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青 林 波
(皖西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 安徽六安 237000)
下肢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在多種手術治療后均可發(fā)病,尤其是婦產科手術后,該病發(fā)生率較高[1]。DVT形成的機制十分復雜,可能和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有關[2]。DVT中多數(shù)無明顯癥狀,部分有小腿疼痛、壓痛、腫脹,以及小腿皮膚顏色改變等。研究[3]發(fā)現(xiàn),婦產科手術后DVT高危因素主要有靜脈曲張、長期臥床、長期不活動、下肢創(chuàng)傷、避孕藥或激素替代治療、既往有靜脈血栓史等。為了盡量減少術后DVT發(fā)生,應嚴格控制這些因素,術前做好健康教育,評估有無高危因素。此外,隨著臨床研究深入,有報道[4]指出,對于婦產科手術患者予以氣壓治療儀可預防DVT發(fā)生,成為比較熱門的課題之一。為了進一步探討氣壓治療儀預防婦產科手術后DVT的臨床效果,對某院就收治的120例婦產科手術患者展開了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某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婦產科手術患者120例進行分組研究,以隨機雙盲法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年齡20~39歲,均值(30.84±2.33)歲;婦科38例、產科22例;體重55~76kg,均值(63.22±2.75)kg;手術時間1~5h,均值(3.21±1.32)h;麻醉方式包括全麻18例、腰硬聯(lián)合麻醉20例、硬膜外麻醉22例。觀察組:年齡20~38歲,均值(30.72±2.12)歲;婦科37例、產科23例;體重54~75kg,均值(63.35±2.64)kg;手術時間1~5h,均值(3.62±1.04)h;麻醉方式包括全麻16例、腰硬聯(lián)合麻醉21例、硬膜外麻醉23例。兩組患者年齡、科室、體重、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有手術指征,且該研究經(jīng)某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依從性差,精神異常,丹毒,心律不齊,嚴重皮膚病,靜脈炎,急性靜脈血栓,高血壓,骨關節(jié)或骨腫瘤結核,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
1.2.1 對照組 該組術后用常規(guī)按摩預防DVT,經(jīng)醫(yī)生或患者家屬對患者雙下肢實施手工按摩,提醒患者不定時進行足關節(jié)活動,一般為間隔2h翻身與按摩一次。
1.2.2 觀察組 該組術后用氣壓治療儀預防DVT,術后,將患者安全送回病房,予以1次預防性氣壓治療儀治療,之后改為間隔8h治療1次,持續(xù)治療6次(48h)。治療強度根據(jù)患者的耐受程度設定,每次治療時間30min。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操作者連接好電源,并連接主機氣管插座與插頭,抬高患者的雙下肢,穿戴空氣壓力套筒,將拉鏈拉好,妥善固定。氣管插頭管連接Y型管末端(4個),再從套筒雙側空氣注入口將Y型管末端插入。打開電源開關后,旋開壓力調節(jié)按鈕,將壓力值調整到治療所需值。設置時間開關,依從進行腿部、小腿、膝蓋、大腿的氣壓治療儀治療,每個部位間隔治療時間3.5~4.0s,且重復釋放與施加壓力。治療期間,若患者有任何不適,或中途停電,或儀器異常,則立刻停止治療。將定時器調整到0,關閉電源開關,分離套筒和空氣管,排出內部空氣,然后將電源插頭拔除。
比較兩組術后3周DVT發(fā)生率,以及預防DVT效果與治療滿意率、術前與術后健康狀況。
1.4.1 DVT評價標準[5]①皮膚發(fā)紺或暗紅,皮溫升高明顯,皮膚淺表靜脈曲張,有患肢腫脹、疼痛等,活動后癥狀加重。②小腿有疼痛,腓腸肌有壓痛,患肢腫脹。③患肢踝關節(jié)背屈時,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拉長,刺激小腿病變,小腿肌肉疼痛。有上述三種癥狀,進一步經(jīng)超聲可診斷。
1.4.2 DVT預防效果評價標準[6]①優(yōu):術后1周內,無下肢疼痛與腫脹,可正常行走,出院2周無不適;②良:術后1周內,下肢輕微腫脹、疼痛,偶有行走不便,出院2周無不適;③可:術后1周內,下肢酸脹,中度疼痛,腓腸肌陰性,但彩超檢查無異常;④差:有明顯下肢腫脹、疼痛,行走困難,腓腸肌試驗陽性,彩超檢查有異常,如靜脈血管無彩色血流信號或頻譜信號等。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
1.4.3 治療滿意率 用本院自制治療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治療結束后要求患者獨立完成,問卷評分0~100分,評分90分以上非常滿意、70~90分為基本滿意、不足7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4 健康狀況 采取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量表包括問題36個,共計8個維度,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每個維度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則表明健康狀況越好。
觀察組術后3周DVT發(fā)生率為96.67%,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3周DVT發(fā)生率對比[n(%)]
觀察組預防DVT優(yōu)良率為93.33%,對照組為63.33%,觀察組預防DVT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防DVT效果對比[n(%)]
觀察組治療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滿意率對比[n(%)]
術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前與術后健康狀況對比(分)
婦產科手術后DVT發(fā)生率較高,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為此應盡量減少婦產科手術患者術后DVT發(fā)生是婦產科關注的重點。DVT發(fā)橫的原因較多,但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即高凝狀態(tài)、血流滯緩及血管內膜損傷。不過,也有報道發(fā)現(xiàn),血液濃縮、術后止血劑等影響,也會導致術后DVT發(fā)生[7]。婦產科患者中部分婦科疾病為惡性腫瘤,而這類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時間長,加上麻醉、高齡、女性盆腔解剖、術后長期臥床等因素,術后下床活動少,容易出現(xiàn)下肢腫脹與疼痛及瘀血,從而導致婦產科術后DVT發(fā)生率較高。而近幾年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氣壓治療儀在婦產科逐漸應用起來,受到了醫(yī)患認可。
將120例婦產科手術患者分組研究,結果顯示用氣壓治療儀預防術后DVT,相比常規(guī)按摩而言,可明顯減少術后3周DVT發(fā)生,并提高預防DVT效果,使得患者對治療更滿意,同時更好地改善患者術后健康狀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壓治療儀在婦產科預防DVT中效果明顯,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可能在于:脈動氣流從氣管進入氣囊氣室,使得氣囊壓力增加,然后按摩與擠壓肢體。這種按摩刺激與擠壓可直達肌肉與血管及淋巴管,加壓期間,使得靜脈血管得到排空,進而促進血液往附近毛細血管流入,加速了血液的回流。同時,氣壓治療儀期間還能采取減壓處理,可保障靜脈血充盈,提升血流速率。當血流速度增加后,肢體局部血流也會隨之增加,可保障多種營養(yǎng)的供給,促進血液新陳代謝,提高網(wǎng)狀內皮細胞吞噬作用,更好地吸收滲出液,并且增強病理產物排泄與代謝作用,實現(xiàn)避免腫脹與預防血栓的作用。此外,為了盡量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氣壓治療儀治療期間,嚴格按照相關儀器的說明執(zhí)行,妥善插管與固定,檢查插座與氣管連接狀態(tài),科學佩戴氣囊套筒,做好巡視工作,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
綜上所述,氣壓治療儀應用在婦產科手術后DVT預防治療中有不錯的效果,可提高DVT預防效果,減少術后DVT發(fā)生,使得患者對治療更滿意,明顯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