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犇 鐘少蘭 陳銘堅 唐國華( 通訊作者)
(1 郁南縣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廣東 云浮 527199)(2 郁南縣人民醫(yī)院骨科 廣東 云浮 527199)
本課題收集病例為我院骨科2019 年3 月—2020 年2 月間腰椎骨折手術患者40 例。手術后需要較長時間臥床制動,??梢鸩煌潭鹊男睦砗蜕砩系母淖儯⑶矣信P床并發(fā)癥的可能發(fā)生,及時根據病情給予手術治療并實施康復相關治療,對預防并發(fā)癥,幫助患者改善腰部肌力、耐力及功能等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1-2]。隨著智能康復理念的廣泛開展,康復治療師可以通過下肢反饋系統(tǒng)康復訓練患者加速骨科腰椎骨折術后功能改善。報告如下:
40 例均為我院骨科住院手術后患者,采用隨機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中女14 例,男6 例;年齡56 ~80 歲,平均 64.7 歲;病程最短0.5d,最長2 年,平均43.3d。對照組中女13例,男7例;年齡 58~79歲,平均65.2歲;病程最短0.5d,最長2 年,平均42.9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觀察組:術后第1 天,首次評估患者步行穩(wěn)定能力、核心肌、下肢肌群肌力,獨立生活能力,我科應用智能床組采用廣州一康醫(yī)療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提供的下肢智能反饋訓練系統(tǒng)進行站立訓練,該系統(tǒng)由站立床、下肢踏步訓練器和減重支持懸吊裝置組成,可以在0 ~90°角度下進行減重踏步訓練,根據患者的活動能力設置步幅(膝關節(jié)屈膝0 ~25°可調)和步速(0~80 步/min,可調)。肢體反饋訓練系統(tǒng)訓練,35min/次,2次/d;神經肌肉電磁持續(xù)治療30min/次,2 次/d;1 周,末次評估患者步行穩(wěn)定能力、核心肌、下肢肌群肌力。
1.2.2 對照組:術后第1 天,首次評估患者步行穩(wěn)定能力、核心肌、下肢肌群肌力,獨立生活能力,床邊幫助患者指導其進行關節(jié)松動訓練,例如髖、膝、踝關節(jié)背屈等運動,40min/次,1 次/d;神經肌肉電磁持續(xù)治療30min/次,2 次/d,1 周,末次評估患者步行穩(wěn)定能力、核心肌、下肢肌群肌力。
1.2.3 評定量表:以Fugl-Meyer 平衡量表評價兩組患者下肢的髂腰肌,步行能力評定:采用Holden 功能性步行分級法(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評定,無功能、需大量持續(xù)性幫助、需少量幫助、需監(jiān)護或指導、平地上獨立、完全獨立等0 ~Ⅴ6 個等級”[3]。
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髂腰肌肌力之間無顯著差異(3.35±0.65)、(3.24±0.72),(P >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髂腰肌肌力(4.12±0.47)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3.98±0.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情況比較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情況比較 ()
組別 n 髂腰肌肌力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3.35±0.65 4.12±0.47對照組 20 3.24±0.72 3.98±0.62 t 0.50 12.30 P 0.61 0.00
表2 表明,兩組患者在治療前,FAC 分級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Ⅲ~V 級患者有17 例,對照組Ⅲ~V 級患者有12 例,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優(yōu)勢較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治療前FAC 分級比較(例)
表3 兩組治療后FAC 分級比較(例)
本研究病例與以上論述相符,術后早起康復愈來愈引起臨床重視,智能康復理念近年來是康復領域的熱點,患者及治療師可以從中受益。AI 下肢智能反饋訓練系統(tǒng)集電動站立床、部分減重支持訓練系統(tǒng)、踏步訓練器為一體,在腦血管疾病方面文獻較多,而腰椎骨折術后康復較少。AI 下肢智能反饋訓練系統(tǒng)顯著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4,5]。從改善下肢供血,減少腰椎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傳統(tǒng)腰椎骨折術后康復手段以神經肌肉及關節(jié)松動術手法為主,對骨科術后結構功能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手法操作規(guī)范性尚有爭議,康復治療體力付出較大。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髂腰肌肌力之間無顯著差異(3.35±0.65)、(3.24±0.72),(P >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髂腰肌肌力(4.12±0.47)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3.98±0.62),(P <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觀察組Ⅲ~V 級患者8 例(40.00%),對照組7例(35.00%),兩組無差異,(P >0.05);治療后,觀察組Ⅲ~V 級患者有17 例(85.00%),對照組Ⅲ~V 級患者有12例(50.00%),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優(yōu)勢較為明顯,(P <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智能康復在骨科康復領域,有應用前景,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