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靜坐養(yǎng)心功(簡稱靜坐)是一門源自我國、在海外光大、但近代以來國人缺乏科學了解的實用健身術。本文首先以實例說明靜坐在歷史上一直被使用,有啟迪智慧、調理身心的功能,又根據中醫(yī)理論對它的療愈原理進行了分析,梳理了靜坐的主要功效,再對其起源進行了科學考證,列舉了部分歷史名人親身實踐靜坐后的評價,揭開了籠罩靜坐的神秘面紗,并對其在當代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啟迪智慧;養(yǎng)心安神;祛病健身
“大醫(yī)治未病”,如何積極應對災害,更好地主動預防疾病而不是被動挨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下面,筆者將向大家介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蘊藏的一個智慧、簡捷且饒富成效的健康策略——中華靜坐養(yǎng)心功(簡稱靜坐)。
一、靜坐是一門可以啟迪智慧、調理身心的實用健身術
通俗地看,靜坐就是平時常見的“盤腿打坐”或者“坐禪”,是佛教僧人修行的基本姿勢。在日本著名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一休小和尚經常說:“不要著急,休息、休息一會兒?!边@句經典的臺詞就是靜坐的基本理念。在遇到難題時,他總會盤腿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問題的解決之道,然后在木魚聲中靈機一動,計上心頭,難題也迎刃而解,這個經典的片段折射了靜坐啟迪智慧的功能。
動畫片固然好看,可是靜坐真的實用嗎?答案是肯定的。據央視九套播出的紀錄片《功夫少林》介紹,在著名的禪武圣地河南嵩山少林寺,靜坐是武僧修行的基本科目。比如少林拳師釋延武為了修煉絕學“金鐘罩鐵布衫”,經常需要進行常人難以接受的高強度秘密訓練——讓喉部接受14根楊木棍的連環(huán)重擊,或者用繩索將自己吊在房梁上雙腿懸空閉氣20分鐘等。但是,每當練到精疲力盡、思想困頓時,他就會到密室靜坐修禪。他說,靜坐會讓人有靜心,有悟心,真正的絕學都是自己悟得的。每年冬天,僧眾們還會依照“秋收冬藏、五谷歸倉”的傳統(tǒng)理念,利用天寒地凍、不便戶外活動的時機集體進入禪堂打“禪七”。所謂“禪七”就是以七天為一個周期,最長七個周期共計四十九天,每次40分鐘至90分鐘,每天長達12小時的坐禪。每位僧人在師父的監(jiān)督之下必須姿勢端正,莊重肅穆,宛如當年達摩祖師在創(chuàng)寺之初九年面壁,苦心修行的樣子。一個“禪七”打完,每位僧人的身心都得到很好地調理——煩惱斷盡、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恍若重生??梢?,即使在擁有諸多氣功武術絕學的少林寺,靜坐功法尚能被如此推崇,恐怕絕不是擺擺花架子那么簡單。
二、靜坐具有養(yǎng)心安神、療愈疾病的神奇功效
現代醫(yī)學研究和實踐表明,靜坐有良好的健腦功效。《黃帝內經》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闭J為心主宰全身,并負擔情志精神活動,包括大腦的活動在內。腦力勞動被認為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但是腦力勞動者的疲勞易被忽視,等到注意到的時候可能已經積勞成疾了。所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一樣,也要掌握一定的限度和適當的休養(yǎng)方式,否則,就可能損傷心神。
從中醫(yī)理論的角度講,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要消耗更多的“精、氣、神”,而傳統(tǒng)中醫(yī)稱這三者為人身之“三寶”,提出要積精、養(yǎng)氣、全神,才能保持健康長壽。所以用腦也要適度,不要讓大腦過度緊張,不要持續(xù)時間過長地用腦,連續(xù)用腦期間必須有適當的休息。
靜坐是一種極好的休息方式。靜坐如同一次好的休整,能夠深度恢復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本有功能,自內向外地喚醒潛能,扶植正能量,驅趕負面情緒。因為不借助工具和藥劑,幾乎沒有毒副作用,不需要他人協助,可以獨立完成。大量事實證明,除了健腦,靜坐的功效還可以作用于全身,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凡一切本元虧損之病,如頭暈、腦漲、眼花、抑郁、情緒紛亂、工作不耐疲勞等服藥難見功效,檢查身體又不知病根在哪的疾病都可以靠病人自己用靜坐治療,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三、靜坐源于古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備受歷史文化名人的推崇
靜坐的產生,與古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有關。古人在平常休息或者會客時,不像現代人那樣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鋪有席子的地上。久而久之,這種姿勢讓他們體會到舒適、快樂、智慧增長,甚至能改善健康狀況。這種體驗被逐步總結、提煉,逐漸升華成為一門獨特的養(yǎng)生功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極為推崇靜坐,他說“世間何藥能有此效?既無反惡,又省藥錢,此方人人收得?!鼻迥┲信d名臣曾國藩也把靜坐作為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必修課,他曾說:“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爆F代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早年讀書時,由于用腦過度,得了神經衰弱癥,經常失眠、健忘,痛苦得幾乎想自殺,后來,他偶然買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讀到王陽明先生以靜坐養(yǎng)病健身的故事,并學著練習,恢復了健康。他說:“靜坐于修養(yǎng)上是真有效,我很贊成朋友們靜坐。我們以靜坐為手段,不以靜坐為目的,是與進取主義不相違背的?!绷硗饪鬃?、二程、朱熹、王重陽等歷史文化名人也都與靜坐結下了不解之緣。
四、揭開靜坐的神秘面紗,讓靜坐功法走入尋常百姓家
現在的研究成果表明,靜坐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健身功法,深奧而不神秘。靜坐雖然誕生于中國,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缺乏科學的認知和系統(tǒng)的研究總結,沒形成完善的理論和實踐,只散見于民間,被看作一種修養(yǎng)手段,與強身健體的關系并不密切。
隨著文化互通和民族意識的覺醒,研究、實踐、闡釋靜坐功法的學者和成果越來越多。靜坐曾被傳到海外,廣受重視并得到了發(fā)展。民國時期,日本的岡田式靜坐法傳到國內,受到國人的關注,靜坐開始被國人視為一種健身術。同時一些有識之士也發(fā)現所謂岡田式靜坐法實際上是源于中國古代儒釋道的修煉方法。為了維護國粹,蔣維喬(中國近代倡導科學靜坐養(yǎng)生第一人)、陳攖寧(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等人開掘出了靜坐這一健身方法,在國人中傳播,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以蔣維喬先生的《因是子靜坐養(yǎng)生法》最為著名。南環(huán)瑾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郭超老師的《靜坐養(yǎng)心500問》和方朝暉老師的《儒家修身九講》(第二版)等也對靜坐都有詳盡的闡釋。有興趣的讀者如果參照以上幾本書自學,定能對靜坐有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陳永燦.《用腦勿過度 操勞有節(jié)制》[J]《中國中醫(yī)藥報》,2019-11-01.
[2] 南環(huán)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 郭超.《靜坐養(yǎng)心500問》[M]北京:作家出版社.
[4] 方朝暉.《儒家修身九講》(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卓(1982-10-),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共利津縣委黨校,職稱:助理講師,從事工作:黨校教學科研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