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僅關乎我們的生活處境,還關乎我們的心靈審視,
更是中國社會文明課程的“單元測驗”
如果要在最近的輿論場上,評選出既熱門又持久的“全民話題”,“垃圾分類”無疑是其中之一。7月1日,上海出臺法規(guī)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從垃圾細分的種類到投放垃圾的各種設施以及監(jiān)管的制度、罰則……無不吸引著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北京也將跟進推動垃圾分類立法。按照總體部署,從2020年底全國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到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這就是說,強制垃圾分類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大多數(shù)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一時間,討論聲不絕于耳。絕大部分聲音是:我贊成垃圾分類,但是不贊成過快的一步到位。誠然,從前一個垃圾袋就能搞定的事情現(xiàn)在卻要分類成四個甚至更多,對于已經習慣了的我們來說這很不方便。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么著急地想要垃圾分類?因為我們人類已經沒有太多時間了!
前些天,香港明星余文樂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了一則視頻:一群餓得瘦骨嶙峋的北極熊身上沾滿了污垢,在垃圾堆里不停地翻找著可以吃的東西。北極熊并非群居動物,這樣不約而同地來到同一個垃圾場,意味著他們在大自然里真的找不到任何食物了。這些北極熊是在北極圈內斯瓦爾巴德群島冰冷的海岸被發(fā)現(xiàn),保存人類希望的“末日種子庫”也被修建在這里。這樣一個本該是受到人類影響最少的偏遠小島,如今卻成為了世界的垃圾場。
海洋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而主要污染源之一就是塑料。全球每年產生將近3億噸的塑料垃圾,其中多達1200萬噸進入海洋。每年至少10億個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而失去生命。
而這些扔進海洋的塑料垃圾需要400年的時間才能降解。前段時間,挪威動物學家在一頭擱淺的鯨魚胃里解剖發(fā)現(xiàn),體內被30多個塑料袋包圍的鯨魚,幾乎沒有任何脂肪,胃和腸道全被各種垃圾堵塞,這些塑料袋重達8公斤!如果人類再不做出改變,死亡滅絕,就是海洋生物唯一的結局。
對此,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員進一步指出,估計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環(huán)環(huán)相扣下,從被我們隨手丟棄,到再次回到我們肚子里,塑料沿著生物鏈完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huán)。但是,“如果有垃圾分類,完全可以減少環(huán)境中的微塑料和‘塑料地衣,就能既保護人和生物,也能保護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并且,早在2004年,中國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垃圾生產大國。目前,我國600多個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堆放垃圾的合適場所。而上海實施強制性垃圾分類,進行源頭減量和資源化處理,正是世人公認的走出“垃圾圍城”困境的最佳路徑。這不只是一場上海人必須打贏的“戰(zhàn)役”,更是一場事關所有中國人甚至需要幾代人才有可能打贏的“戰(zhàn)爭”。生態(tài)一旦遭到徹底的破壞,其傷害便會永久無法復原;健康一旦受到威脅,一切已了無意義。保護生態(tài)、重視環(huán)保,不僅是挽救瀕危的自然,更是人類的自救。改變,是時候開始了!
因為如此,“你是什么垃圾?”這樣的靈魂之問,正在成為上海的社交新話題?!靶↓埼r真的要分開扔?。俊薄昂攘艘话氲哪滩柙趺刺幚??”“尿不濕是干是濕?粽子和粽子葉如何明斷?”“為什么豬大骨是干垃圾,雞骨頭和魚骨頭就是濕垃圾?”……還有人抱著調侃的心態(tài)編起段子,“遇見‘垃圾分類我來的男人就嫁了吧!”……但無論如何,垃圾分類這個人們并不陌生卻又一直未能充分貫徹落實的概念,終于再度站上公眾觀念更迭進程的“C位”。習慣,往往是一個人最難改變的東西。而在同濟大學循環(huán)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看來,生活垃圾分類之所以在中國難以推進,最大的難點就是需要打破多年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從不知道垃圾分類為何物,到形成垃圾分類的價值共識;從象征性垃圾分類,到精細化垃圾分類;從懲獎之下才會垃圾分類,到把垃圾分類視為最常見的生活場景;這個可能較為漫長的過程,標志著時代進步,既讓人看到公眾的觀念在發(fā)生改變,也讓人感受到制度層面也在發(fā)力?!翱梢哉f,垃圾分類就是一場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而“你是什么垃圾?”的搞笑背后,更是一場輸不起的環(huán)保教育。
在日本,垃圾分類的習慣要從小開始養(yǎng)成。日本孩子幼兒園階段就需要學習環(huán)保知識,并督促自己的父母長輩自覺遵守。小學生們在學校課間喝完一罐牛奶,要排隊在水盆里洗凈,紙盒再拿到室外晾曬,次日再剪開攤平,以方便回收。國民素質之養(yǎng)成,就在這從小習以為常的點點滴滴中。
而在今天的上海,很多中小學生也積極參加到垃圾分類的實踐中。上海一些學校會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程度的環(huán)保課程:幼兒園的孩子基本掌握認識“什么是干垃圾、濕垃圾”;小學、初中學生深入了解“為什么要垃圾分類”“怎樣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高中生則帶著課題進行環(huán)保類、垃圾分類研究性報告的學習和撰寫。得益于學校的宣傳和引導,很多中小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甚至已經超過了成年人。由此可見,從小引導孩子踐行垃圾分類的細則,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環(huán)保意識和激發(fā)孩子的全球觀,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也是未來人才的標準。
短短幾個月間,自覺主動做好垃圾分類的氛圍已經在上海迅速形成。而我們更希望未來的對話不再是“你是什么垃圾?”,而是——“你今天為綠水青山、可持續(xù)發(fā)展作貢獻了嗎?”
●媒體評點:垃圾分類一小步,人民文明一大步。一屋不潔何以潔天下?推進垃圾分類,是中國社會向現(xiàn)代文明進發(fā)的路途當中的一個必經節(jié)點,它還是一個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質的綜合體現(xiàn),也是對我們?yōu)榱松礁嗨G、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誠度,作一次實質性測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應該以個人自覺匯成社會自覺,完成這場中國社會文明課程的“單元測驗”。(宗利,人民網·觀點頻道)
◎話題拓展:保護生態(tài),重視環(huán)保;習慣的改變;責任與擔當;社會文明;垃圾分類,一場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一場輸不起的環(huán)保教育;警醒與反思;人類的自救……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中國新聞周刊》、澎湃新聞、紅網、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