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躍進
(貴州文藝人才培訓交流中心,貴州貴陽 550001)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與文藝工作者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對繁榮發(fā)展文化生活、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結合全省“脫貧攻堅”行動,加強深度貧困縣、極貧鄉(xiāng)鎮(zhèn)文化扶貧[1]。普及廣大群眾對文化藝術的認知和實踐水平; 提升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 提高貧困地區(qū)群眾文化自信; 傳播民族民間特色文化; 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彰顯了文藝人才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在共圓中國夢中不可或缺。
大塘鎮(zhèn)位于黔南州平塘縣西北部,是苗族(喜鵲苗) 聚居的地區(qū),2017年8月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的20個極度貧困鄉(xiāng)鎮(zhèn)之一?!肮緡L隆本褪钱數孛缱迦嗣竦膫鹘y(tǒng)舞蹈,“咕?!笔谴筇伶?zhèn)的一個苗族村寨的名字,“跳月”是苗家的一個傳統(tǒng),在有月亮的夜晚,每當熟悉的蘆笙響起,苗家姑娘就會帶著方巾朝那發(fā)聲地奔去,月光下,這是苗家姑娘和小伙子們歡聚的季節(jié)。流傳至今,也形成了大塘鎮(zhèn)新塘地區(qū)的苗族同胞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貴州文藝人才培訓交流中心多次派藝術專家赴黔東南州平塘縣大塘鎮(zhèn)考察,對大塘鎮(zhèn)的民族民間舞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調研,發(fā)現“咕嚕跳月”雖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同時,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是值得去研究和傳承的。此外我們還了解到,大塘鎮(zhèn)新塘小學長期以來將“咕嚕跳月”作為文化遺產植入校園第二課堂進行傳承和保護,收到很好的效果,而鎮(zhèn)政府也有將這難能可貴的民族特色舞蹈傳承發(fā)揚的想法,但是藝術性和觀賞性不強,不便于宣傳欣賞。鑒于此,藝術專家決定在保留“咕嚕跳月”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這一流傳了千年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加工和提升打造[2],見圖1。
圖1 大塘鎮(zhèn)新塘小學將“咕嚕跳月”原生態(tài)民族舞蹈植入校園
原有“咕嚕跳月”蘆笙伴奏,節(jié)奏單一,舞蹈動作簡單,隊形單調,經過舞蹈專家們反復打磨。從音樂、舞蹈動作、舞蹈隊形、道具等方面進行了重新打造,如從音樂上,重新制作了音樂伴奏,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民族音樂蘆笙、吶喊聲元素之外,嵌入了鳥鳴聲,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使音樂具有更強的節(jié)奏感和感染力;在舞蹈動作上,原有的舞蹈動作單調重復,藝術專家在重新編排和培訓時,從舞蹈動作、面部表情等方面進行逐個的培訓,根據孩子們的能力,添加一些藝術化的舞蹈動作。最后隨著新制作的背景音樂舞動,其動作更協調、更多樣化、表情更豐富;在舞蹈隊形上,原有的隊形單調,圍著一個圓重復地跳,經過藝術教師重新編排,其隊形豐富了很多,有錯落的、有聚攏的、有穿場的,其隊形變化的多樣性使舞蹈更生動;還專門制作了LED 背景視頻。藝術專家選擇了苗族24 位小學生參與排練。雖然都是當地苗族的孩子,但是舞蹈基礎很差,僅僅是大人們在跳時,跟在后面擺一擺樣子。在多數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方式上,這樣父輩字輩的代代相傳,是最主要和直接的方式。面對專家老師們,他們起初也很難適應,經過兩個月的系統(tǒng)訓練,孩子們對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提升打造的“咕嚕跳月”更具有藝術性,更具有可看性。新編排的《咕嚕跳月》在新塘鎮(zhèn)首演,得到當地苗族鄉(xiāng)親們的肯定。見圖2。
圖2 創(chuàng)新后的“咕嚕跳月”舞在北京舉行的第九屆全國校園舞蹈會演現場
2018年6月,在第十一屆“貴青杯”校園舞蹈展演大賽上,民族民間舞蹈《咕嚕跳月》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一等獎;2018年7月,作為貴州唯一一支舞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九屆全國校園舞蹈會演,榮獲最高獎項“校園之星”獎。這些孩子把《咕嚕跳月》帶出大山演出,展示當地獨特的民族風采和韻味,更使這些孩子從當初的懵懂、膽怯、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里有走出大山的渴望。更增加了孩子們的自信和見識。這是文化助推脫貧攻堅的形式。這也是文化助推脫貧攻堅的一種成果。
粑棒舞廣泛流行在貴州省平塘縣各鄉(xiāng)鎮(zhèn)的布依村寨,每逢各種節(jié)日集會,婚嫁迎娶、立房蓋瓦或農閑之余,當地布依族群眾都會在村寨的房前空地表演粑棒舞,舞蹈主要是表現一種歡快熱情的情緒和比試技藝,慶祝豐收。動作都是歷代布依人從生活和勞動中創(chuàng)造和提煉了的帶有技巧性、 形象性的舞蹈造型。其風格都呈現出粗狂拙樸、敏捷剛勁的特點。在《咕嚕跳月》的改編取得成功之后,平塘縣對自己的民族民間文化開始了新的審視,這是文藝人才對基層文化幫扶的直接成效,也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實現的“扶志”。平塘縣大塘鎮(zhèn)鎮(zhèn)政府希望對另一支原生態(tài)布依族舞蹈“粑棒舞”進行提升打造。藝術專家確定從名字、音樂、隊形編創(chuàng)等要素進行編創(chuàng),編舞教師從大塘鎮(zhèn)西關中學抽選20 名學生參與排練。經過研究給舞蹈取名為《粑棒聲聲》。音樂上,重新請藝術專家制作了音樂伴奏,在原有的鼓點中加入藝術老師創(chuàng)作的《粑棒聲聲》歌曲用布依語言歌唱“粑棒捶米米滿籮,阿哥阿妹肩上馱;粑棒擊出豐收樂,歡歌唱到日不落?!盵3]用其布依族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時尚歡快,在傳承的基礎上有創(chuàng)新;隊形上,他們在打粑粑的情境中加入了青少年特有的童趣,看比誰打得好,誰打得快,最后團結協助共同的完成了這次打粑粑的任務,矛盾突出,情節(jié)簡練。編創(chuàng)后的舞蹈隊形上有張有弛,動作夸張,形態(tài)連貫且表情豐富,整個舞蹈表現出青少年打粑粑過程中的那種童趣和淳樸。見圖3、圖4。
圖3 大塘鎮(zhèn)布依“粑棒舞”表演現場
圖4 布依原生態(tài)舞蹈“粑棒聲聲”參加2019“貴青杯”舞蹈展演活動
兩個月后參加2019“貴青杯”舞蹈展演活動,獲得初中組集體舞一等獎。這些孩子把《粑棒聲聲》帶出大山演出,展示當地獨特的布依民族風情和布依民族文化,為城市的人們帶來視覺享受,同時加強對布依民族文化的了解。更使這些孩子從大山深處、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里有走出大山的渴望。融入社會大發(fā)展中,更增加了孩子們的自信和見識。這是文化助推脫貧攻堅的形式。這也是文化助推脫貧攻堅的一種成果。
這兩個民族民間舞蹈,曾經只在本地區(qū)流傳。經過中心藝術教師從音樂、舞蹈動作、舞蹈隊形、道具上重新制作和編創(chuàng)后,參與青少年舞蹈比賽、展演等都取得了好的成績。通過提升打造的民族民間舞蹈,帶出大山去比賽、展演,藝術性和可觀賞性得到了評委專家的肯定,不僅讓外面的世界認識了貴州平塘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也讓這些貧困山區(qū)的孩子接觸了外面的世界,從而提升了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風格奇特,手法夸張、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其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F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制鄉(xiāng)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記錄著最廣大群眾對時代的感受。
2018年9月,貴州文藝人才培訓交流中心舉辦的“農民畫”培訓班在貴陽開班,來自水城、大方、凱里、麻江、龍里等地的40 余名“農民畫”畫師來到貴陽參加培訓。此次培訓邀請了許多專業(yè)藝術教師,主要采用實操型的教學方法,主要從“農民畫”作品的構圖與裝飾、色彩布局與對比、題材選擇與命名、繪制的變形與夸張等內容教學,同時搭建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學員之間、地域之間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加強學習,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地域風采、民族風格、時代風韻的作品[4]。集中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xiāng)村振興實踐的優(yōu)秀畫作,充分展示新時代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精神風貌,挖掘鄉(xiāng)村文化,培養(yǎng)本土人才,為鄉(xiāng)村振興和鄉(xiāng)風文明建設提升內生動力。這次培訓結束后,以培訓班畫師創(chuàng)作的農民畫在貴陽舉辦了為期一周的畫展,讓更多人了解農民畫,從而喜歡農民畫,收藏農民畫。從另一個渠道了解新農村,新風貌。在展出期間,約有1 000 人參觀了這次畫展,有12 幅農民畫畫作被個人收藏,共創(chuàng)造12 000 元的銷售額,文藝人才把優(yōu)秀作品引入市場,推動“農民畫”的發(fā)展為脫貧攻堅助力。
貴州是中國西南地區(qū)活態(tài)的文化保存最為豐富多樣的省份,但是很多地域藝術文化缺乏傳承和創(chuàng)新?!肮緡L隆薄棒伟袈暵暋?,這些原生態(tài)舞蹈,動作簡單,配樂單一,缺乏觀賞性和傳播性。但是又體現了當地民族的民族文化,每個舞蹈都是各個民族的靈魂、智慧的結晶,凝聚著這個民族的傳統(tǒng)故事和文化,他們世世代代用舞蹈傳遞著的精神價值,這才是這些民族民間舞蹈最有價值的東西[5]。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加上當地群眾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意識的薄弱,這些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而我們作為文化工作者將是文化傳承鏈上的失敗者。如何將它們搬上舞臺,讓更多的人喜歡。這將是文藝人才在實踐工作中的工作重點。
而農民畫的保護發(fā)展則是另外一種方式,由于繪畫的藝術形式更容易保存,交流相對容易實現,畫師們原本只是記錄生活、 抒發(fā)感情的繪畫能夠轉變?yōu)楝F實的生產力時,大家對自己土生土長的文化才會重新審視,尤其是貧困地區(qū),文化不能轉變?yōu)楝F實生產力時,流失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文藝工作者面對這些情況,怎么樣讓這些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和發(fā)揚,傳承要保留原汁原味,發(fā)揚要結合時代特點,這樣的傳承才是有生命力的,這樣的發(fā)展才是有根基的。
像“咕嚕跳月”“粑棒舞”這樣提升打造和農民畫培訓班的收益,可以看出收效顯著,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也對當地人民的文化信心有著重要的建設意義。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當前的鄉(xiāng)村變化使得這些有厚度有溫度的民族文化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同時,當人們無法看到這些文化的價值時,很難將它們繼續(xù)傳承。同時,由于經濟的落后,生活困難的民族地區(qū)根本無法將注意力放在“不能吃、不能穿”的文化上,這是我們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任務:靠實際的幫扶,幫助基層群眾認識到自己文化的重要價值,并且將這些文化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在幫助基層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切實能給他們帶去實惠[6]。
文化發(fā)展的源泉在基層,文化成果的普及也在基層。不斷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從“文化娛人”走向“文化育人”,真正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才能切實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讓中華大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文化之花,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繁榮昌盛。文藝人才在助力脫貧攻堅志智雙扶工作中踐行“大文化助推大扶貧”戰(zhàn)略,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qū)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及人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