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劉錦鑫
他從教近40年,曾是杭州名校校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退休后,他婉拒民辦學校開出的百萬元年薪聘請,毅然離開繁華都市和親人遠赴黔東南偏遠山區(qū)無償支教,成為當?shù)匚ㄒ灰凰褡甯咧行iL,躬身教育扶貧,培養(yǎng)教育骨干,重視精神成長,自費資助貧困學生,用心哺育祖國未來。
他用“師者”的愛心和責任,為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注入時代精神,用愛與責任呵護了貧困學子的求學夢。
他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原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群。
課堂改革譜新章
2016年,曾任浙江省重點中學學軍中學校長、頭頂“全國名校長”光環(huán)的陳立群,從堅守30余年的崗位上退休。當時,多家民辦學校向他伸出“橄欖枝”,年薪都在百萬元以上,但他一一婉拒。當年8月,一次校長培訓的機緣,他應中組部臺江扶貧工作組和臺江縣委縣政府之邀,毅然來到千里之外的苗山深處,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當問及有何條件和要求時,他開出的唯一“條件”是:分文不取,扶貧支教。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黔東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臺江縣不僅是“天下苗族第一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16年8月,陳立群受邀擔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時,學校教學質(zhì)量堪憂,每年二本上線率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初來乍到的陳立群,擺在他面前的是一所積弊已久的“亂?!薄R粋€班里10多個學生趴著睡覺;老師上課無精打采,學生聽課心不在焉;放學后學生三五成群走出學校,或聚餐,或玩游戲;晚自習時間,教室里鬧哄哄的,分不清是聊天還是討論問題。
走進學校食堂,3000多名學生只有一個食堂,剛端出來的菜盆邊上,密密麻麻停滿了蒼蠅。一到用餐時間,師生們排著長隊,半天打不上飯。學生宿舍條件也很糟糕,幾十個人擠在一個大房間,除了床,幾乎沒有什么配套用具,衛(wèi)生間氣味撲鼻……
看起來文弱的陳立群,干起工作來雷厲風行。
他先從改善師生生活條件抓起,著手改善食堂環(huán)境。不到兩個月時間,全校3個年級分3個食堂用餐,單獨開設教工食堂。加強后勤管理,投入一定資金,提高伙食質(zhì)量,嚴格衛(wèi)生管理。
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要求全校3000多名學生一律住校,手機全部上交,只在周六發(fā)還并限當天使用。原本一拖再拖的學生宿舍建設,很快完工并趕在新學期開學前投入運行,學生搬進了6人~8人、帶獨立衛(wèi)生間的宿舍。
嚴明課堂紀律,學生自習時間不允許在教室討論,每個班每天檢查評比,早中晚挨個教室督察。沒多久,鬧哄哄的教室,一下子變得有序起來。
“做校長的,就要讓大家看到,管好一所學校的決心堅如磐石、絕不動搖,這樣才能頂住壓力推進改革?!标惲⑷赫f。
陳立群制定了16項管理制度,整頓校風教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短短半年后,臺江縣民族中學經(jīng)歷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巨變,各方面工作均取得實質(zhì)性突破,教師的精氣神、學生的上進心、領(lǐng)導班子的戰(zhàn)斗力得到顯著提升,這所原本渙散的學校終于回到了正常軌道。
硬件設施改變,制度得到規(guī)范的同時,學校教學水平突飛猛進:2018年,臺江縣民族中學全校901名學生參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從全州墊底沖到全州第一;2019年,全校885名學生參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其中一本線第一次超過100人。越來越多的學生從這里起步,考上理想的大學,實現(xiàn)人生夢想。
“無論差校、名校,都是幫助學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發(fā)他們生命能量爆發(fā)。給孩子一點光亮,他會還你一片天空?!标惲⑷赫f。
肩負愛與責任的“校長爸爸”
作為一校之長,陳立群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像一個大家長時時為孩子們操心。
剛擔任校長時,全校每年輟學學生有100多個,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問題學生占全校人數(shù)近一半,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離異的、家里揭不開鍋的、學生生病住院的……
為了及時摸清學生的家庭情況,每逢周末休息時間,陳立群都會走村串寨,對困難家庭的學生進行家訪,鼓勵家長讓學生完成學業(yè)。臺江縣境內(nèi)崇山峻嶺,道路旁邊就是萬丈懸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路上往往可能就要花費半天時間。走得最遠的一個學生的家,需要先開車一個半小時,然后坐船45分鐘下船之后再走路半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他從不在學生家中吃飯,如看到處在暫時困難中的貧困家庭,他總是忍不住出錢幫扶,走時總會留下幾百上千元,累計已達10多萬元。每個學期,陳立群都要了解每個班的學生入籍報到情況。誰要是連續(xù)曠課,班主任都要第一時間報告。
很多學生喚他“校長爸爸”,校長辦公室里,經(jīng)常有學生塞進門縫的信和老師、家長送的紅薯、臘肉、香腸;陳立群吃不慣辣椒,學生們親手做了香甜的苗族姊妹飯、南瓜飯;很多人把高考志向定為浙江大學,因為“想去‘校長爸爸住的地方看看”;有的孩子考入大學還給陳立群寫信。“‘校長爸爸太忙了,打電話怕打擾他?!?/p>
2017年年底的一天,陳立群打開辦公室的門,腳邊是一封信和1000元錢。寫信的是高三學生王世珍。當時,她因母親得了尿毒癥,提出退學,陳立群去醫(yī)院探望,極力挽留她,臨走時留下1000元錢。
沒想到,第二天,錢如數(shù)退回,并附信一封:“您就像是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靈。您的心意我領(lǐng)了,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但我明白,人如果不是到了絕境,絕對不能靠別人來改變處境,而是要有所作為。”
欣慰之余,陳立群退還了王世珍的學費,并幫忙聯(lián)系醫(yī)院?!爸?,在學校每一次碰面,陳校長的第一句話都是‘生活費還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一定要跟校長說?!蓖跏勒湔f。
2018年6月,王世珍順利完成高考,被貴州民族大學錄取?!拔蚁M院竽芑氐郊亦l(xiāng),成為一名老師,像陳校長一樣,有愛心、有責任心。”她說。
“陳校長真的是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迸_江縣民族中學老師李封祥記得,一位新生不慎摔傷了雙腿,家人負擔不起醫(yī)藥費,陳立群急匆匆跑到醫(yī)院,從包里掏出了1萬多元。一位女生輟學,被親戚帶往廣東打工,陳立群急得直跺腳,一天連打幾十個電話,“陳校長幾乎是用懇求的語氣,請他們把孩子送回學校?!?/p>
畢業(yè)生來道別,他會給貧困孩子包一兩千元的紅包。有人說:“貧困學生太多了,您幫不完。”他說:“如果我不在了,我的兒子、孫子也會幫助下去。”
陳立群說:“我是從農(nóng)村出來的,我就是一介書生,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好書,做好我自己的教育工作,竭盡所能去幫助那些和我當時所處環(huán)境差不多的孩子。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一個心愿,這個心愿就是有更多的苗族孩子,能夠走出大山,去實現(xiàn)他們的人生目標。”
培養(yǎng)骨干喚醒心靈
質(zhì)量是學校的生命線。
“質(zhì)量的差距,是水平問題,更是態(tài)度和標準問題?!鄙先尾痪茫惲⑷罕銕е“宓?,推門聽課。一堂高三語文課上,老師開場講了20多分鐘課,才發(fā)現(xiàn)自己講錯了。本來要給學生講作文結(jié)尾,卻講成了開頭。陳立群當機立斷,直接讓這位老師“下課”。沒過多久,他又將另一名上課沒有教案、跟著感覺走的數(shù)學老師調(diào)離了崗位。
不到1個月時間,兩位老師接連被調(diào)崗,在臺江縣教育界迅速傳開,大家都被這位鐵腕校長雷霆般的整頓魄力震驚了。
“老師們的精神一下子都繃緊了?!迸_江縣民族中學副校長粟高勝說,大家都開始反思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方式,深刻理解陳立群口中的“教學質(zhì)量是學校生命線”的含義,“大家備課、上課都很積極,教學上變得認真嚴格、質(zhì)量有了長足進步?!?/p>
“我的支教總會結(jié)束,但培養(yǎng)一支帶不走的骨干教師隊伍,才是學校持續(xù)發(fā)展的關(guān)鍵?!痹陉惲⑷旱耐苿酉?,臺江縣民族中學啟動了青年教師培養(yǎng)行動計劃,針對不同老師情況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培養(yǎng)計劃。
“小荷工程”,針對走上工作崗位3年內(nèi)的青年教師,主要培訓課堂常規(guī)和教師基本功;“青藍工程”,針對工作3年~8年的教師,旨在提升其業(yè)務素質(zhì),使其站穩(wěn)課堂,成為教學骨干;“名師工程”,針對工作8年以上的教師,旨在開闊視野,形成特色,樹立風范。
陳立群借力黔東南名校凱里一中的資源,將他們的教師請進來,與臺江縣民族中學的教師一起建立同樣一門課,凱里一中的老師講一節(jié)、本校老師講一節(jié),互相聽課、互相評課、互相學習的“同課異構(gòu)”教學方法。
此外,陳立群針對臺江縣民族中學教師大都畢業(yè)于本地院校的實際情況,建立了“走出去”培養(yǎng)制度,盡量給教師創(chuàng)造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他還不斷爭取讓外面的優(yōu)秀教師分批到學校支教,使本地教師在傳幫帶中迅速成長。
從2009年開始,陳立群與愛人商量決定,把他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杭州市杰出人才獎的20多萬元錢拿出來,設立“獎教金”,獎勵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能力的優(yōu)秀教師,他表示,要讓這個獎教項目一直延續(xù)下去,激勵更多的教師不斷進步。
在支教結(jié)束前,陳立群希望培養(yǎng)當?shù)氐脑煅δ?。“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jié)束的,關(guān)鍵在于增強貧困地區(qū)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造血功能。”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以陳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長領(lǐng)航工作室。陳立群積極探索校長培養(yǎng)機制,義務作報告開講座60多場,培訓校長、教師超過萬人,為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師資隊伍。
真正的脫貧是精神脫貧
遙遠而神秘的苗疆總能激發(fā)出人們瑰麗的想象,然而沿途不斷閃現(xiàn)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醒目標語,時刻提醒著:掀開瑰麗面紗,困難是那么現(xiàn)實。
臺江是“天下苗族第一縣”,苗族人口占比達到98%。在走村訪戶中,陳立群發(fā)現(xiàn),村民們對后代的教育不夠重視,整個村落除了小學外,民房基本都已修繕一新;召開家長會,有的班到會的家長還沒有在場的老師多;高三成人儀式,學校要求家長共同參與見證孩子的成年典禮,但到會的家長寥寥無幾。教育在當?shù)厝诵闹械奈恢?,可見一斑?/p>
如何在欠發(fā)達地區(qū)恢復和創(chuàng)設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良好民風?陳立群組織學校走進寨子,讓老百姓充分認識到教育對于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意義。在中組部幫扶臺江工作組的協(xié)調(diào)下,陳立群親自培訓駐村第一書記,內(nèi)容包括教育與脫貧、尊師重教、家庭教育等。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考結(jié)束后,陳立群將教師分成幾個組,走進寨子給高考中榜的家庭送喜報,大力宣傳“考出一個孩子、脫貧一個家庭、帶動一個寨子”的典型事跡,啟發(fā)村民重視教育,用教育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在他這種行為的感染下,好幾個村寨自發(fā)獎勵考上大學的孩子,尊師重教的氛圍越來越濃。
扶貧必扶智,教育是解決貧困地區(qū)發(fā)展和貧困家庭持久脫貧的根本手段,讀書是農(nóng)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方式,陳立群深知這一點。出生于浙江農(nóng)村的他,也曾因家境困難一度輟學,改革開放后考上大學,人生軌跡得以改寫。在他的專著《我的教育主張》一書中,他認為:“解決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這‘三農(nóng)問題,給錢總是要花光的,給物資總是要用完的,唯有把農(nóng)民的孩子培養(yǎng)好,才能使家庭的貧困不會成為世襲?!?/p>
大山深處,那些聚光燈照不到的貧困家庭,他們的未來由誰來點亮?陳立群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苗族孩子樹立高遠志向,立志學有所成后回來建設家鄉(xiāng)。陳立群播撒下的愛的種子,如今已如蒲公英一樣廣為傳播生根,點亮了苗鄉(xiāng)希望。
中國新時代 202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