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草房子》,曹文軒著,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草房子》是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中國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曹文軒的代表作之一,自1997年出版[1]以來暢銷不衰,多次再版,并被譯為英文、法文、日文、韓文等;先后獲得冰心文學(xué)獎、國家圖書獎、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xué)獎、宋慶齡兒童文學(xué)獎等;改編電影《草房子》也斬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本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等?!恫莘孔印芬蚱湓谥袊鴥和膶W(xué)領(lǐng)域的巨大成就和影響而入選“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xué)經(jīng)典書系”,第八章的部分內(nèi)容更是以《孤獨之旅》為題節(jié)選編入現(xiàn)行人教版中學(xué)語文課本[2]77-83。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樊發(fā)稼評價說:“讀《草房子》真正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文學(xué)的享受,藝術(shù)的享受;是一種真、善、美的享受?!弊鳛閮和膶W(xué)經(jīng)典,《草房子》也是文筆優(yōu)美、語言凝練的佳作,蔣金綿[3]、胡超瓊[4]等曾對其文學(xué)語言做了專門研究,不過細讀之下,我們卻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語言問題,這對該作品的傳播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出于使《草房子》這部名著更加完美的考慮,我們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年版《草房子》為底本,從詞匯、語義、語法、邏輯與表達等幾方面對作品的語言問題進行評析,希望再版時加以修正。
一、用詞問題
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最講究遣詞造句,因為準確精當(dāng)?shù)挠迷~用語最能反映一個作家的語言水平,從而保證作品具有持久的藝術(shù)魅力。作為流布廣泛的名著,更應(yīng)成為語言規(guī)范運用的樣本,不能出現(xiàn)用詞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情況,更要杜絕詞語的誤用。作品的用詞問題如:
(1)從西邊吹來的風(fēng),又把這乳白色的熱氣往東刮來。(第25頁)
第二個“來”應(yīng)該改成“去”。
(2)小姑娘,快快長,長大了,跟連長,有得吃,有得穿,還有花不完的現(xiàn)大洋……(第31頁)
這里的“有得吃,有得穿”中的“得”是明顯的誤用,應(yīng)該改成“的”。
(3)但紙月卻沒有一點點傲氣。她居然絲毫也不覺得她比其他孩子有什么高出的地方,一副平平常常的樣子。她讓油麻地的小學(xué)的老師們居然覺得,她大概一輩子都會是一個文弱、恬靜、清純而柔和的女孩兒。(第41頁)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居然”為“表示出乎意料;竟然”[5]703,例(3)第一個“居然”是為了表現(xiàn)紙月的行為讓人出乎意料,但是第二個“居然”用得就有些莫名其妙了。根據(jù)紙月的表現(xiàn),老師們自然會覺得“她一輩子都會是一個文弱、恬靜、清純而柔和的女孩兒”,這里并沒有表示轉(zhuǎn)折或者出乎意料的意思,所以后一“居然”純屬多余,刪掉即可。
(4)正在冬季里,石板小道兩邊,無論是楓樹、白楊還是銀杏,都赤條條的,風(fēng)并不大,但林子還是呼呼呼地響著,渲染著冬季的蕭條。(第51頁)
“赤條條”是一個狀態(tài)詞,“形容光著身子,一絲不掛,毫無遮掩?!盵5]178在此用來形容冬季里落光了葉子的樹顯然不合適,原句應(yīng)該改成“都光禿禿的”更為恰當(dāng)。
(5)父親后來也曾懷疑過他是一個念書已念得很高的學(xué)生。(第52頁)
作者想要表達的可能是“他”念過很多的書,而且文化程度很高,但用“念書已念得很高”來表達是不妥當(dāng)?shù)???梢愿臑椤案赣H后來也曾懷疑過他,覺得他學(xué)生時代一定念過很多書,而且文化程度很高”。
(6)白雀還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寬闊,但銀鈴般清脆。(第71頁)
“寬闊”的意思是“寬廣開闊”,用以形容道路、胸襟、思路等,如“寬闊平坦的林蔭大道”?!昂榱痢币鉃椤埃曇簦┐?響亮”[5]542,例(6)用“寬闊”和“洪亮”來修飾“嗓子”并不恰當(dāng)。結(jié)合上下文,可以考慮將例(6)改為:“白雀還有一副好嗓子。聲音雖不太洪亮,音域也不寬,但銀鈴般清脆?!?/p>
(7)他把笛子隨意地扔在床里,都沒有將它放進白布套里,白布套也被皺巴巴地扔在一旁。(第83頁)
“床”不能和“里”搭配,例(7)的“床里”用得顯然不合適,應(yīng)該改為“床上”才對。
(8)他覺得對不住兒子。但他現(xiàn)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撫兒子的頭,也別無他法。(第259頁)
“安撫”的意思是“安頓撫慰;安慰”[5]6,如“安撫傷員”“安撫人心”,而例(8)“安撫”一詞與“兒子的頭”在意義上是不能搭配的。因為“安撫”的對象必須是人或者是心靈,絕不能是人身上的某個部位。從“用大手”可知,作者想通過一個具體的手部動作——“撫摸(兒子的頭)”來描寫父親杜雍和安慰兒子的情節(jié),卻把“撫摸”的意思誤用“安撫”來表達了。
二、語法語義問題
名著之所以著名,其語言文字一定是禁得起推敲的,不僅遣詞造句要禁得起考驗,而且要嚴格遵守漢語的習(xí)慣、合乎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恫莘孔印分写嬖诓簧僬Z法及語義上搭配不當(dāng)?shù)膯栴},例如:
(9)他邁動著這樣的腿,像風(fēng)一般,從田野上蕩進了校園。(第11頁)
動詞“邁動”和賓語“腿”是典型的動賓搭配不當(dāng),漢語里能帶“腿”做賓語的動詞是“邁開”,比如,“管住嘴,邁開腿。”這段話通順的說法是:“他邁動著像風(fēng)一般的腳步,從田野上蕩進了校園。”
(10)她的毛筆字大概要算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學(xué)生中間寫得最好的一個了?!痰拿P字,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老師中間寫得最好的一個。(第40頁)
例(10)兩句話出現(xiàn)在同一段落,都犯了主語和賓語語義上搭配不當(dāng)?shù)恼Z病。第一句話的主語是“她的毛筆字”,賓語卻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學(xué)生中間寫得最好的一個(學(xué)生)”,“是”“表示等同”[6],然而其前主語指物,其后賓語指人,是無法等同和匹配的。應(yīng)該改為“她的毛筆字大概要算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學(xué)生中間寫得最好的了”或者“她大概要算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學(xué)生中間毛筆字寫得最好的一個了”。第二句是同樣的語病,應(yīng)該改為“桑喬的毛筆字,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老師中間寫得最好的”或者“桑喬是油麻地小學(xué)的老師中間毛筆字寫得最好的一個”。
(11)杜小康撒尿時,總有那么幾個小孩兒站在那兒很羨慕地看,把他撒尿時的那副派頭吃進腦子,仿佛要努力記住一輩子。(第144頁)
例(11)中“記住一輩子”是典型的動賓搭配不當(dāng),動補結(jié)構(gòu)“記住”和“一輩子”在語義上是不能匹配的,我們可以記住某個人、某件事、某一天,“一輩子”怎么“記住”呢?“一輩子”在這里可以做時間補語,將“記住一輩子”改為“記一輩子”或者“記上一輩子”就說得通了。
(12)天空、蘆蕩、大水、狂風(fēng)、暴雨、鴨子、孤獨、憂傷、生病、寒冷、饑餓……這一切,既困擾、折磨著杜小康,但也在教養(yǎng)、啟示著杜小康。(第267頁)
“教養(yǎng)”作為動詞用時,意思是“教育培養(yǎng)”[5]659,主語必須是人,如“父母教養(yǎng)子女”“老師教養(yǎng)孩子”。而這一句中的“教養(yǎng)”的主語是“這一切”,指的是杜小康遭遇到的困難,困難只能鍛煉人、教育人、啟發(fā)人,不可能“培養(yǎng)”人。所以,此處的“教養(yǎng)”應(yīng)改成“教育”才說得通。
(13)他覺得自己將這么小小年紀的一個孩子,拉進他這樣一個計劃里,未免有點殘酷了。(第259頁)
“小小”作為形容詞重疊式已經(jīng)有了程度深的意思,無須再用指示程度的代詞“這么”修飾,例(13)中的“這么小小年紀”其實是“年紀這么小”“小小年紀”兩個近義結(jié)構(gòu)的雜糅,任選其一即可。再者,“一個”的位置也不應(yīng)該直接放在“孩子”之前。通順的說法是“他覺得自己將一個年紀這么小的孩子”“他覺得自己將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拉進他這樣一個計劃里,未免有點殘酷了?!?/p>
(14)桑?,F(xiàn)在再見到的杜小康,已經(jīng)是一個遠遠大于他的孩子了。(第267頁)
這句話里說杜小康“已經(jīng)是一個遠遠大于他的孩子了”,語法與語義都是不通的?,F(xiàn)代漢語中,我們很少聽到“某人大于某人”的說法,只能說“某人年齡比某人大”。根據(jù)文中的意思,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杜小康由于家庭的突然變故而長大了,在心智、能力等各方面都超越了同齡人。因此,此例擬改為“桑桑現(xiàn)在再見到的杜小康,已經(jīng)是一個遠遠比他成熟的大孩子了”。
三、邏輯與表達問題
語言是傳遞信息和表情達意的工具,好的作品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言簡意賅,還要特別關(guān)注表達的邏輯,否則,表達輕則拖泥帶水、沒有美感,重則邏輯不通甚至自相矛盾,如此一來名著的語言示范作用就大打折扣了。請看《草房子》中的例子:
(15)六年級的語文老師朱恒問:“桑桑,是有相親的要來嗎?”桑桑說:“去你的。”他自己也感覺到,他的小白褂子實在太白了,趕緊往自己的教室走。(第39頁)
例(15)中的“去你的”使用不當(dāng)。朱恒是桑桑的老師,盡管朱老師是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但桑桑畢竟是個小學(xué)生,也并不是那種極不懂事的孩子,此處讓他用粗野的“去你的”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不合人情事理。結(jié)合人物性格及交際場景,后兩句可以改為“桑桑的臉一下子紅了,他自己也感覺到,他的小白褂子實在太白了,趕緊往自己的教室走”。
(16)桑桑的母親很納悶兒,終于在見到桑桑吃飯不再吃得桌上湯湯水水,直到將碗里最后一顆米粒也撥進嘴里才去看他的鴿子時,向桑桑的父親感嘆道:“我們家桑桑,怎么變得文雅起來了?”(第42頁)
例(16)“在……時”前有一個超長定語“見到桑桑吃飯不再吃得桌上湯湯水水,直到將碗里最后一顆米粒也撥進嘴里才去看他的鴿子”,這是典型的歐化表達,雖不算錯,但顯得過于冗長臃腫,既不合乎漢語表達習(xí)慣,也不利于兒童閱讀理解。結(jié)合前文,可以改為:桑桑的母親很納悶兒,待見到桑桑吃飯不再吃得桌上湯湯水水,直到將碗里最后一顆米粒也撥進嘴里才去看他的鴿子,她終于向桑桑的父親感嘆道:“我們家桑桑,怎么變得文雅起來了?”
(17)蔣一輪的眼泡因過度睡眠而虛腫,嗓子因過度睡眠而嘶啞。(第83頁)
例(17)“嗓子因過度睡眠而嘶啞”或許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可能有病理上的解釋,但極其不符合人們的生活認知,下文緊接著也交代:“蔣一輪自己也懷疑自己病了,去鎮(zhèn)上醫(yī)院做了檢查。結(jié)果是沒有任何病?!边^度睡眠和嗓子嘶啞之間沒有常規(guī)的因果聯(lián)系,這樣的表述會對讀者們產(chǎn)生一些誤導(dǎo),尤其不應(yīng)該在兒童文學(xué)中出現(xiàn)。
(18)它們的羽毛開始變得鮮亮,并且變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第262頁)
例(18)以“一滴水也不能潑進”進一步說明鴨子長大后羽毛變得稠密,有悖事理與邏輯:“潑”為動作動詞,意為“用力把液體向外倒或向外灑,使散開”[5]1011,比如,“掃地時,潑一點兒水,免得塵土飛揚”。須知“一點兒”“表示不定的較少的數(shù)量”或“表示很小或很少”[5]1533,而非“一點”,一個雨點那樣的水量是不能用“潑”的,同樣,沒有人會拿“一滴水”來“潑”,因此“一滴水”和“潑”從語義和邏輯上講是不匹配的??紤]到作者希望通過否定極小量來否定全量(最小的都否定了也就等于否定了全部),可以將“一滴水也不能潑進了”改為“一點兒水也不能潑進了”。至于用“潑”,應(yīng)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小孩子喜歡往不沾水的鴨毛上潑水看著水珠滾動下來。
(19)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深淺不一樣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fā)光。(第262頁)
讀者欣賞作品,作品也應(yīng)照顧讀者。例(19)“深淺不一樣”指的是藍羽、紫羽的顏色,考慮到少年兒童讀者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還是表述完整為宜。此外,從韻律上來看,“深淺不一樣”也不如“深淺不一”協(xié)調(diào)。該句或可微調(diào)為:“公鴨們變得更加漂亮,顏色深淺不一的藍羽、紫羽,在陽光下猶如軟緞一樣閃閃發(fā)光?!?/p>
需要說明的是,《草房子》中的語言問題還不只是以上列的這些,我們僅僅是就一些有明顯語言問題的地方進行了分類評析。之所以如此“較真”,源于我們對名著的追求與熱愛,因為越是名著,尤其是能夠節(jié)選編入教材的名著,越要做到字字珠璣,句句精雕細琢,盡量避免語言文字之誤,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名著進教材的示范性作用。
[基金項目:論文得到晉中學(xué)院1331工程創(chuàng)客團隊的資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供讀者參考。)
注釋
[1]曹文軒.草房子[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2]教育部組織編寫(溫儒敏總主編).語文(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蔣金綿.《草房子》文學(xué)語言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1.
[4]胡超瓊.小說《草房子》的語言特點[J].名作欣賞,2018(8).
[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6]呂叔湘主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496.
作者單位:晉中學(xué)院文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魏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