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書
摘 要: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劇之一,它起源至今已有幾千年,它的發(fā)展過程也是它完善的過程,假面藝術就是它獨具特色的藝術分支。假面藝術的發(fā)展豐富了中國戲曲藝術,它是戲曲藝術重要的一部分,假面藝術也有它獨特的魅力,假面從道具到成為重要的藝術成分無時無刻不在書寫著關于它自己的傳奇。
關鍵詞:中國戲曲;假面藝術;發(fā)展史;地方戲種;繼承發(fā)展
一、假面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特色
中國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至今的寶貴藝術結晶,中國戲曲的偉大早已深深扎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心里,它已成為中華民族一張驕傲的名片。在中國戲曲藝術中不僅有演員在舞臺上的“唱、念、做、打”四門傳統(tǒng)功課,而且面具和臉譜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面具和臉譜的歷史要比戲曲的歷史早的多,這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的各色的紋飾就可見一斑。大家都知道中國戲曲淵源于古代的樂舞、俳優(yōu)和百戲。但面具和臉譜運用很廣的歷史應從百戲和樂舞開始。比如,東漢的張衡在《西京賦》中曾敘述了當時長安百戲中“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烏獲扛鼎,都盧尋橦”的演出情景。
唐代的歌舞戲與參軍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短m陵王》就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大面”歌舞戲,所謂“大面”戲,是指戴面具歌舞戲曲的形式?!短m陵王》就是用戲的形式講述北齊的蘭陵王戴假面打敗敵人的故事。由唐代的歌舞戲與參軍戲可以看出,假面藝術已經成為表演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戲曲本身已經賦予它新的藝術內涵,它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戲曲符號流傳至今,面靨化妝也流行開來。元雜劇是中國戲曲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期,就像唐代的唐詩、宋代的宋詞一樣,元雜劇也是元代的一個顯著的藝術標簽。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對后世有極大影響力的劇作家和作品,如“元四家”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但最著名的當屬關漢卿,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更是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觀眾。宋金元的涂面化妝的技藝也為明清戲劇的假面藝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中國戲曲史上的第二個繁榮期當屬明清時期。明代的湯顯祖是與英國的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偉大劇作家他的代表作“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彪炳千秋,涂面技藝在明代發(fā)展成熟,但這一時期的假面藝術的代表當屬形成于清代的京劇。我們知道,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進京,是京劇形成的開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席卷京城,風靡全國。京劇大家也相繼被觀眾所熟知,如京劇第一個鼎盛時期的同光十三絕,京劇第二個鼎盛期的四大名旦,還有新中國成立后的百家爭鳴。不管京劇怎么發(fā)展,它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和臉上的面譜卻依然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京劇面譜源于生活,但比生活中的形象夸張,這更能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和特點,也體現(xiàn)出變形、傳神、寓意的藝術特色。京劇里的角色成百上千,面譜也各具特點,我們不得不佩服傳統(tǒng)戲曲人對面譜設計的巧妙和對面譜寓意的智慧。
假面藝術的作用就是突出演員所表演的人物的特色,達到“未開其口,先知其人”的藝術效果,能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球,吸引觀眾觀看。比如在戲曲臉譜中,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個相對應的臉譜:紅臉用于表演性格剛正忠誠的人物,如昆劇《單刀會》中的關羽;黑臉用于表演性格粗豪勇猛的人物,如昆劇《千金記》中的項羽;白臉用于表演性格奸詐陰險的人物,如昆劇《連環(huán)計》中的董卓,還有很多代表性的臉譜如:和尚臉、三塊瓦臉、元寶臉等。這些臉譜都等反映出人物的性格,這就像給人物身上插了標簽,從視覺上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在表演過程中更好的讓演員和觀眾都能融入戲曲表演當中去,這是一種演員和觀眾的契約關系,這也是戲曲假定性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
二、假面藝術的地域性特色
假面藝術也有它的神秘性,一張張假面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假面上的紋路和色彩都像是在述說著一個個古老而傳奇的故事。假面藝術也有其濃厚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戲種所應用的假面也不同,在各地方的戲種中,藏戲以其獨特的面具藝術享譽海內外。藏戲中的面具同樣是表現(xiàn)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特點,但藏戲中的面具要比一般的假面藝術顯古樸、怪誕、神奇。它主要是通過夸張的色彩與造型藝術表現(xiàn)人物的不同性格。藏戲面具從特點和作用來看,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開場戲中溫巴所戴的面具,基本上分藍、白和黃色,其造型和臉譜的畫法都差不多。第二類是正戲中主要角色所戴的面具,樣式較多。第三類為動物面具。藏戲中的面具體現(xiàn)著藏族同胞的審美意思和他們對藝術美的理解。“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藏戲的諸多特點是由西藏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所決定的。不僅是藏戲,川劇中的變臉也極具特色。在川劇變臉中,當演員開始變臉時往往是舞臺上人物的情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變臉是一種表現(xiàn)人物情緒變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其方法大致有扯臉、抹臉、吹臉、揉臉、拭暴眼、戴面具、當眾勾臉、運氣變臉八種。此外,川劇臉譜的圖案多帶有明顯的寓意性,能從多方面誘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而且,川劇臉譜常隨人物經歷的變化而變化,多具有不同年齡段所呈現(xiàn)的形貌特征。
三、總結
假面藝術發(fā)源至今已有幾千年,這是從歷史繁衍出的藝術精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它已不是單一的面具或臉譜,在它身上還承載著戲曲人賦予給它生命的內涵,使它能夠鮮活的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它是世世代代戲曲人精神的載體,江山雖說代有才人出,但他們都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但假面藝術卻穿越了歷史的滄桑,至今還鮮活的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這就是戲曲傳承的魅力,歷史的巨輪轉到我們這一代,我們要秉承前人對戲曲藝術的熱愛之情,繼續(xù)發(fā)揚我國的國粹藝術,使它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熟知。
參考文獻
[1]黃殿祺《中國戲曲臉譜》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2]劉佳 劉連群《戲曲藝術》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李云 周泉根《藏戲》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杜建華 王定歐《川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