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華
摘? 要:《蜂蜜之地》作為2019年紀錄片中的一匹黑馬,在圣丹斯國際電影節(jié)上一經亮相便好評如潮,捧得包括了評審團大獎在內的多項大獎,更是同時獲得了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紀錄長片的雙提名,這也是第一次有電影同時提名這兩個獎項?!斗涿壑亍纷鳛橐徊空鎸嵱涗涴B(yǎng)蜂人生活的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和其他劇情電影一起角逐最佳外語片,除了精彩的敘事之外,主要歸功于影片電影化的影像表達。本片文章就以《蜂蜜之地》為例,著重探討電影化的影像表達在紀錄片中的運用。
關鍵詞:《蜂蜜之地》;電影化;紀錄片;視聽表達
紀錄片誕生以來,對其追求的“真實性”的界限有很多的爭議,但爭議一直聚焦于 拍攝過程和拍攝方式,對于紀錄片的最終效果要真實地表現(xiàn)生活始終是獲得了大眾的一致認可。因拍攝內容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紀錄片的鏡頭很難像劇情片一樣經過精心的藝術設計,經常會因為準備不充分導致畫面效果僅能達到記錄的目的,距離藝術性的影像表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蜂蜜之地》突破了這種限制,在記錄養(yǎng)蜂人喀迪絲真實生活的同時,兼顧了影像上的藝術性表達。
游牧家庭的闖入打破了養(yǎng)蜂人喀迪絲平靜有序的生活,她和蜜蜂之間“取一半,留一半”的約定、和自然之間平衡制約的關系也被人性的貪婪所摧毀,面對行將就木的母親和家中殘破的四壁,生活的苦楚接踵而至。影片開片的前三個鏡頭都是介紹環(huán)境的遠景鏡頭,奠定了影片的基調,一個大廣角的航拍鏡頭緩緩前推,喀迪絲背著取蜜的工具,獨自行走在貧瘠的土地上,一路上路過了戈壁、草原、山脊,最后站在懸崖邊緣采集蜂蜜。畫面的構圖一分為二,左邊是懸崖峭壁,右邊是在懸崖邊緣行進的喀迪絲,她仿佛完全沒有看到左邊的危險,熟練自然地行走在狹窄的小道上。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開片前幾個鏡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艱苦的環(huán)境將渺小的喀迪絲緊緊包圍著,可是這位堅強的土耳其女性還是用勤勞的雙手在貧瘠的戈壁上開辟出了一條生存的道路,她與自然就這樣和諧相處著。
作為家中最后一個女兒,按照當地的習俗,喀迪絲必須負責照顧自己的父母,在父母過世前不能結婚。在她狹窄簡陋的房間里,我們看到了喀迪絲生活不能自理的、年邁的母親。狹小空間的限制導致所有室內的鏡頭幾乎都保持著同樣的角度拍攝喀迪絲和母親的日常,母親床邊的窗戶成為室內唯一的光源,攝制組沒有過多地使用人工光源進行干預,室內鏡頭的明暗反差大,光線柔和,搭配上喀迪絲鐘愛的鵝黃色襯衫,意外地呈現(xiàn)了一種十八世紀荷蘭油畫的效果??Φ辖z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是親切溫暖的,即使她也曾渴望另外一種被人關懷的生活,期盼能夠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也只是詢問母親是否將當年上門提親的人全部都拒絕,堅持從集市上為母親帶回新鮮的水果。她有一張被生活磨礪得粗糙不堪的臉,胸腔里卻跳動著熱情善良的心。攝制組并沒有單純?yōu)榱水嬅娴男Чテ茐纳畹恼鎸嵭裕嗟氖桥ふ疑钪械拿?,讓攝影機去適應、去配合、去記錄。我相信在拍攝的時候,喀迪絲的室內生活肯定拍攝了諸多的角度,但導演最后在海量的素材中做了取舍,僅保留母親床邊的角度作為講述母女關系和喀迪絲家庭生活的主角度,讓床邊小窗透進來的光和燭光成為白天和夜晚的唯一光源,在呈現(xiàn)細節(jié)和追求畫面質感之間選擇了后者,進而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電影化影像風格。
喀迪絲自給自足的生活被貪婪的鄰居打破,他們?yōu)榱耸杖「嗟姆涿郏宦犎】Φ辖z善良的勸告,破壞了蜜蜂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喀迪絲即將失去生活來源。鄰居的一把火燒掉了喀迪絲最后的希望,這場戲選擇在黃昏之后、天黑之前,拍攝讓畫面的色彩層次更加豐富,人物形象全部剪影化處理,熊熊燃燒的大火和瘦弱渺小的喀迪絲在視覺形態(tài)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即使在曝光不足的光線下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也依然能從影像上感受到喀迪絲的無力與傷心??Φ辖z回到家向母親傾訴,畫面一改之前平衡溫暖的風格,采用了不對稱的構圖,左邊大面積的空間內只留了兩根即將燒盡的蠟燭,為整個畫面提供微弱的光源,喀迪絲坐在畫面的中間,黯淡的光線下看不清表情,母親直接處于陰影里,努力用語言寬慰受傷的女兒。
母親的生命在這個冬天戛然而止,喀迪絲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的陪伴,本應是充斥著濃重傷感的煽情戲份,但是《蜂蜜之地》卻將母親去世的段落處理得簡單且富有詩意。母親的離世急促而又突然,盡管前面已經對母親身體狀況每日愈下做了鋪墊,但是當喀迪絲站在院中大聲呼喚母親而始終得不到回應時,還是有一些難以接受,命運將這個女人生命中唯一的牽掛奪走了,等待她的又會是什么呢?白雪皚皚的山谷中一座孤立的小房子,遠景既是對喀迪絲居住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也是對喀迪絲日后生活境遇的隱喻。再之后夜幕降臨,畫外傳來喀迪絲難過的哭泣,鏡頭轉到室內,依然是狹窄的環(huán)境,喀迪絲坐在母親的床前,床邊蠟燭的微弱光線照不清母親的臉,母親永遠陷入了黑暗。攝影機仿佛也受到了悲傷氣氛的感染,一向穩(wěn)定客觀的鏡頭也出現(xiàn)了微微的晃動,在曝光不足的環(huán)境下努力捕捉喀迪絲最后撫摸母親的手。當我們都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時,畫風突然一轉,下個鏡頭中的喀迪絲手持火把奔跑在山谷里的小路上,一邊跑一邊大喊:“走開,你們這些魔鬼!”喀迪絲究竟是在驅趕什么,是出現(xiàn)在附近的野狼,還是她心中的孤獨和脆弱?畢竟母親離世不是一切的結束,生活還會繼續(xù),現(xiàn)實不允許她沉溺脆弱,悲痛過后要喚醒自己重新開始生活。第二天埋葬完母親后,跪在墓地前的喀迪絲已經看不出前一晚的悲痛,她嘗試和身邊的小貓小狗對話,嘗試用收音機聽見外界的聲音,嘗試尋找新的、可以采集的蜂蜜。
《蜂蜜之地》似乎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又似乎只是向我們展示了喀迪絲生活的瞬間,我們好像只是在她的人生中短暫地路過了一下,然后又匆匆離開了。短短的85分鐘,探討了人與自然的相處、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女性的生存境遇等諸多問題。片中一些不經雕琢的、源自內心的臺詞更是充滿了哲學與詩意。《蜂蜜之地》全片采用自然光照明,幾乎沒有人工光干涉的痕跡,畫面依然生動靈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攝影師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色彩,用這些鮮亮的顏色,將畫面點綴得活潑生動,比如喀迪絲標志性的綠頭巾和黃襯衫,一塊塊黃澄澄的蜂蜜,鄰居家中蒂芙尼藍的小卡車,皚皚白雪中喀迪絲大紅色的頭巾,以及最重要的自然中大片的、象征生命的綠色。身著鵝黃色襯衫的喀迪絲出現(xiàn)即亮點,在任何畫面中都成為一抹柔和的溫暖色,之所以選擇這個顏色,也許正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看起來孤單的喀迪絲并不是可憐又落后的弱者,物質的匱乏會導致生活的拮據,但心靈的質樸與純凈卻是她留給自己的珍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