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紅
(成都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急診科,四川 成都,610000)
急性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多發(fā)疾病,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以及惡心嘔吐等[1]。該病的臨床特點為病情變化快,在短時間內加重病情,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實踐表明:急性腦出血治療的關鍵之一就是在發(fā)病后6h 內進行有效干預[2]。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應用于臨床,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該急救護理程序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2 例急性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單盲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21 例患者年齡為58-79 歲;男性有12 例,女性9 例;實驗組21 例患者年齡為57-79 歲;男性有13 例,女性8 例;兩組急性腦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急救護理;實驗組應用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具體為:①院前急救護理,護理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之后立即隨救護車出發(fā),在車上與求助人員溝通了解患者癥狀,指導求助人員開展基本處理。到達現場后立即測量評估患者癥狀,開展急救處理后立即將患者送往醫(yī)院,在運送途中向急診科醫(yī)生交代患者病情,讓相關科室及人員做好準備。②院內急救護理,患者到達醫(yī)院后,醫(yī)護人員再次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且結合院前護理人員提供信息制定急救方案。為病情危重患者開通急救綠色通道,送入急救室或重癥監(jiān)護室搶救。病情比較輕的患者安排詳細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開展針對性治療。最后,病區(qū)護理人員要與院前護理人員做好具體的交班工作。
1.3 評價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有效救治時間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最后數據。在數據處理過程中,t 值檢驗計量資料,卡方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用P 值判定。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有效救治時間對照組21 例急性腦出血患者的有效救治時間為(1.38±0.45)h 顯著長于實驗組21 例患者有效救治時間(0.81±0.12)h;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并發(fā)癥對照組21 例急性腦出血患者中共有8 例患者出現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57%顯著高于實驗組發(fā)生率9.52(2/21);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急性腦出血疾病在臨床上又被稱為腦溢血,該病的常發(fā)人群為中老年人群[3]。臨床實踐表明:該病病情變化快需要在有效時間內進行救治,否則患者會有生命危險[4]。但常規(guī)的急救治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效果不理想。臨床認為與急救時的護理工作不到位有關。
隨著臨床護理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應用于臨床[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21 例急性腦出血患者的有效救治時間為(1.38±0.45)h 顯著長于實驗組21 例患者有效救治時間(0.81±0.12)h;對照組21 例急性腦出血患者中共有8 例患者出現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57%顯著高于實驗組發(fā)生率9.52(2/21);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知,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效果理想。分析其原因為:該護理程序是從接到求助者電話時就開始準備對患者開展急救。在到達現場之前通過與求助者的溝通對患者病情進行一個簡單的評估,做好相應準備。在到達現場立即對患者開展急救。另外,在轉運的過程中一邊對患者病情進行監(jiān)測,給予急救護理,一邊與急診室聯系匯報患者情況,讓急診室醫(yī)護人員做好相應準備。這樣患者在到達醫(yī)院后能夠立即接受針對性治療。另外,院內護理開辟了綠色通道為病情危急患者的搶救爭取了黃金時間,提升了臨床治療效果。而且有效的急救護理能夠減少疾病對患者的傷害,從而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出血患者的救治中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程序應用效果理想,能夠保證患者健康與安全,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