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華
【摘要】? 巧借一塊小橡皮,設計兩個小實驗,讓學生在“做”“觀察”“思考”“歸納”“推理”“探究”“體驗”和“創(chuàng)作”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點燃創(chuàng)新思維之火,? 實驗讓地理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 巧借 實驗 突破 難點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112-01
0
達·芬奇有句名言:“實驗是科學知識的來源,智慧是實驗的女兒。”今天的地理課,讓我悟出這句名言的真諦——問題來自于實踐,知識來自于實驗,激情來自于實驗,創(chuàng)新來自于實驗,智慧來自于實驗。
問題來自于實踐
今天的地理課,內(nèi)容是:湘教版必修一“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的教學,主要圍繞“褶皺和斷層”這兩種常見的地質構造來展開的。多年的教學都是照本宣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內(nèi)容,而后老師在黑板上畫圖講解,最后教師總結出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因為高一學生缺乏生活地理知識,對“褶皺”中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地形倒置現(xiàn)象,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學生認為“背斜”在內(nèi)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在自然界中應該形成山地,同樣的道理“向斜”向下彎曲應該形成谷地,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地形倒置現(xiàn)象?結果每次考試遇到相關的試題,都會出錯。因此,今天這節(jié)地理課,我舍棄了自己常規(guī)的黑板畫圖教學法,改為學生自主動手實驗法,讓學生自己設計兩個地理小實驗,結果大不一樣。課前,我告訴學生,前后桌4人為一組,準備一塊長條型橡皮,一把小刀,下節(jié)課我要做實驗,學生很好奇,物理、化學、生物做實驗,地理怎么實驗?
知識來自于實驗
上課了,我看到了學生疑惑的眼神,疑問全寫在了臉上,這時我便開門見山,布置自學課本內(nèi)容,并讓學生思考:正常情況下,“背斜常成為山領,向斜常成為谷地或盆地”,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常成為谷地,向斜常成為山地”,這種地形倒置現(xiàn)象是怎么形成的10分鐘后,讓學生把準備好的橡皮拿出來,做第一個小實驗。實驗的步驟:首先,以小組為單位,一位學生抓住橡皮兩端,逐漸加力,讓橡皮慢慢彎曲(不要用力過大,把橡皮折斷),彎曲到與課本中“背斜或向斜”的形狀即可。然后,全組學生仔細觀察兩種情況:當橡皮向上拱起時,它的外側彎曲部位有哪些變化?當橡皮向下彎曲時,它的內(nèi)側彎曲部位有哪些變化?并說明原因?我的話音剛落,學生立刻興奮起來,一邊認真做演示,一邊仔細做觀察,不到5分鐘,學生興趣高漲,爭著搶著回答觀測的結果,課堂氣氛真的活躍起來了,學生完全自主、自由了,他們用完整準確的語言,展示出所得的觀察結論,并跨學科的用物理知識說明現(xiàn)象的原因(向上拱起,橡皮的外側彎曲部位有很多張開的裂口,原因是受到表面張力的作用;橡皮向下彎曲時,它的內(nèi)側彎曲處,出現(xiàn)很多細密皺紋且很堅硬,是因為槽部受到擠壓力的作用)。見此情景,我趕緊追問:“這兩種情況像不像課本中的“背斜和向斜”,在自然界中,這兩種地質造構在外力作用下,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又一個討論的高潮來臨,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找我來做裁判,在爭論聲中,學生準確總結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一個教學中的難點,就這樣輕松的解決了。
激情來自于實驗
面對著情緒高漲的學生,我又讓學生分三組,分別扮演了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你是采石廠廠長,你會讓工人到哪種地貌采石子(背斜)?你是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到哪種地質結構去探測石油、天然氣和水(油氣儲于背斜;水儲于向斜)?你是工程師修路需打隧道,選擇背斜還是向斜(背斜)?學生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在“做”“觀察”“思考”“歸納”“推理”“探究”“體驗”和“創(chuàng)作”中,把剛學到的課本理論與生活實踐圓滿結合,我看到我的學生真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者了。
創(chuàng)新來自于實驗
我真沒想到,一塊小橡皮,給課堂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加深、加速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就在我宣布實驗結束時,一位學生再次站起來,大聲的說:我終于知道煤礦為什么在背斜處多出現(xiàn)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處多出現(xiàn)透水事故,熱烈的掌聲是同學們的認同,是同學們的贊揚。趁熱打鐵,做第二個小實驗,步驟是:用小刀把條形橡皮沿一定角度切斷,演示“斷裂與斷層”這組概念的區(qū)別。(要求:邊演示、邊解釋說明。)學生動作很快,準確完成任務,在此基礎上,我又指導他們討論了:華山與汾渭谷地、廬山與鄱陽湖平原的成因;打隧道、修水庫遇到“斷層”如何解決等問題。通過兩個地理小實驗的交流,掀起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浪花,當時,就有一位男生,用兩塊方型橡皮,代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演示了板塊相向、相背運動情況,并清晰的解釋出亞歐大陸東岸多島弧的原因,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這是一節(jié)輕松、愉快、活躍的地理課。
同樣的內(nèi)容,同樣的學生,同一個班級,不同的是巧借一塊小小的橡皮,設計兩個簡單的實驗,它卻點燃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創(chuàng)新的思維之火,給地理課堂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實驗成就了課堂的精彩,達·芬奇說的對——智慧來自于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