梅結毒,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滇南本草圖譜》謂“繡球防風一名,僅見《滇南本草》,其名蓋取象于花序之形狀……山谷附近荒坡叢草中偶見。七月至九月,花果隨之成熟?!痹参餅榇叫慰评C球防風LeucasciliataBenth.,產云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廣西西部。范洪等抄補《滇南本草圖說》中還收載1種“串枝防風”,氣味辛,平,主治頭暈、祛風散熱、退癍解毒,未考證出原植物。
劉文泰[24]172《本草品匯精要》轉繪《本草圖經》中4幅防風圖(見圖3),可看出“解州防風”傘房花序,白色?!昂又懈里L”羽狀復葉,小葉三出深裂,偏紫紅色。
陳嘉謨[25]99《本草蒙筌》載防風:“種生沙苑,屬河南。根類蜀葵。秋后采收,曝干入藥……擇堅實脂潤為良,去蘆頭釵股不用?!标惣沃冄苑里L主產于河南,根與蜀葵(錦葵科植物AlcearoseaLinnaeus)接近,防風選以無支根者為好。
李時珍[4]550《本草綱目》載防風:“江淮所產多是石防風,生于山石之間。二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為珊瑚菜。其根粗丑,其子亦可種。吳綬云:凡使,以黃色而潤者為佳,白者多沙條,不堪?!崩顣r珍列“江淮石防風”與蘇頌所言“河中府石防風”不同,卻與“宋、毫間及江東”產出防風相類,產江南,春采苗作菜,李時珍稱其為珊瑚菜。今有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r. Schmidt ex Miq.產我國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省?!吨袊参镏尽份d珊瑚菜葉片輪廓呈圓卵形至長圓狀卵形,三出式分裂至三出式2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卵圓形[16]77。植物根經加工后藥用,即商品藥材“北沙參”,其中以山東萊陽產的北沙參為最著名,故有萊陽沙參之稱。日本某些地區(qū)誤將我國產的商品藥材北沙參,稱作“濱防風”使用?!侗静菥V目》所附防風圖(見圖4A)[4]19較《救荒本草》簡略,可看出傘房花序及根部“蚯蚓頭”特征,但植物莖單一無分枝,羽狀葉互生,與防風S.divaricata不符。
李中立[5]46《本草原始》延續(xù)蘇頌與李時珍所載,并繪防風與山防風藥材圖(見圖4B)。其中“防風”根圓錐形,繪少許縱皺紋,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huán)紋及葉基,可見是正品防風S.divaricata?!吧椒里L”圖根分枝極多,并注曰“今江、淮、河中諸山有之,俗呼山防風。”因無地上部分特征,僅從產地推測可能是產安徽、江蘇等地的泰山前胡P.wawrae,和產陜西等地的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清代吳其濬[26]《植物名實圖考》載防風:“〈圖經〉:石防風出河中。又宋亳間出一種防風,作菜甚佳,恐別一種?!幢静菥V目〉:江淮所產多是石防風,俗呼珊瑚菜?!窗不罩尽担荷饺?,葉翠如云,正二月間,浥露抽苗,香甘異常,土人美其名曰珊瑚菜。懷遠、桐城、太和俱出,蓋即石防風也。今從〈救荒本草〉圖之,山西山阜間多有,與〈救荒〉圖同而葉稍肥。”吳其濬仿《救荒本草》繪制防風圖(見圖4C),但將葉改為羽狀復葉,小葉片對生,比之正品防風S.divaricata有所出入。
注:A.《本草綱目》;B.《本草原始》(1.防風,山防風);C.《植物名實圖考》;D.《中國藥物標本圖影》[29]。圖4 其他本草中所附防風藥材圖
民國陳仁山[27]22《藥物出產辨》載防風:“產黑龍江省洮南縣為最多,春秋雨季出新。必經煙臺牛莊運來,曰莊風。又有一種產直隸、古北口、熱河等一帶,清明前后收成,由天津運來,名曰津風。均野生?!鼻宕院竺黠@可見防風產地北移至黑龍江一帶。
陳存仁[29]《中國藥學大辭典》載防風:“外文名SilerdivarscatumB. et H.”,與現(xiàn)在相比,雖拉丁屬名更改但種加詞一致?!胺里L為自生之宿根草,早春生苗,色初紫,葉互生,及高一二尺。莖葉俱作青綠色……其根與蜀葵根相類,作紡錘狀,色黃白,長尺余,形極似胡蘿卜,脆而易折,干則不脆。生根味甚美?!?/p>
趙燏黃[30]215《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載防風:“祁、平藥肆之防風,又名口防風,乃河北省西北及東北一帶山地產品,其原植物屬于傘形科之SilerdivaricatumBenth. et Hook. f.,常于春夏未開花前,掘取其帶苗之根部,切去莖葉之大部分,洗滌而風干之。本品長20~40 cm,徑0.6~1.2 cm,全體為圓柱形,或呈扁壓狀,或帶多數(shù)分歧之枝根,根頭包擁棕狀之粗毛,而戴切斷之殘莖,表皮為灰黃色或類褐色,有著明之縱皺及癲痕;質頗輕松;橫切面不平坦,呈類白色,心部特白;氣味緩和而稍帶苦?!壁w燏黃詳細描述了防風的生藥性狀,與今《中國藥典》中防風的性狀基本一致,可見民國華北等地所產口防風已較為知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藥典》規(guī)定防風為S.divaricata的干燥根,但個地方標準又有不同規(guī)定,如《四川省中藥材標準》[22]62規(guī)定“川防風”為竹節(jié)前胡P.dielsianumFedde ex Wolff,松葉西風芹S.yunnanenseFranch.或竹葉西風芹S.mairei的干燥根及根莖,前者習稱“竹節(jié)防風”后者習稱“西防風”?!逗幽鲜≈兴幉臉藴省芬?guī)定“水防風”為傘形科寬萼巖風LibanotislaticalycinaShan et Sheh的干燥根[31]?!蛾兾魇∷幉臉藴省芬?guī)定“陜防風”為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的干燥根[32]。甘肅《古浪縣志》曾有“防風,俗稱馬櫻子”的記載,考證后稱其為“小防風”,《甘肅中藥材標準》規(guī)定“小防風”為傘形科葛縷子CarumcarviL.的干燥根[33]。
可見,歷代藥材防風的主流基原為防風S.divaricata,其他近緣植物僅在當?shù)刈鳛榱曈闷?。另外,明、清時期的本草指出“江淮石防風”為傘形科珊瑚菜G.littoralis,葉作菜,后世將其根作“北沙參”,日本等地則以“濱防風”之名入藥。
綜上所述,防風自古為以傘形科防風S.divaricata為主流的多基原藥材,各地有習用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泰山前胡P.wawrae等近緣物種作防風入藥。
歷代本草記載了防風眾多產區(qū),見表1,但各地對應的防風品種不同,如山東、江蘇北部所產防風為泰山前胡P.wawrae,陜西中部所產防風為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江、淮一帶所產石防風為珊瑚菜G.littoralis。正品防風S.divaricata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各省,歷代以出華北各省為好,清代以后防風道地產區(qū)北移至東北及內蒙古地區(qū),形成“口防風”和“關防風”?,F(xiàn)以關防風為商品主流,然因野生資源逐步減少,轉為家種后性狀發(fā)生較大變化,而江蘇、湖北等地已不再產出防風,山東、陜西等地資源亦有減少。
表1 不同歷史時期防風道地性及品質信息
防風主要藥用部位為根,歷代本草均記載防風“采根,曝干”。但防風花、葉、果實均可入藥,如《名醫(yī)別錄》載防風“葉,主治中風熱汗出”;《藥性論》載“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jié)間疼痛”[34]129;《新修本草》載“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yōu)也”。
歷代本草均記載防風可在春、秋兩季采收,去除叉枝、須根,曝干入藥。
歷代防風的加工重點在于“去叉枝”即支根等部位,炮制大多是凈制和切制,基本為生用,亦有極少數(shù)方劑記載防風須炒制和蜜制,見表2。
表2 不同歷史時期防風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
綜上所述,防風自古別名眾多,因有祛風邪的功效,故本草中均以防風為正名。歷代本草中記載的防風品種不一,入藥主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divaricata,華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泰山前胡P.wawrae等近緣物種原也廣泛被作為防風入藥,現(xiàn)與葛縷子C.carvi、竹葉西風芹S.mairei、竹節(jié)前胡P.dielsianum、寬萼巖風Libanotislaticalycina等一同作為地方習用品。防風廣泛產于我國北方各省,以華北地區(qū)所產,有“蚯蚓頭”特征的S.divaricata為佳,今因野生資源減少,江蘇、湖北等地已不再產出防風,山東、陜西等地產量亦有減少。道地產區(qū)北移至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qū),現(xiàn)以黑龍江所產“關防風”為最。古代防風除根部以外,花、葉、果實亦可入藥,此類用法現(xiàn)已被淘汰。歷代方書中均強調防風用時須“去蘆”“去叉枝”,多用生品,極少數(shù)方劑記載防風須炒制和蜜制。
現(xiàn)因防風野生資源下降,市場商品防風多為栽培品,但栽培防風“蚯蚓頭”特征不明顯,且根部分支較多,品質不如野生品。因此,經典名方中10首用防風的方劑,均建議使用黑龍江或內蒙古等地所產“關防風”S.divaricata。同時如使用栽培品,需采用仿野生品,應盡量避免性狀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