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期身患重病,卻夜以繼日不懈科研;他英年早逝,卻把治愈疾病的新藥留給這個世界;他輸給了病魔,卻跑贏了人生;他燃盡了自己,卻照亮了千萬患者的健康之路……
從30歲到55歲,300多個月,9000多個日夜,在這25年時間里,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把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關系人民健康的新藥研發(fā)事業(yè),以身許國,嘔心瀝血,無怨無悔。
在他的世界里,有國家、有新藥、有團隊、有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短暫的一生“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逸平,一位在中藥現(xiàn)代化之路上執(zhí)著奮進的科學家,一位希望“再給我10年,再做出兩個新藥”的追夢人。
2018年11月16日,中宣部在上海向全社會公開發(fā)布王逸平同志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睒s譽稱號。
十年攻關,只為造福患者
1988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畢業(yè)后,王逸平進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工作,從事心血管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以及心血管藥物研發(fā)。他曾先后開展了對關附甲素在抗心肌缺血上的作用機制研究和以銀杏葉成藥的天保寧的臨床藥理研究等工作。1994年,時年31歲的王逸平,由于科研能力和成績突出,成為了藥物所當時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丹參入藥,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等醫(yī)藥文獻中均有記載。但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1992年,王逸平和同事們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路,以期能揭開丹參的有效成分之謎。
王逸平這一頭扎進去,便是一腔熱血,半生韶華。
業(yè)界有這樣一種說法:“1個新藥等于篩選1萬個先導化合物再加上10年~15年時間。”能做成一個新藥,是新藥研發(fā)者一生的榮耀。當然,“做成一個新藥”雖然滿載著榮耀,但同時也意味著一路上密布的荊棘。
為了研究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王逸平和科研團隊開始了長達10多年的艱苦攻關,早期研究條件差,他們只有借來儀器,夜以繼日地工作,提取到幾十種丹參化合物并進行篩選,在做了無數(shù)次實驗后,一次次推倒重來,一次次反復確認,一次次的失敗均化作前進路上一顆顆小石子,歷經了“九死”終于鋪就了輝煌璀璨的“一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逸平在實驗測試中發(fā)現(xiàn)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特別強。經過進一步研究,他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進而,研究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制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并建立專利工藝,使總多酚酸鹽含量近100%,用指紋圖譜技術實現(xiàn)對藥材、原料藥和制劑質量的全面控制。
王逸平曾說過:“希望此生可以做成一個世界各地臨床醫(yī)生首選的新藥?!?/p>
正是有著這樣的目標,王逸平在丹參多酚酸鹽研制過程中精益求精,不斷提高標準。他嘗試了許多國家法規(guī)沒有明確要求的研究:第一次開展多成分的動物和人體藥物代謝研究,第一個開展大規(guī)模的運動平板試驗驗證療效,第一次開展3萬例的真實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在王逸平的心中,一直都有著明確的理念:我們做的工作是研制新藥,而不僅僅是發(fā)表論文、評獎,這些藥物最終要應用在患者身上,所以這些重復的工作是為了對患者負責,對生命負責。
王逸平的學生和臨床研究合作者、上海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水軍還記得,2004年10月,為了獲得臨床藥代數(shù)據,經過倫理批準后,王逸平擼起袖子以身試藥,他說:“一個好藥、一個安全可靠的藥,就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
“藥學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痹诳蒲猩?,王逸平判斷一件事做與不做的標準只有一個:有利于新藥研發(fā)。只要沒有成藥希望,王逸平就會果斷放棄,他說,做藥難的是堅持,更難的是放棄,“我國貧困地區(qū)的農民一年收入不過幾千元,而我們花著國家上億元的科研經費,不把錢用在刀刃上,怎么對得起父老鄉(xiāng)親!”
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曾說過,篩選1萬個化合物,或許只能找到1個新藥苗子;將它改造到可以進入臨床,又需要合成數(shù)以千計的化學分子;即使進入臨床試驗,能最終成藥上市的也不足1/10。
而王逸平和他的團隊做到了。經過王逸平與同事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經歷了無數(shù)次推倒重來,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此時,王逸平年僅42歲。2009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被列入國家醫(yī)保目錄,有千萬名患者受益,成為我國中藥現(xiàn)代化研究的典范,獲得國家科技發(fā)明二等獎等一系列獎項。
《自然·生物技術》如此評價,該藥的成功上市,意味著中國的生物醫(yī)藥產業(yè)可以通過對傳統(tǒng)中藥進行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來開發(fā)創(chuàng)新藥物。
面對無數(shù)贊譽,王逸平并未止步,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的研發(fā)對于王逸平來說,僅僅是科研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而非終點,他想要研發(fā)更多的新藥好藥。
在進行丹參多酚酸鹽研究的同時,從1997年開始,王逸平持續(xù)21年主持對硫酸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該項目2018年1月完成了II期臨床試驗,并已獲得了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的發(fā)明專利授權。
除此之外,王逸平還領導團隊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fā)平臺體系,為全國藥物研發(fā)企業(yè)完成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爭分奪秒搞科研是王逸平1988年進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以后,一直保持的工作態(tài)度。他先后承擔了科技部“創(chuàng)新藥物和中藥現(xiàn)代化”專項、中科院重大專項、“863”課題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科研不能止步,只為造福更多患者。
爭分奪秒,只為與時間賽跑
2018年4月11日,年僅55歲的王逸平倒在辦公室的沙發(fā)上,永遠離開了他鐘愛的新藥研發(fā)事業(yè)。而在辦公室沙發(fā)前的茶幾上,放著使用過的注射針筒和兩支解痙針劑。
鮮有人知道,這位為千萬患者帶來希望的科學家,其實也是一位與病魔苦戰(zhàn)了25年的絕癥患者。
1993年,年僅30歲的王逸平風華正茂,躊躇滿志,新藥研發(fā)剛步入軌道時,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被查出患有克羅恩病——一種人類尚不明機理、無法治愈的免疫系統(tǒng)頑疾。這一年,他做手術切除了1米多小腸。
王逸平深知自己所患疾病無法完全治愈,只能靠藥物控制,而要想達成研發(fā)新藥的夢想,就必須和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此后的25年里,王逸平在與常人無法感受的病痛抗爭,與命運抗爭,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一刻也不敢停歇地為新藥研發(fā)事業(yè)堅韌前行。
在一本工作手冊上,王逸平用科學家的冷靜嚴謹,記錄下自2009年以來自己病情發(fā)作、用藥的情況。扉頁上寫著:“2009年,對我是個特殊年份。今年初,我的克羅恩病又嚴重起來,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85篇日記中,提到疼痛42次、便血6次,頭暈、腹瀉更多。
他的體重常年不足百斤,好幾次在外出差時突然發(fā)病,腹部劇痛、便血虛脫。后來,他出差的背包、辦公室的冰箱里,都備著應急解痙止痛針。
新藥研發(fā)是他生命的支柱。老所長白東魯曾勸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王逸平卻說,到了實驗室、課題組,想著藥物研發(fā)問題,反而能減輕病痛。
可是,除了摯愛的妻子和最好的朋友,誰都不知道他的病情,甚至和他一起長大的表姐丁瑋,直到王逸平離開才知道這個骨瘦如柴的弟弟已經和病魔斗爭了25年。他留給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學生、同行們最大的印象是:樂觀、幽默、細致、暖心。
“他從不主動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病。我曾和他出差多次,他經常在午飯或晚飯間把自己關在房間,原以為他不善交際、不喜歡應酬,卻不知他那時正躲在房間給自己治病。此時想來,真后悔對他的關心太少?!彼耐聫埌咳缡钦f。
除了新藥研發(fā),王逸平還長期擔任藥物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常與同學們分享新藥研發(fā)的經驗和感悟,深受大家的歡迎。每次上課需要站立近4個小時,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
2018年4月9日,在藥物所召開的學位會上,王逸平非常罕見地遲到了好一會,當時他面色很不好,步履也很緩慢。盡管如此,王逸平在會上表示,贊成通過關于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待遇的條例,希望學生能有更好的生活?!艾F(xiàn)在想來,王老師是忍受了多么大的病痛?。 彼幬锼芯可逃幪庨L何敏說。
25年來,王逸平的每一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每天早上7點多就能在單位食堂看到他。每天晚上10點多,坐在對面辦公室的我們,仍未聽到老師獨特的鎖門聲。周末來所里,習慣性地抬頭看,王老師辦公室的窗戶一定是開著的。”王逸平的學生李惠惠回憶說。
王逸平經常提及自己的“3萬天理論”。他說:“多數(shù)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萬天。其中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些有意義的事?!?/p>
2018年年初,王逸平感覺病情持續(xù)加重,激素藥物已經無法控制,但他仍不肯改用生物制劑,因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他選擇通過加大服用劑量來延長激素藥物的治療時間。他想爭取更多時間,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在他離世前一個星期,他還對妻子方潔說:“現(xiàn)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時光,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還想做出兩個新藥?!?/p>
王逸平經常說:“選擇了新藥研究就是選擇了科學長跑?!彼胗糜邢薜臅r間跑完更多的里程。他踐行了他對新藥研制的承諾,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堅持到了最后一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給了新藥研發(fā)事業(yè)。他畢生的追求就是希望多為老百姓帶來一些療效好而且用得起的藥。
沒有藥神,只有心懷蒼生的做藥人
201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評選,要求每人寫一句人生信條,王逸平寫的是“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在他去世前一個月,他又寫下了這句話。
這12個字,詮釋了他兢兢業(yè)業(yè)的一生:他是真正的科學家,做的是驚天動地事,卻是隱姓埋名人。
1963年2月15日,王逸平出生在上海市,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會計。平時,夫妻倆教導孩子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認真做事,好好做人。
小時候,王逸平喜歡畫畫,也喜歡做手工,雖然沒有正規(guī)學習過,但在他的鉛筆下,小鳥栩栩如生,人物也惟妙惟肖;他自己做的燕子風箏也可以飛得很高。
懸壺濟世一直是王逸平的理想。本科學醫(yī)時,王逸平有一次在醫(yī)院實習,查房時,有一位病危的老大爺緊緊抓住他的手,急切又渴望地說:“醫(yī)生,救救我!我不想死!”可他的病當時并無對癥良藥。那一刻,王逸平既心酸又無力。
“我要去做藥,只要研制出好藥,就能救治全世界的患者!”于是,在導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藥物所,走上了新藥研發(fā)的道路。
此后30年,他在追逐新藥夢的路上無比執(zhí)著,在名利物欲的追求中無比淡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奮斗著、奉獻著,初心不改,鞠躬盡瘁。
研究員宣利江與王逸平親密合作20多年,他說:“他有著執(zhí)著的新藥夢想、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隊協(xié)作奉獻精神,否則很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挑戰(zhàn)?!?/p>
2015年,在研究生畢業(yè)典禮的演講中,王逸平這樣叮囑年輕人:“不僅要注重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耐力,還要具備善良和正直的品格,它會讓你終身受益……能夠堅持‘再戰(zhàn)一個回合’的人,是不會被打垮的!”
從關附甲素到銀杏葉膠囊,再到丹參多酚酸鹽、硫酸舒欣啶;從藥理研究到申報臨床,再到新藥審批上市,王逸平憑借“再戰(zhàn)一個回合”的毅力和勇氣一路前行。在長達25年的時間里,他一次又一次地戰(zhàn)勝病痛,一個又一個地攻克科研難關,堅持著為百姓健康“再戰(zhàn)一個回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因為忙,女兒留學4年,夫妻倆都沒有去看望過,2018年5月9日是畢業(yè)典禮,王逸平早早就訂好了機票,結果,女兒等來的卻是父親永遠的爽約……
世界上沒有藥神,只有把創(chuàng)制新藥造福蒼生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做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