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叭烁駲唷豹毩⒊删幉嫿送暾娜烁駲囿w系,是民法典的重大創(chuàng)新之一,充分體現(xiàn)了民法典對人格尊嚴的保護,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該編極大豐富和充實了肖像權保護的內容,不僅從法律角度對肖像進行了定義,也對肖像權的權利內容、侵犯肖像權的認定標準、許可使用規(guī)則、合理使用原則等作出系統(tǒng)性規(guī)定,可以說對肖像權的保護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關于肖像權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較為單薄,主要包括:民法總則第110條規(guī)定了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民法通則第100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見,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是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的兩個基本要件。司法解釋也對侵犯肖像權作出相應規(guī)定,最高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9條規(guī)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該條司法解釋同樣是將“以營利為目的”作為前提來界定侵害肖像權的具體行為。
自然人的肖像權是一種人格權,其體現(xiàn)的主要是精神利益,只強調以營利為目的,顯然與民法保護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立法本意相違背。因此,民法通則第100條的局限性始終受到詬病。早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的華北五?。ㄊ袇^(qū))審理侵害著作權、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案件工作座談會曾確定,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不論是否營利,均可認定為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權,不能認為侵害肖像權必須以營利為目的。實踐中,雖然通過將民法通則第100條作為授權性法律規(guī)范來運用,即其真實含義可理解為經本人同意后,方能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部分解決了肖像侵權構成須“以營利為目的”的局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審判實務上多是保守地遵循傳統(tǒng)做法,諸多判決仍然堅持“以營利為目的”作為肖像權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民法典取消了上述把“以營利為目的”作為認定侵權標準的規(guī)定,肖像權保護范圍得以擴大。依據(jù)民法典第1018條第1款及第1019條第1款,肖像權的積極權能包括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肖像,侵害肖像權的行為包括丑化、污損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肖像等,以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制作、使用、公開其肖像。因此,實踐中若擅自制作他人肖像、惡意丑化他人肖像、在互聯(lián)網上擅自公布他人照片等行為,即使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也將構成侵權。這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曾火遍網絡的“葛優(yōu)躺”“姚明臉”“蘇大強”系列表情包等,若未經授權制作使用,不管是否以營利為目的,都將構成侵權。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通過AI換臉的“深度偽造”技術,可高仿真地造出假的人像、相片、視頻,包括高度模仿人的聲音,幾乎可以假亂真,按照民法典規(guī)定,這種未經授權制作使用的行為也將構成侵權。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人的聲音也被納入了肖像權的保護范疇。
□ “換臉”的風險
在民法典頒布前,肖像一般是指通過繪畫、照相、雕刻、錄像等方式把自然人的外貌在物質載體上再現(xiàn)的視覺形象,多強調自然人的外貌形象。民法典第1018條第2款首次將“肖像”定義為“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由此,肖像的確認標準由“以面部為中心”變?yōu)椤翱杀蛔R別性”,不再僅僅強調面部五官,因此,漫畫形象,游戲形象,人體部分形象如剪影、側影、背影等,集體肖像中的個體,只要能夠被識別為特定自然人,都屬于被保護的范疇。
新聞報道中使用他人肖像會構成侵權嗎?以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來看,通常認為新聞報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不涉及肖像侵權問題。但隨著媒體行業(yè)的融合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媒體的發(fā)行量、收視率、點擊率、廣告收入等均直接關系到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同時隨著報道技術手段的不斷創(chuàng)新,新聞媒體使用肖像用于廣告宣傳、新聞報道及其他配圖等,是否構成侵權,也不應一概而論,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目前來看,由于廣告宣傳具有營利性質,新聞媒體未經肖像權人同意在廣告中使用他人肖像,一般應認定為侵權行為。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他人肖像是國際公認的對肖像的合理使用,可以無需征得肖像權人同意,不構成侵權。
關于新聞媒體作為封面配圖使用的肖像侵權案例,比較典型的是劉翔訴《精品購物指南》侵犯肖像權案。2004年11月21日,《精品購物指南》在千期??姆饷媸褂昧藙⑾柙谘诺鋳W運會奪冠的大幅圖片,圖片下方則是中友百貨的促銷廣告信息,由此引發(fā)糾紛。報社辯稱其為非營利性機構,出版該報紙是非營利性行為,使用公眾人物新聞照片做報道,無須經其本人同意。本案爭議較大,一審劉翔被判敗訴,二審判決書認為,報紙??瘍热葜须m然有關于劉翔奧運奪金的信息,但封面的劉翔肖像圖片已作了較大改動,并不是完全為了報道劉翔奧運奪金這一事件,且??谡w封面設計中,雖不是利用圖片發(fā)布廣告,但使劉翔肖像與購物節(jié)廣告產生一定的廣告性質的關聯(lián),從而使社會公眾產生誤解,進而使劉翔人格受到購物節(jié)廣告的商業(yè)化侵害,顯然是具有過錯的,因而構成肖像權侵權。
上述分析是以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為基礎,而民法典的頒布施行,將使新聞侵害肖像權的構成要件更加清晰明確,參考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可包括未經肖像權人同意、有制作或使用肖像的行為、無阻卻違法事由三個要件。肖像為肖像權人所專有,公民有權決定是否對自己的肖像進行制作、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民法典第1021條、1022條針對肖像權許可使用合同規(guī)定了有利于肖像權人的解釋規(guī)則及合同解除權。比如合同中對肖像使用條款的理解有爭議時,應作出有利于肖像權人的解釋。合同中對肖像許可使用期限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時,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在滿足合理通知期限的前提下解除合同;即使有明確的許可使用期限約定,肖像權人有正當理由也可解除肖像許可使用合同。這一規(guī)定充分彰顯了對自然人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保護。但是隨著新興媒體發(fā)展的日新月異,簡潔、直觀的新聞圖片因更具有沖擊力、閱讀更便捷而得以大量使用,新聞報道中使用人物肖像圖片,如果事先都要征得肖像權人的同意才去拍攝和使用,不僅極大增加社會成本,也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這就涉及為維護公共利益、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而合理使用肖像,雖未經本人同意,但因存在阻卻違法事由,則該使用行為合法,亦不構成侵權。
為合理平衡保護肖像權與維護公共利益間的關系,民法典第1020條明確規(guī)定了肖像權的合理使用制度。如因個人學習欣賞或教學科研、實施新聞報道、國家機關履職、特定公共環(huán)境展示以及維護公共利益或肖像權人合法權益而合理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等,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不構成侵權。
可見,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行使正當輿論監(jiān)督等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開他人肖像的,可構成對肖像權的合理使用。這里需要注意合理使用的界限,須符合“不可避免”的條件,比如為報道有新聞價值的經濟、政治、文體活動和社會事件,受公眾關注的突發(fā)事件,批評性新聞報道等,而使用公眾人物肖像,以及在公共場合或具有一定影響的事件或場面的人物肖像,都是不可避免的。
實踐中,參考王利明教授所作歸納,新聞報道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第一,使用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肖像,如為報道政府官員、政治人士、社會知名人士等的活動和事跡而使用其肖像,但須無惡意且無侮辱、丑化等情節(jié);第二,為報道集會、游行、儀式、慶典或其他公共場所的活動、事件等,而使用了正處于特定場合的人物肖像,由于這些新聞圖片、視頻是對大型公開場面的記錄,圖像上出現(xiàn)的個人只是群體或場景的一部分,并非刻意表現(xiàn)特定的個人形象,此時個人的肖像功能已被大大淡化;第三,為報道國家機關執(zhí)行公務而使用公民的肖像,如公安機關為識別、辨認、通緝犯罪分子而使用其肖像,司法機關在訴訟活動中作為證據(jù)而使用當事人的肖像等;第四,為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其肖像,如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被拐賣、拐騙的公民而使用其照片;第五,為行使正當?shù)妮浾摫O(jiān)督而使用他人肖像,如拍攝他人違反交通法規(guī)、破壞公共財物或實施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照片等;第六,根據(jù)我國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在時事新聞報道中對已經公開發(fā)表的肖像作品,可以合理使用。
民法典人格權編對肖像權保護規(guī)范的充實與豐富,總結并體現(xiàn)了多年來司法實踐中的良好經驗,將為社會生活和司法審判提供更為明確的法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