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霞
摘要:借助網(wǎng)絡優(yōu)勢,采用“遞進式”閱讀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讓教者、讀者、作者、編者四心相融,讓讀者擁有自己的感悟。
關鍵詞:媒體課件;閱讀對話;心靈相融;思政教育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是形成小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多媒體的展示直接刺激著學生的感官,吸引著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對閱讀有著渴望,而學生的積極主動反過來激勵著老師不斷地去研究。我通過學習、總結、提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模式,——“遞進式”閱讀。這種閱讀模式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閱讀效率和能力。下面我就以《理想的風箏》為例談談我的閱讀教學。
一、以讀者與作者對話,明確文本的情感價值
1.作者之心
《理想的風箏》的作者蘇叔陽(1938-2019),當代作家。自1993年患癌癥以來,他拖著病體陸續(xù)寫下了300多萬字的作品,(課件1感受精神面貌)他這種頑強意志和樂觀精神是來自文中的“劉老師”。(課件2認識劉老師)
文中劉老師的“身教”和“言教”在兒時的作者心中播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并在他的體內(nèi)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而作者想把恩師的“可貴精神”讓更多人傳承下去,所以寫下了這篇追憶性的文章。教學時我引領學生從細節(jié)處閱讀文本,把握文本的情感價值。
2.讀者之心
我引導讀者跟隨作者的回憶,品悟文中“三件事”,一起走進劉老師。
(1)“笑談腿疾”一事,你讀到了怎樣的劉老師?師生交流:
生①:我讀到一個幽默的劉老師。
生②:我讀到一個笑對人生的劉老師。
師:(課件3品重點詞)同學們聽后為什么“笑了”?笑后為什么會泛起一股“酸澀”和“尊敬”呢?
生③:我們是“笑”他的幽默風趣;“酸澀”是因為我們充滿著對他的理解和同情;而“尊敬”是因為我們覺得他堅強、樂觀、風趣,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師:是的,劉老師不但是我們的榜樣,也是作者的榜樣,更是作者的寫照。
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認識劉老師,走近劉老師,感同作者的情感,讓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2)“旋轉(zhuǎn)板書”一事,你又讀到了怎樣的劉老師?(課件4感受板書不易)這段描寫里有幾個“轉(zhuǎn)”分別讀什么音?你們覺得劉老師板書輕松嗎?師生交流:
生①:我讀到了他的敬業(yè)。
生②:我讀到了他的身殘志堅。(課件5感受艱難)
師:劉老師的工作態(tài)度觸動了作者的心靈,也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誰來讀一讀,表達一下作者的感情?
這樣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閱讀感悟,讓學生走進劉老師的精神境界,促使讀者和作者合二為一,從而傳達文本的情感價值。
(3)“放追風箏”一事,你又讀到怎樣的劉老師?師生交流:
生①:劉老師認真細致、心靈手巧。
生②:劉老師喜歡自我挑戰(zhàn)。(課件6感受自我挑戰(zhàn))
生③:劉老師對生活充滿熱愛,自強不息。(課件7感受生活態(tài)度)
師:劉老師為什么要親手放?又要故意撒手,再去追?
生④:劉老師想用親身經(jīng)歷來教育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
生⑤:我們被劉老師身殘志堅的品格所感染。連殘疾人對生活都這么有信心,何況我們這些健全人呢!
師:是的,劉老師的身教勝于言教,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課件8感受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此時劉老師沒說話,但他心里會想什么?
生⑥:風箏你飛吧,你載著我的夢想飛吧!
生⑦:劉老師放的不僅僅是風箏,他還放飛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放飛了對學生成長的期盼。
師:(課件9明確課題含義)課文為什么用“理想的風箏”為題?
學生討論,老師總結。
是?。〈饲榇司笆棺x者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發(fā)生了強烈的碰撞。一個失去左腿的人,完成這些動作多么困難呀!而他甜蜜地笑著,追著,全然不顧,他在學生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積極樂觀、頑強執(zhí)著。這樣的身教真是潤物細無聲?。?/p>
這“三件事”的教學,我引導學生逐層感悟,層層推進,向文本更深處漫溢,讓讀者之心與作者之心相知相融,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快樂。
二、以教者之心與編者對話,傳達文本的教學價值。
《理想的風箏》一文,編者的意圖首先是要體會、學習劉老師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頑強執(zhí)著的精神,其次是運用各方面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這是文本的教學價值。
編者的意圖一:即是語文的人文性。這一意圖我在引領學生閱讀“三件事”的過程中已經(jīng)遞進式深入領悟了,尤其在“為什么寫”這一點品味得更為透徹。編者的意圖二:即是語文的工具性。好的語文課就是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完成。下面就來談談如何在“遞進式”閱讀中悄無聲息地完成編者的意圖二:
1.弄清表達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師:課文分別通過什么事來表現(xiàn)劉老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的?又分別抓住什么來表達的?
師:課文開頭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師:(課件10)小結寫人物的方法。
此時,學生沉入文本,走進人物,感悟作者,學會表達。這樣學生既學會閱讀又學會表達,至此語文的“學為所用、學以致用”的工具性得以滲透,這是讀者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者教學的最佳效果。
2.傳達編者的思政教育觀。
編者選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生體會劉老師的高尚品格和學會寫人的表達方法,更深層的是要學生學會自信樂觀、努力奮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文中的劉老師依靠那根“拐杖”教育了那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也傳承作者的精神。接著我講了一個真實故事來教育學生:南京櫻花大道邊幾個殘疾人在為游客畫像、寫字,其中一個帶著黑禮帽的畫師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被大火嚴重燒傷,(課件11圖片,感受畫師的外表與內(nèi)心。)這樣的“外表”技藝卻那么嫻熟、高超,深深地震撼了我。他雖然殘疾了,但內(nèi)心是陽光的,他盡自己的所能給游客帶來快樂,給社會創(chuàng)造了價值。同學們,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挫折,活在當下,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學生聽后不約而同地鼓起掌,這掌聲既是對畫師的敬佩,也是對自己的鼓勵。就這樣編者的教育觀不知不覺地在學生的心里得以滲透。
此刻,借助網(wǎng)絡優(yōu)勢進行“遞進式”閱讀《理想的風箏》,使教者、讀者、作者、編者四者相融,讀者發(fā)展了個性,同時文本的情感價值和教學價值也得以落實,真正做到“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