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共濤 程毅 胡和軍 魏星星 徐南云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8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可能會導致腰部功能和勞動喪失。根據(jù)疼痛持續(xù)時間LBP分為三種類型:急性(持續(xù)不到6周)、亞急性(持續(xù)6~12周)和慢性(持續(xù)超過12周)。30%的急性下腰痛會變成慢性疼痛。大多數(shù)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的漸進性疼痛。CLBP病因不僅是多因素、復雜的,而且至今仍不清楚。CLBP與脊柱解剖直接相關,如椎間盤退變、狹窄或扭傷;然而,也有物理或環(huán)境因素。大多數(shù)研究[1-2]報告稱,隨著體育活動增加,CLBP發(fā)病率降低,這表明肌肉力量和CLBP間存在關系。
肌肉減少癥特征為II型肌纖維萎縮,II型肌纖維中的衛(wèi)星細胞含量減少。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Sakai等[3]證實肌肉減少癥與CLBP的發(fā)生存在聯(lián)系。遺憾的是,本研究作為一項觀察性研究,并未給出肌肉減少癥引起CLB的潛在機制假設。維生素D在骨骼肌中起著多功能調節(jié)作用。維生素D有助于維持肌肉骨骼健康,缺乏時也表現(xiàn)出椎旁肌萎縮和肌無力[4]。但是,維生素D在肌肉中的確切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是一種合成代謝激素,已被證明與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呈正相關[5]。結合上述背景,本研究認為肌肉減少癥在引起CLBP發(fā)生的機制中,維生素D水平可能起著橋梁作用。為此,本研究進行一項臨床對照探索性研究,旨在強化補充維生素D的臨床重要性。
選取我院在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疑似CLBP患者341例。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符合CLBP診斷標準:下腰痛持續(xù)時間超過12周,VAS評分≥3分;③夏季就診患者。排除標準:①有下肢運動無力史、脊柱感染史、脊柱腫瘤史、脊柱骨折史或有過背部手術史的患者;②慢性炎癥性LBP、或長期使用止痛藥或抗抑郁藥。③代謝性骨病史、腦梗死、甲狀旁腺退行性改變(包括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以及近3個月來口服維生素D補充劑患者。最終符合CLBP診斷標準的106例(CLBP組),不符合CLBP診斷標準的235例(無CLBP組)。本研究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數(shù)據(jù)收集:341例患者均在入院第二天上午8:30至9:30休息30 min后采集血樣,血清在4 ℃環(huán)境下以2 000×g離心15 min,所有樣品均保存于-80 ℃,待分析。24 h內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年齡性別、體質指數(shù)(BMI)、危險因素(吸煙、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微型營養(yǎng)評估精法(MNA-SF)];血液指標[總蛋白(TP)、C-反應蛋白(CRP)];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simulation scoring,VAS評分)評估CLBP疼痛程度。
1.2.225(OH)D測定及分組: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來測定血清中25(OH)D水平。本方法測定25-(OH)D水平的范圍為0~120 ng/mL。25(OH)D水平≤20 ng/mL、21~29 ng/mL、≥30 ng/mL分別定義為維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4-5]。
1.2.3肌肉減少癥診斷標準:本研究采用握力(grip strengths,GC)與小腿圍(calf circumference,CC)來評估肌肉減少癥。用Smedley型手測力儀分別測量右手和左手的GC各2次,并記錄最大值。亞洲骨骼肌減少癥的標準值為男性26 kg,女性18 kg[6]。采用皮尺測量小腿最大凸起區(qū)域的CC,取仰臥位,膝關節(jié)彎曲90 °。分別測量右腿和左腿各2次,取平均值。男性標準值30 cm,女性標準值29 cm[7]。診斷流程見圖1。
圖1 肌肉減少癥診斷標準流程圖Fig.1 Flow chart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arcopenia
根據(jù)肌肉減少癥診斷流程,在106例CLBP患者中共診斷出44例(41.5%)肌肉減少癥。CLBP組患者的年齡、CRP高于無CLBP組(P<0.05);BMI、MNA-SF、25(OH)D、GS、CC低于無CLBP組(P<0.05)。CLBP組患者中的25(OH)D不足、25(OH)D缺乏及肌肉減少癥比例高于無CLBP組(P<0.05)。見表1。
表1 無CLBP組與CLBP組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CLBP group and CLBP-free
CLBP組患者VAS與25(OH)D、GS、CC均呈現(xiàn)負相關性(r=-0.523、-0.343、-0.584,P均<0.05)。見圖2。
圖2 CLBP組VAS、25(OH)D、GS、CC散點圖Fig.2 Scatter chart of VAS and 25(OH)D, GS and CC in the CLBP group
將單因素有意義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采用逐步回歸法。結果顯示,年齡(OR:1.640,95%CI:1.008~2.147)、肌肉減少癥(OR:3.575,95%CI:2.196~5.819)、維生素D不足(OR:2.034,95%CI:1.228~4.352)、維生素D缺乏(OR:6.969,95%CI:3.702~13.120)是CLB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MNA-SF(OR:0.349,95%CI:0.211~0.578)是CLBP發(fā)生的獨立保護因素。見表2。
表2 CLBP發(fā)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LBP
肌肉減少癥組患者年齡、吸煙比例、CRP、維生素D不足、維生素D缺乏高于無肌肉減少癥組(P<0.05);MNA-SF低于無肌肉減少癥組(P<0.05)。見表3。
表3 無肌肉減少癥組與肌肉減少癥組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non-sarcopenia group and the sarcopenia group
將單因素有意義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采用逐步回歸法。結果顯示,維生素D不足(OR:2.070,95%CI:1.009~3.861)、維生素D缺乏(OR:7.122,95%CI:3.776~13.434)是肌肉減少癥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MNA-SF(OR:0.257,95%CI:0.135~0.487)是CLBP發(fā)生的獨立保護因素。見表4。
表4 肌肉減少癥發(fā)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sarcopenia
本研究對CLBP患者肌肉減少癥、維生素D水平間關系進行研究,得出三個結論。CLBP患者中的肌肉減少癥發(fā)病率較高;CLBP患者中觀察到維生素D水平降低;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導致肌肉減少癥并進一步引起CLBP。鑒于此,這項研究強化CLBP患者除了運動干預以外的措施,可以通過日常補充維生素D來改善CLBP患者的臨床癥狀。
CLBP是日常醫(yī)療實踐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在住院患者中,CLBP發(fā)病率為14.7%[8]。在本研究中,在疑似CLBP患者中共診斷出106例CLBP患者(31.1%)。我們采用GS、CC來診斷肌肉減少癥。GS與CC是一種可靠用于評估最大握力和整體肌肉力量、營養(yǎng)狀況、肌肉質量和步行性能的指標[9-10]。在既往的幾項研究中[11-12],均被證實GS與CC在診斷肌肉減少癥的臨床效能。研究結果顯示:在CLBP患者中觀察到肌肉減少癥比例增高,維生素D水平下降。CLBP組患者VAS與25(OH)D、GS、CC均呈現(xiàn)負相關性(r=-0.523、-0.343、-0.584);進一步研究分析,肌肉減少癥(OR:3.575,95%CI:2.196~5.819)、維生素D不足(OR:2.034,95%CI:1.228~4.352)、維生素D缺乏(OR:6.969,95%CI:3.702~13.120)是CLB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肌肉減少癥、維生素D水平降低增加CLBP患者疼痛程度且與CLBP發(fā)生顯著相關。同時,一些學者報道肌肉減少癥與纖維肌痛綜合征[13]和關節(jié)疼痛[14]相關。維生素D水平降低與CLBP患者疼痛程度可能與機體神經(jīng)功能有關。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神經(jīng)肌肉功能障礙可能導致肌肉和感覺神經(jīng)支配功能過度敏感[15]。但是,肌肉減少癥與CLBP的發(fā)生之間潛在聯(lián)系尚不完全清楚。
肌肉減少癥被認為是老年個體的一種與衰弱相關疾病。近年來,炎癥反應在肌肉蛋白代謝調節(jié)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老年醫(yī)學臨床工作者的關注。肌肉減少癥患者機體存在低程度炎癥反應,也稱為“炎癥性衰老”,這已被廣泛認為是衰老過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梢葬尫糯傺准毎蜃?,如CRP、IL- 6和TNF-α,這些細胞因子具有協(xié)同作用,導致肌肉質量和功能喪失[16]。較高水平炎癥反應通過直接分解代謝或間接機制,如降低生長激素,對骨骼肌代謝產(chǎn)生負面影響[17]。為此,通過炎癥反應來闡述肌肉減少癥患者與CLBP發(fā)生的潛在機制聯(lián)系是可靠的。至少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肌肉減少癥及CLBP患者集體中CRP水平升高。但是,是否還存在其他的潛在機制來進一步闡述上述關系還需探討。在最近的幾項研究中[18-19]證實維生素D水平降低是導致肌肉減少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幾種機制可能解釋維生素D水平降低與肌肉減少癥關系。首先,25(OH)D連接到細胞核中的維生素D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并產(chǎn)生復合物。復合體觸發(fā)肌肉功能相關的基因轉錄,從而增強肌肉功能。此外,25(OH)D能夠結合刺激蛋白激酶(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脂酶C激活的膜受體,觸發(fā)非基因組效應[20]。25(OH)D通過誘導鈣通量調節(jié)肌纖維內鈣穩(wěn)態(tài),控制肌肉纖維的收縮力,從而影響骨骼、肌肉健康狀況。結合上述研究,本研究提出一個新的觀點: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是肌肉減少癥導致CLBP發(fā)生的潛在機制。另外,在本研究中觀察到25(OH)D直接與CLBP發(fā)生存在關聯(lián)。事實上,該結論在臨床中存在爭議。Ingrid等[21]通過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25(OH)D與CLBP發(fā)生無明顯聯(lián)系。而Ghai等[22]認為CLBP患者中普遍存在維生素水平下降且可能與CLBP發(fā)生存在聯(lián)系。因此Katarzyna 等[23]建議補充維生素D至CLBP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達到正常,可改善肌肉線粒體功能,抑制肌肉萎縮,對CLBP患者早期康復產(chǎn)生有益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發(fā)現(xiàn)MNA-SF是肌肉減少癥及CLBP發(fā)生的獨立保護因素。MNA-SF被廣泛運用于臨床住院患者營養(yǎng)的篩查。這說明,營養(yǎng)狀態(tài)可能是未來評估肌肉減少癥及CLBP的一個新的方向。至少,MNA-SF是一種量表形式被運用于臨床,既能降低患者住院成本,又能降低臨床工作者的工作負擔。
本研究存在幾個局限性。維生素D受到性別、季節(jié)的影響,鑒于樣本量較少,無法再深入研究男女之間差異。在納入患者時我們統(tǒng)一在夏季納入,這有助于降低本研究結果誤差。另外,本研究未對維生素D水平動態(tài)變化進行深入研究,動態(tài)變化可能更有助于強化維生素D在CLBP患者的生理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是肌肉減少癥導致CLBP發(fā)生的潛在機制。因此,無論是肌肉減少癥或CLBP患者,常規(guī)評估維生素D水平并補充至正??赡茏尰颊攉@得更多預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