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71000)崔利莎
脂溢性脫發(fā)(SA)是皮膚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多見于20~30歲青壯年、男性,其發(fā)生多與雄激素分泌過多有關,故又可稱為雄激素源性脫發(fā)[1]。SA患者常表現(xiàn)為脫發(fā)、禿發(fā)、頭皮瘙癢、油膩脫屑等,影響美觀性,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并可增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對SA尚缺乏特效療法,西藥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且停藥后易復發(fā),植發(fā)術雖可短期獲得生發(fā)效果,但因其有創(chuàng)性、價格昂貴等部分患者的接受度不高。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中醫(yī)藥輔助治療SA具有良好療效,不僅能夠緩解臨床癥狀,且有助于頭發(fā)的生長[3]。本研究對SA患者采取七寶美髯丹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觀察了其臨床療效及對伴隨癥狀、血清性激素的影響,旨在為SA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就診的SA患者92例。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臨床皮膚病學》中對SA的診斷標準[4],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中相關診斷標準[5];②年齡18~50歲;③認知功能及語言溝通能力正常,能夠配合治療與隨訪。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所致脫發(fā);②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惡性腫瘤者;③過敏性體質或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6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齡18~50歲,平均(30.32±5.14)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2.21±0.69)年;脫發(fā)程度:輕度20例,中度24例,重度2例。對照組中,男性36例,女性10例,年齡18~50歲,平均(28.96±5.02)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2.13±0.62)年;脫發(fā)程度:輕度22例,中度23例,重度1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呔栽竻⑴c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獲本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生爾發(fā)糖漿餐后口服,10mL/次,3次/d;維生素B6片口服,10mg/次,3次/d;胱氨酸片口服,50mg/次,3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七寶美髯丹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藥用:制何首烏、制黃精30g,澤瀉、茯苓20g,炙枇杷葉、生桑白皮、炒黃芩、炒黃柏、菟絲子、懷牛膝、當歸、生地黃、旱蓮草、女貞子各15g,枸杞子、牡丹皮、側柏葉、川芎、防風各10g,天麻6g,補骨脂5g。隨癥加減:油膩脫屑明顯者,加澤瀉20g及滑石15g;腹脹納差者,加陳皮15g,白豆蔻10g,砂仁6g;失眠者,加龍骨、夜交藤30g,酸棗仁15g;氣虛乏力者,加黨參及黃芪各15g;便溏不爽者,加茵陳15g,白術及蒼術各10g。每2日1劑冷水煎服,分為3次溫服,150mL/次。兩組均以1個月為1療程,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主要伴隨癥狀及體征進行半定量評分,包括瘙癢、油膩脫屑、脫發(fā)、毳毛生長,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以0、1、2、3分評價,4項得分之和為總評分。治療前后,晨取空腹靜脈血3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睪酮(T)水平,男性正常參考范圍為9.0~60nmol/L,女性正常參考范圍為1.7~4.2nmol/L,超過正常參考范圍最高值判定為陽性。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5]進行療效判定。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有大量毳毛長出且毛發(fā)濃度接近正常水平,癥狀積分降低率≥75%;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有中等量毳毛長出,癥狀積分降低率50%~74%;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有少量毳毛長出,癥狀積分降低率25%~49%;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癥狀積分降低率<25%甚或升高。計算顯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計算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版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的顯愈率為67.39%(31/46),總有效率為97.83%(45/46),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3.48%(20/46)、78.26%(36/46)(P<0.05)。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伴隨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伴隨癥狀、體征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附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水平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伴隨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伴隨癥狀單項評分及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水平及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1例大便稀,1例服藥后惡心,不良反應率為4.35%,不良反應未經特殊處理自行緩解;對照組未見明顯異常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44,P=0.153>0.05)。
2.5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1 4例痊愈患者中1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7.14%;對照組8例痊愈患者中,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達5 0.0 0%,觀察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5.324,P=0.021<0.05)。
SA是一種頭發(fā)密度呈進行性減低的慢性皮膚疾病,其發(fā)生與雄激素分泌亢進、內分泌失調、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心理因素等多因素有關,西醫(yī)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治療周期較長,常規(guī)對癥治療效果不佳,且停藥后易復發(fā),故當前SA的治療仍是皮膚科難題[6]。
中醫(yī)藥學對脫發(fā)病的論述、治則及治法豐富,認為SA屬“發(fā)落”、“發(fā)墮”、“毛拔”等范疇,多因先天不足、后天虧虛,導致肝腎損傷、精血不足,久病入絡則致氣血虧虛,發(fā)失之榮養(yǎng)而脫落;或因體內濕盛、外感濕邪等而致脾胃濕熱,濕熱內蘊則生痰,可致經絡阻滯、氣滯血瘀,遂致毛發(fā)失養(yǎng)而脫落。觀其根本,不外乎肝腎不足、脾胃濕熱、血熱風燥、氣血虧虛,且多夾血瘀,故臨證治療當取清熱涼血、化痰利濕、補腎填精、養(yǎng)血生發(fā)、活血平肝之法[7]。
七寶美髯丹為補益名方,方中何首烏可補肝腎、益精血;枸杞子和菟絲子有滋腎益精之功,可助何首烏壯水;牛膝可強筋健骨、滋補肝腎;當歸為養(yǎng)血和血良藥,與何首烏配伍可助補血之功;補骨脂可暖丹田;茯苓利水滲濕、補益心氣,諸藥配伍可起到補益肝腎、養(yǎng)血補血、烏發(fā)壯骨之功效[8]。因發(fā)為血之余,而肺合皮毛,故在補益的同時還當注重清熱、清瀉并兼顧養(yǎng)陰,故以枇杷清肺飲配合,方中炒黃芩、生桑白皮及炙枇杷葉均有清瀉肺熱之功;炒黃柏、澤瀉及茯苓配伍可清熱利濕;牡丹皮、生地黃有清熱涼血之功;旱蓮草、女貞子及制黃精可滋養(yǎng)肝腎、烏發(fā)生發(fā);防風、天麻、川芎及側柏葉配伍可補腎養(yǎng)血、清肺涼血、行氣活血[9]。全方去邪而不傷正,補益而不滋膩,標本兼顧,可使發(fā)生而固。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伴隨癥狀、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而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療效評估亦顯示,觀察組的顯愈率及總有效率分別達67.39%、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3.48%、78.26%(P<0.05),與劉永信等[10]結論基本相符。提示七寶美髯丹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SA能夠更好地緩解脫發(fā)等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同時,觀察組治療后血清T水平及T陽性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七寶美髯丹合枇杷清肺飲加減可能還具有雄激素調節(jié)作用,從而發(fā)揮治療效果。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停藥6個月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7.14%vs50%,P<0.05),考慮與中醫(yī)藥標本兼顧、整體調節(jié)、多靶點、多途徑治療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七寶美髯丹合枇杷清肺飲加減治療SA療效確切,能夠調節(jié)雄激素分泌,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提高臨床療效并降低復發(fā)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