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蒙蒙,楊汝慧,李姍姍
(山東省產(chǎn)品質(zhì)量檢驗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02)
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是紡織品染色牢度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是測定紡織品的顏色抵抗磨損的能力及對其他材料的沾色情況,通常使用沾色評級來反映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指標。目前,國內(nèi)采用GB/T 3920—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摩擦色牢度》,通過評定與被測樣品經(jīng)過摩擦后的標準棉布的沾色情況,判定測試樣品的耐摩擦色牢度[1]。但在實際工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耐摩擦色牢度測試結果遠低于預期目標、不同檢測人員之間測試結果差別較大等情況,因此對耐摩擦色牢度試驗方法進行研究和改進具有重要意義。
2.1.1遇到的問題
GB/T 3920—2008中規(guī)定“用夾緊裝置將試樣固定在試驗儀平臺上,在試驗儀平臺和試樣之間,放置一塊金屬網(wǎng)或砂紙,以助于減少試樣在摩擦過程中的移動”。然而彈性織物在摩擦試驗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試樣移動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摩擦頭直接與摩擦紙接觸,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江林[2]指出織物伸長率不同會導致耐摩擦色牢度不同,在低伸長率和高伸長率下,耐摩擦色牢度數(shù)值較大(色牢度好),在中伸長率下,耐摩擦色牢度數(shù)值較小(色牢度差)。然而,此方法需對每個試樣進行多個伸長率的測試,才能確定試樣最佳的伸長率,從而得到準確的測試結果,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難度。
2.1.2改進措施
針對彈性織物耐摩擦色牢度試驗存在的問題,基于實際工作經(jīng)驗,提出兩種改進措施:(1)用雙面膠將試樣牢牢地固定在試驗儀平臺上;(2)用摩擦儀的夾緊裝置將試樣的一端緊緊固定在試驗儀平臺上,手持試樣的另一端,在摩擦過程中,手動控制試樣的伸長變化,使其恰好在摩擦過程中無移動,并且需在原始記錄中備注方法說明。
2.2.1遇到的問題
在進行鏤空織物試驗時發(fā)現(xiàn),面積較大、較薄的鏤空織物,摩擦過程中摩擦布會與砂紙接觸,既增加了摩擦阻力,還會將砂紙的顏色沾到摩擦布上,影響試驗結果。
2.2.2改進措施
建議將標準棉布鋪在砂紙上,然后將鏤空織物放在標準棉布上,再用夾緊裝置將試樣固定,進行耐摩擦色牢度試驗。
2.3.1遇到的問題
摩擦布沾色不均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邊緣沾色明顯,內(nèi)部沾色較淺;二是摩擦布有的地方沾色深、有的地方沾色淺。如圖1所示。
圖1(a)情況,一般易出現(xiàn)在毛紡織物等的絨類織物中,但也不排除出現(xiàn)在其他織物中,這是因為圓柱形摩擦頭與這類織物之間摩擦阻力很大,圓柱形摩擦頭邊緣會與絨類織物之間形成極大的瞬時壓強,以致染料顆粒較多地沾染在棉布邊緣[3]。因此在評級時,一般不考慮摩擦布邊緣的沾色情況。
圖1 摩擦布沾色不均勻現(xiàn)象
圖1(b)一般是由三種原因造成的:一是織物本身的特點,比如是特殊紋路或是色彩深淺不一致,此時可以按照顏色最深處進行評級。二是摩擦頭問題,這時要考慮摩擦頭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檢查一下摩擦頭安裝是否正確、牢固;檢查摩擦頭的表面是否平整;三是織物表面掉色不勻,織物在染色過程或后處理過程中造成染料在織物上固著度不一致,因此有的地方染料易沾在摩擦布上,有的地方不易沾在摩擦布上,從而造成摩擦布沾色不均。
2.3.2改進措施
針對圖1(a)的情況,可以換成方形摩擦頭,增大摩擦面積,減小瞬時壓強,使染料均勻地沾染在摩擦布上;針對圖1(b)的情況,應多取幾塊試樣進行試驗,用沾色均勻的摩擦布進行評級,若每塊摩擦布沾色不均勻,按沾色最深處進行評級。
GB/T 3920—2008中規(guī)定“去除摩擦布上可能影響評級的任何多余纖維”,然而并未規(guī)定纖維詳細定義,也未規(guī)定去除多余纖維的方法。在日常檢測中常采取用毛刷刷或使用膠帶進行粘除的方式去除摩擦布上的纖維,但由于不同檢測者對影響評級的多余纖維的認知度不同,會造成同一樣品摩擦色牢度相差半級甚至一級。這是由于紡織品經(jīng)摩擦試驗后,摩擦布沾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纖維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發(fā)生了脫落,從試樣上轉(zhuǎn)移到了摩擦布上[4]。檢測者用力過大,會將本應從試樣上正常轉(zhuǎn)移到摩擦布上的纖維去除,從而造成耐摩擦色牢度評級過高,不能真實地反映試樣的耐摩擦色牢度。建議在評級前用毛刷輕輕刷拭3次,不可用力過大。
彈性織物、鏤空織物、多余纖維等因素會對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試驗結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通過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既可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又能為企業(yè)生產(chǎn)工藝改進、檢測機構質(zhì)量評定工作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