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榮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嘗試發(fā)展語文思維能力。從閱讀故事過渡到探究其中的哲理,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感悟作品中體現的人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自主辯論,從課堂閱讀過渡到生活感悟。這些方法都能促使學生深度閱讀,提升思維能力。
關鍵詞:深度閱讀;語文思維能力;小學語文
深度閱讀指的是突破文字表面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深味,這是一種“讀到紙的背面”的閱讀方法。然而,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較弱,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常常只能體會到文字表面所呈現的意思,但是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和感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采用各種方法促使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讓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1 從故事到哲理,內化認知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作品看似內容簡單,只是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是如果深入閱讀就能發(fā)現,其中暗含著人生哲理,如不少童話、寓言類的作品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深入下去,從理解故事的內容過渡到探究其中的哲理性,讀懂文本背后的精髓。
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11課《一塊奶酪》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嘗試復述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什么故事,然后慢慢地引導學生說出其中暗含的哲理。學生首先總結了作品的內容:“這篇文章講的是螞蟻隊長帶領大家搬運奶酪,弄掉了奶酪的一角。奶酪隊長將奶酪給了小螞蟻吃?!痹趯W生復述故事內容后,鼓勵學生圍繞其中的問題進行思考:“螞蟻隊長是不是也很想吃奶酪呢?為何它不自己吃呢?”學生認為:“因為螞蟻隊長是一個嚴于律己的人,它命令其他螞蟻不能吃,那么自己就要先遵守規(guī)則。”“可是,為何又給小螞蟻吃了呢?”學生認為:“因為螞蟻隊長擔心地上的奶酪會讓大家分心,小螞蟻最小,需要愛護,所以給小螞蟻吃?!?/p>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要鼓勵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一方面鼓勵學生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物為何要這樣做。這樣學生能逐步運用自己掌握的語言表達作品的思想,進而內化認知。
2 從情境到文本,領悟人生
不少作品故事情節(jié)雖然簡單,但是卻暗含人生哲理,但是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夠深刻,所以往往很難深入體會其中的道理。此時要嘗試結合文本的內容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設置一些情境,鼓勵學生參與到其中,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進入情境,并進一步感悟文本的內容,體會其中的人生哲理。
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的活動中,嘗試扮演老屋等角色,進入到情境中,并嘗試圍繞文本的內容進行思考?!袄衔菔且粋€怎樣的人呢?為何老屋已經那么老了,還是要幫助別人呢?”學生認為:“因為老屋十分慈祥,喜歡助人為樂,它覺得自己能在倒下之前做一些好事情,這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你覺得,在人生中是否也需要老屋這樣的精神呢?”學生認為:“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樂于奉獻的人,他們不在乎自己得到了多少,而是在意是否讓他人得到了幫助,他們都和老屋一樣善良?!?/p>
通過情境的演繹,學生能體會到作者的智慧,并且能認識到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有地方能展現這樣的哲理。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入地思考作品的主旨,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提高。
3 從研讀到辯論,碰撞交流
小學生思維能力較弱,所以在研讀作品的時候關注的角度也往往會出現偏差,因此可能會提出矛盾的觀點。針對這個問題,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辯論活動,嘗試思考為何會有這樣的矛盾點,它們是否真的矛盾,誰的觀點更正確,這樣也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步。
學習四年級上冊第5課《小田鼠弗雷德里克》的時候,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了分歧:“小田鼠弗雷德里克什么糧食都沒有收集,不是和寒號鳥一樣嗎?這是不是不勞而獲呢?”但是也有學生不認同這個觀點,認為:“小田鼠收集的是精神食糧,不是什么事情都沒有做?!贝藭r我鼓勵學生圍繞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誰更重要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嘗試碰撞思維。學生在探討后發(fā)現:“沒有糧食,小田鼠肯定活不成,但是,如果沒有精神食糧的話,它們也無法度過寒冷的冬夜,所以我覺得,這兩者都十分重要?!痹谵q論后,學生懂得運用辯證的方法思考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若學生有了不同的觀點,就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互動中碰撞思想,進而讀懂作品。
4 從課堂到生活,成長品格
除了在課堂閱讀中讀懂作品以外,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踐行,這樣能讓學生的思想品德也隨之得到提升。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生活經驗,并嘗試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說說對自己的思想有什么觸動的作用。
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第23課《梅蘭芳蓄須》的時候,我鼓勵學生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思考:“梅蘭芳為何要蓄須?”學生認為:“那是因為他很愛國,他不想給日本人唱戲,所以才這樣做?!薄澳敲?,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是一個愛國的人呢?嘗試將你對祖國的感受寫下來吧?!贝送?,還可鼓勵學生采訪身邊的人,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也具有愛國的精神。學生在活動后認識到:“愛國精神是從生活中各種小事里展示出來的,不僅僅只是在戰(zhàn)亂時,我們需要愛國,在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明辨是非,有愛國精神?!?/p>
若學生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則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展開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生能進一步感受到文本中提煉出的人生哲理,進而認識到語文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學者歌德認為經驗豐富的人閱讀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閱讀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能看到紙的背面。在指導學生展開閱讀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要促使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嘗試用自己的心靈展開體驗,讀出自己的獨特認識,獲得自己的閱讀感悟。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引導學生逐步發(fā)展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冰雪.對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7(5):148-149.
[2] 吳靜靜,魏登尖.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病例分析及深度閱讀策略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8(26):33-35.
[3] 王美嬌,王巖.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