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君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服務。研究過程中,以大數據時代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切入,分析當前圖書館服務中存在資源整合不足、網絡建設較慢、服務能力較差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以期為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從而推動圖書館實現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服務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各種云服務、云存儲逐漸完善,讓社會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利用云計算分析預測大數據,能夠讓用戶在數據中提取精準信息,充分展現了大數據價值。而圖書館作為文獻儲存的場所,其中存有眾多文獻資源,在此背景下,需要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在讀者服務中有機結合新方法、新手段與新技術,讓服務能夠融入讀者、貼近讀者。
1 大數據時代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
1)增加數據資源。圖書館服務資源以圖書、報紙、期刊為主,在信息建設下,部分圖書館已經實現資源共享。我國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其服務不僅包含期刊、圖書等常見資源,還涉及半結構數據,如讀者查詢記錄、借閱記錄[1];非結構數據,如圖片視頻等,上述資源共同組成圖書館服務資源。
2)挖掘服務數據。圖書館傳統(tǒng)為讀者服務的方式十分單一,結構較為簡單。而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下,圖書館也引入眾多技術,有助于圖書館豐富服務結構與數據類型。圖書館此時則應當完善收集與存儲信息工作,利用先進設備處理此信息,以便在眾多數據中尋找有價值信息,進而提高服務質量。并且,圖書館應當嚴格遵循法律要求,保護讀者權益隱私。
3)轉變服務方式。圖書館以往是為讀者提供信息資源,而在大數據時代下,其服務方式也愈發(fā)多元。圖書館服務方式向細節(jié)化、精細化及個性化方向發(fā)展,通過深入挖掘數據資源,以了解讀者傾向喜好,適當為其推送所需書籍,可有效提高讀者閱讀滿意度。
2 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服務問題
1)資源整合不足。我國部分圖書館在資源收錄中,通常包含超星、知網等數字平臺,但目錄排列通常是資源性質或載體的簡單羅列,未真正進行資源整合工作,對于內容也并未鑒別。此種不統(tǒng)一的檢索平臺方用戶在搜索數據時,只能一一搜索,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易發(fā)生資源重合或漏查情況,難以提高用戶體驗。
2)網絡建設較慢。在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應當根據社會需求及自身情況做好服務完善工作,以滿足當前讀者閱讀需求。但是,部分圖書館在進行自身網站建設中,缺乏科學規(guī)劃,整體板塊十分單一,內容隨意性強,主要是介紹讀者注意事項,圖書館館藏等,缺乏相應的網站導航與數字資源服務[2]。并且,部分網站反映速度慢,無法及時做到內容更新,缺乏用戶與網站之間的交流互動。
3)服務能力較差。在部分圖書館中,其管理者未做好館員培訓工作,其專業(yè)技能有待加強,對于圖書工作也有所忽視,認為只需要將書籍整理整齊,放在書架上即可,缺乏先進管理理念,難以實現圖書數據分析。并且,圖書館個性服務及信息推介機制不足,未構建跨區(qū)域傳遞文獻服務,無法進行資源共建共享,進而導致圖書館之間難以正常信息交流,制約了讀者服務創(chuàng)新工作。
3 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措施
1)構建資源共同體。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是其立管之本,基于本館特色建立大數據資源共同體,是實現服務創(chuàng)新的前提與基礎。但是,各地區(qū)圖書館由于規(guī)模、地域、定位及層次不同,建設資源水平及狀況也有所差異,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中,數據資源較為開放,逐漸喪失了傳統(tǒng)資源優(yōu)勢,降低了圖書館服務資源供給率。圖書館每天面對眾多資源,則應當完善建設資源策略,不僅需要強化建設本館特色資源,還應當積極進行大數據建設,參與到共建共享之中,以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圖書館應當在遵循法律基礎前提下,采集、挖掘開放數據資源,通過整合大數據平臺,結合圖書館已有資源,以豐富其服務結構[3]。同時,還要積極展開大數據資源共享共建工作,彌補當前短板,以實現資源互補。另外,還需要梳理導航體系,為讀者搭建學習共享空間,消除資源鴻溝,為開展讀者服務提供資源優(yōu)勢。
2)完善數據分析。圖書館在展開讀者服務時,需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功能,以獲得更多讀者閱讀資料。一方面可借助此資料進行預測分析,能夠掌握讀者習慣,根據本地讀者偏好配置圖書資源、服務環(huán)境及技術,促進圖書館不斷發(fā)展,做到與時俱進,明確讀者內在訴求,更好的發(fā)揮圖書館價值。因此,圖書館西藥完善數據分析機制,建立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數據環(huán)境,精準定位讀者需求,智能獲取讀者閱讀痕跡,精準描繪讀者畫像,從而更新并完善圖書館服務;另一方面,則可利用大數據“畫像模式”,從“讀者賬單”到“年度畫像”,分析讀者消費蹤跡,或是其使用圖書館蹤跡,以明確當前圖書館服務效果。圖書館借助平臺收集讀者瀏覽、借閱及推薦信息,可準確獲得“年度畫像”。同時,圖書館也可利用服務窗口或某一工作者狀態(tài)畫像,為其提供“長期畫像”,借助此種方式,為圖書館服務效果評價提供依據,進而改善圖書館服務思維,提高服務效能。
3)構建移動服務。不同讀者對于信息、數據具有不同需求,所以圖書館應當在服務中適當了解讀者情況,為其提供個性服務。在大數據技術不斷發(fā)展下,讀者愈發(fā)重視個性需求是否被滿足,為滿足此要求,圖書館應當構建移動服務。圖書館職責不僅是保存文獻資源,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此資源傳遞下去,為社會的發(fā)展建設提供資料支持,每個公民均能夠在館內得到想要數據與信息。因此,應當構建屬于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制定相應管理機制。通過構建圖書館專屬APP,讀者能夠在IPAD、手機等移動設備登陸至圖書館,在軟件上選擇所需數據信息。并且,讀者各種借閱、瀏覽信息,也能夠保存至移動圖書館內,在閱讀中借助智能設備獲取所需信息,可有效提高讀者獲取信息速度,此過程并不會受到時間及空間限制,隨時隨地能夠閱讀所需資源,軟件同時能夠根據讀者借閱信息與瀏覽記錄等,為其推送相關專業(yè)信息,以提高服務質量。
4)提升人員能力。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下,面臨著業(yè)務重組的挑戰(zhàn),其服務內容需要進行升級拓展。管理者應當學習更多先進管理理念,提高館員服務能力,培養(yǎng)更多復合型人才,這要求圖書館應當借助多種形式與渠道,做好館員智慧教育工作,讓其不僅能夠掌握更多現代技術與專業(yè)知識,還能夠擁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操作能力。在此過程中,一是可鼓勵并引導館員進行自學,在館內制定“能上能下”的管理機制,以激勵館員自學,自覺提高自身素養(yǎng)及知識能力;二是根據圖書館情況,使用靈活教學方式,如系統(tǒng)專業(yè)的開班授課、長短期培訓、參觀交流及專題講座等,教學內容以圖書館服務理論、管理理論、服務工具及計算機技術等為主,只有館員不斷學習,對自身現有知識體系加以更新,方可成為符合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要求的新型館員,進而提高其讀者服務質量。
4 總結
綜上所述,社會已經邁入大數據時代,對于圖書館服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圖書館增加數據資源、挖掘服務數據、轉變服務方式。因此,圖書館可根據自身情況,通過構建資源共同體、完善數據分析、構建移動服務、提升人員能力的方式,從大數據層面出發(fā),構建圖書館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進而將大數據資源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王伊.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科學數據管理與服務的探索[J].科技風,2020(09):112.
[2]趙雪琛.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教育教學論壇,2020(10):68-69.
[3]康存輝,操菊華.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精準服務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08):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