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 要:在我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中,佛教自誕生伊始,其裝飾紋樣就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一些較為特別的紋飾樣式也逐漸演變成經(jīng)典,被后世廣泛應用。文章以大同華嚴寺的佛像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并總結(jié)遼代彩塑紋飾的類型及特色。
關鍵詞:大同華嚴寺;遼代彩塑;紋飾;特點;類型
公元1038年遼重熙七年建立大同華嚴寺,寺內(nèi)現(xiàn)存有2座大殿,一是薄伽教藏殿,建于遼重熙七年間,二是大雄寶殿,在金天眷三年建立,剩下的建筑都是在明清時代或2008年重新修建①。薄伽教藏殿內(nèi)現(xiàn)存完整塑像29尊,筆者意在探究遼代彩塑紋飾的類型與特點,現(xiàn)以大同華嚴寺內(nèi)薄伽教藏殿的14尊菩薩和4尊弟子為主要研究對象,展開分析。
1 遼代彩塑的背光紋飾
背光是佛像背后的光圈式紋飾,只有在佛像的身后和頭部才能看得到,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頭光(圓形頭部背光)和身光(頭部背光和橢圓形背部光環(huán))。佛教造像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便是佛像雕塑背光,以圓形為主,對崇佛之人來說象征圓滿的追求。而上面的裝飾紋樣不僅作為佛教造像藝術的成分存在,在突出佛教文化方面也具有重大意義,可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遼代彩塑的背光紋飾大多以網(wǎng)目紋、火焰紋和飛天紋為主,其中網(wǎng)目紋在遼代彩塑中最具代表性,能夠充分體現(xiàn)遼代彩塑佛像背光紋飾的風格特點。下面就具體分析每種紋路的特點。
1.1 火焰紋
人類已逐漸步入文明時代,對火的研究逐步成形,這具有重大的跨時代意義。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對火就格外崇尚,將其制作成圖騰,向供奉神一樣尊敬。這個時期的火就已逐漸被簡單化,并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故在繪制佛光時,以火焰的形式入像,活靈活現(xiàn),讓人一看就感到熱血沸騰,渾身充滿力量,且不失佛的威嚴。在薄伽教藏殿內(nèi),我們能清晰地看見在3尊大佛的身后,都刻有旺盛的火焰在背光外圈。而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旁邊的脅侍菩薩頭部背光便是火焰紋,從它的身后到頭部再到頭頂,火焰紋逐漸增強,并以鏤空的形式體現(xiàn),形象生動,好似燃燒的火焰,把佛像襯托得更加神圣?;鹧婕y在佛教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直到唐代晚期才逐漸被植物類型的花紋所取代。
1.2 飛天紋
走進薄伽教藏殿,我們只能在殿內(nèi)的釋迦牟尼佛背光上找到一對飛天紋,螺形發(fā)髻,暴露涂金的上身,紅色披肩從腋下纏繞右肩,紅色長褲,外著綠色短裙,肩膀上披著綠色服飾盤旋在頭上,飛天整體身型修長,腰肢纖細,歪著頭彎著腿,手里拿著菩提葉,逍遙地伸展著雙臂,輕盈自如地飛舞著,好似浮空,營造一種神秘靈動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其內(nèi)。
1.3 網(wǎng)目紋
薄伽教藏殿內(nèi)三身佛的背光內(nèi)飾為網(wǎng)目紋,分別以圓形、三角形和菱形三種形式呈現(xiàn)。流線型的輪廓,編織得像一張網(wǎng),也像水波的紋路,一圈一圈,色彩以紅色為主勾線,墨綠色和黑色為輔助填色,制作精良。唐朝時期紋路主要為重復的單行線,而遼代則將其改良為對稱式線形的圖案疊加;唐代無論是圖形還是線條弧度都不大,而遼代線條圖形弧度較大,由此我們可以猜測,唐代的波紋狀頭光是遼代網(wǎng)目紋的原形,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影響下逐漸成形。
2 遼代彩塑的頭冠紋飾
菩薩是輔助佛傳播佛法、普度眾生的人物,最初在古印度時期以男子形象示人,傳入我國后,才逐漸演變成慈祥親切的女子形象,并且增加了更多豐富、華麗的裝飾品配飾在身上。菩薩頭頂寶冠的裝飾也多彩多樣,寶冠也稱華蔓冠,大多由各種花紋圖案組成。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菩薩頭冠高大華麗,主要有纏枝紋冠和如意紋冠兩大展現(xiàn)形式,但無論寶冠是哪種紋飾,組成部分都只有頭頂正中央和兩側(cè),且樣式呈三角尖狀。
2.1 纏枝紋寶冠
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的頭冠都是纏枝紋形狀的高筒冠,地藏菩薩則是鑲嵌許多珠寶的纏枝紋形華麗頭冠?!奥菁y”“卷草紋”“唐卷草”都稱纏枝紋,以蔓草形狀為主要紋路,通過跟花蕾、葉子的結(jié)合繪制成婉轉(zhuǎn)豐美、枝繁葉茂的傳統(tǒng)裝飾,象征“連綿不絕”“世代傳承”。在薄伽教藏殿內(nèi)纏枝紋是最為常見的菩薩頭冠裝飾之一,與其他紋飾結(jié)合組成別樣的頭冠紋飾,如“纏枝牡丹冠”“纏枝蓮花冠”等。早期纏枝紋就已廣泛流行,因其盤旋纏繞的方式能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人們對幸福的向往和生活的熱愛,從古至今的呈現(xiàn)形式也在逐漸改變,以此將自己生存和幸福的希望寄托于神的保佑,也正是因為這種意識,才逐漸出現(xiàn)帶有祈福意義的紋樣。
2.2 如意云紋冠
除纏枝紋寶冠外,其殿內(nèi)還存在一種常見頭冠裝飾,便是如意云紋冠。它的呈現(xiàn)形式比較特別,是一種雙渦卷對稱樣式的心形紋飾。仔細研究菩薩頭冠上如意的形態(tài),清晰可見云頭形的三個轉(zhuǎn)折及纏枝紋的紋路,由此可以看出世人對回轉(zhuǎn)、曲折、停頓等美好特征的尋覓,也是世人追求文化層面的精神和心態(tài)的一種反映,或用來表達對人的祝福。畢竟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性格就比較含蓄和內(nèi)向,在直接表達情感和喜愛方面并不擅長,習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而不同位置的如意云紋象征意義也有所區(qū)別,菩薩胸飾上的如意云紋是工匠們對主題和客觀事實完美融合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意云紋的盛行代表著傳統(tǒng)能夠跟隨時代進化的腳步。
3 遼代彩塑的衣服紋飾
3.1 燃佛燈左側(cè)迦葉
迦葉位于燃佛燈左側(cè),由于長時間受膜拜,因香薰變得灰撲撲的,但還是能清晰可見其衣服紋飾,單層的小菊花、綻放的牡丹、波紋明顯的葉子和草等。迦葉衣著綠色袈裟,采用瀝粉貼金的裝飾手法,衣領口和下身袈裟為花紋集中區(qū)域,配以金色牡丹,以樹葉串聯(lián),在中國牡丹被譽為國花①,象征著富貴、和平,牡丹妖艷嫵媚、富麗高貴,有一種國色天香之美,使人為之傾倒。菊花綻放在嚴寒的秋季②,有著純潔高尚之意,常用來形容一個民族的美好精神。而在佛教造像時,佛祖弟子的裝飾都以菊花呈現(xiàn),代表其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撓的性格。
3.2 燃佛燈右側(cè)阿難
阿難身披綠色袈裟,中衣闊袖口,綠色勾勒珠邊瀝粉,蓮枝纏以金龍,蓮花姿態(tài)或害羞、或含苞待放。蓮花除起到裝飾效果外,還蘊藏特別的含義。查閱歷代佛教雕塑資料可見,蓮與佛教的因緣匪淺,蓮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性,以蓮寓意法力無邊的佛教形象。無論是平凡的世人還是佛祖都不希望被塵世所玷污,工匠們以形象生動的刻畫向世人展示了佛教圣潔莊重的畫面,別具匠心又淺顯易懂,以清廉的蓮花來代表美好的國度,以此寄托世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阿難的外袈裟刻金牡丹,草葉紋占據(jù)方格整框,做工精良出色的花飾,細微部分亦是精美受看。
4 大同華嚴寺彩塑紋飾風格
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彩塑背光裝飾紋多以網(wǎng)目紋為主,說明遼代彩塑的特點之一便是網(wǎng)目紋背光,其紋路刻畫樣式形似法網(wǎng),預示佛的無邊法力?;鹧婕y以層層套疊的形式呈現(xiàn),層次分明,有寬有窄,變化多端,將各個時期的佛像背光相結(jié)合,勾繪最具民族特點的裝飾紋。其中纏枝紋、如意云紋則以實際為主要思路,繼承了唐代特有的豐滿圓潤、雍容爾雅,融入了濃厚的南唐生活習性,加上北方地區(qū)古老的審美特點和體現(xiàn)形式,使整體的風格更加多姿多彩,形成獨特的遼代佛像紋飾。而遼代彩塑也因其獨特的紋飾表現(xiàn)方式及色彩的把握才得以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佛像,在服飾的色彩方面也運用得當,主要以青色、白色、紅色和綠色為主,并能夠靈活運用古老的藝術手法,如平雕、浮雕、鏤空雕刻以及瀝粉,使佛像的展示形象更加立體。
5 結(jié)語
我國佛教裝飾紋樣歷史悠久,古往今來都有代表紋樣并各具特色。遼代彩塑裝飾紋樣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異彩紛呈,別具一格,能夠充分表現(xiàn)遼代彩塑的審美情趣、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政治面貌。但隨著現(xiàn)今時代的日益變化,這些傳統(tǒng)的佛像造塑藝術,已逐漸被世人遺忘,并在大多數(shù)世人的眼里漸漸失去了原本的含義。故筆者在此提倡,生活在和諧、安穩(wěn)當下的我們應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加以保護,將其世代傳承下去,使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仍舊閃耀著無比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