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斕 葙
王翚(1632—1717)和惲壽平(1633—1690),同為清代六家之列,兩人年齡相差一歲,可謂同代人。其交誼之深厚,世人皆知。惲壽平《南田畫跋》不足兩萬字的著作中,“石谷(王翚,字石谷)”二字竟然出現了56次之多,便是對兩人情誼之深的最有力佐證。清順治十三年,25歲的王翚與惲壽平結識,從此兩人共同寫詩作畫、研究學問、攜手出游,形如一人。惲壽平此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日常生活,也都深受王翚的影響。
在王翚與惲壽平所處的時代,前輩畫家們已將筆墨推上高峰,筆墨丘壑已難有更精進的突破和發(fā)展空間。相反,花卉則為前人相對之弱項。最終,兩人選擇了不同的發(fā)展方向:王氏選擇了在前人山水畫的基礎上繼續(xù)前進,并成功擠入“清初四王”的行列;而惲氏則選擇了在花鳥畫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并力求開創(chuàng)一高雅之路,最終在他的努力下沉寂長久的沒骨畫枯木逢春,并引領了有清一代花鳥畫家如蔣廷錫、鄒一桂及海派畫家張熊、周閑、趙之謙、任伯年等人的崛起,乃至當今花鳥畫壇依然承其風規(guī)遺韻。同時,惲壽平一生亦未停止過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35~45歲是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晚年也有不少代表作,如《靈巖山圖卷》。據傳,惲壽平初畫山水,自認為不能“超過”王翚,便說出“是道讓兄獨步矣,恪妄恥為天下第二手”的話語,方才“舍山水而攻花卉”。不過筆者以為,即使真有此事,那所謂“天下第二手”的說辭也只不過是惲壽平的自謙罷了。再觀王翚的山水畫,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并在匯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不被成法所囿,且注重寫生。
觀此幅《中秋詩意圖》,畫面以丘壑為主,山石、坡面交互,形成明顯的疏密對比;近、中、遠三組樹木形成呼應之勢;近景茅屋與中景房舍增添了畫面的煙火氣息;中景處巨大山石的畫法猶如丘壑的放大形態(tài),這是四王山水畫圖式的典型特征。通幅看來,畫面清朗空闊,筆墨簡淡蒼潤,一片“古木漸疏”、蕭疏寂寥之象,充滿秋天的悲涼氣息。但是,看完圖中兩人的題跋再品之,卻又因彼時情景和兩人的真摯情誼而洋溢出濃郁的人文氣息。
圖中,有惲壽平款曰:“開盡秋云夜景新,青天碧海一閑身。清宵半為離家好,快友能忌作客貧。古木漸疏侵北葉,蟾光未滿向西輪。詩成收盡林園趣,風月知誰是主人。今秋無月,惟九月十四夜千里無纖云,最為皎潔,與石谷子對月吟賞,甚相娛樂。覺此時玉峰園池為吾所獨有,支公買山而隱,笑為多事,坡公云江山風月閑者便是主人,書與漢老以志一時興趣,弟壽平?!蓖趿氹S后跋曰:“丙寅九月望前一日,同南田玉峰看月因憶。漢瞻先生南田有詩紀事,余為補圖,共博一笑,虞山弟王翚。”文中所言蟾光,即月光,中國古代文化中常用蟾蜍來代表月亮。對中秋景象的描述,古人曾用“銀蟾光滿”來形容月亮的圓滿。從題跋可以看出,時年秋天只有九月十四這日秋云開盡、月光皎潔,惲氏在這難得的“青天”之夜與“快友”石谷子吟賞相娛而忘我,并賦詩一首。王翚的題跋對惲氏所跋文字的緣由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說明,記敘了此圖是對兩人賞月的回憶,并根據惲氏的詩句補畫而來,以博一笑。
惲王合作、惲畫王題、王畫惲題類的作品,傳世者亦多。惲壽平也是在王翚畫作中題跋最多的人,其數量甚至超過了王翚的老師王時敏。惲壽平曾自言:“先生(王翚)之珍圖,不可無南田生之題跋,敢云合則雙美,庶非糠秕播揚耳?!睈潦显凇赌咸锂嫲稀分兴d的明確為王翚題畫的作品就達46幅之多。另外,在王氏畫作中僅有惲題而不見王自署者,亦非孤例。
在充分了解兩人關系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這幅王畫惲題的《中秋詩意圖》,便會感覺親切許多。帶著對兩人關系的熟知及從題跋中了解的彼時情景再去品讀畫作,我們猶如親歷者一般,為當時二人賞月時的全身心投入所陶醉??芍^,管他誰是“主人”呢,釋放性情,盡情詩文書畫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