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溫飽轉為小康,人民生活較為寬裕。然而,城市流浪乞討現(xiàn)象卻無處不在,甚至在大街小巷里都隨處可見。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不僅要對其進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而隱藏在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zhì)是社會救濟管理存在問題。2003年《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出臺為他們的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據(jù),體現(xiàn)了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對此,通過文獻分析來了解到國內(nèi)外對流浪乞討人員管理的實踐情況并總結出了國外對我國提供的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本文著重從城市社會救濟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來探求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進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完善城市的管理。
關鍵詞:流浪乞討;社會救濟;社會幫助;解決對策
所謂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沒有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nóng)村五保供養(yǎng),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流浪乞討人員并非現(xiàn)代社會才出現(xiàn),古代社會也存在,也并非中國獨有,其他國家也在面臨類似的問題。近些年來這些人員大量涌入城市,他們沿街乞討,甚至攔車乞討,廣泛出現(xiàn)在廣場、車站、商店等人口密集的地方,使乞丐問題嚴重化,這嚴重影響城市市容并且有礙于城市管理。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濟問題進行研究。
1.國外對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濟的實踐(以美國為例)
美國是世界上流浪者最多的國家,城市流浪問題是個大問題,美國鼓勵流浪者自食其力。美國的《反乞丐法》對流浪乞討人員作出了種種法律界定。實際上,美國民間的慈善機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們?yōu)榱骼苏咛峁┦乘?,還提供住房、就業(yè)、心理治療等多方面的救濟服務。
傳統(tǒng)上美國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管制非常嚴格,根據(jù)流浪乞討人員是否具有勞動能力來區(qū)分,失去勞動能力的流浪者被認為值得同情和幫助的;有勞動能力但拒絕勞動的流浪者被認為不值得同情,這樣區(qū)分后,流浪乞討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值得同情的。
國外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救濟大致體現(xiàn)了相同的原則:一是無償救濟的原則,無償?shù)臑樗麄兲峁┳罨镜纳畋U?二是救濟具有普遍性的原則,保障每一個公民的福利;三是救濟的平等性原則,救濟過程中不能有歧視,不能因年齡、種族、性別而區(qū)別對待,防止一部分人無法得到救助;四是助人自助的原則,有勞動能力的提高勞動技能,重新回歸社會,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我國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濟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上面介紹了國外的救助實踐情況,有一些值得我國借鑒。我國雖加強了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管制力度,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2.1嚴格按照法律界定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范圍變小,救助的針對性不強,導致救助形同虛設
我國目前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甄別僅依賴于《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這樣是存在缺陷的,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甄別救助對象是有爭議的,其中能同時符合細則中的第二條規(guī)定的四個條件(即是否符合自身無力解決食宿,是否無親友投靠,是否享受城市低?;蛘咿r(nóng)村五保,是否正在流浪乞討度日)的流浪人員特別少,而在城市里卻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并不是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而是一些在城市遇到各種臨時困難的人員,如到城市打工沒有找到活的、遭遇搶劫、偷盜的、尋找親友沒有找見的等生活上臨時有困難的人,這類人也應當成為社會救助的對象,而不應該按照細則的四點標準去嚴格界定。
2.2救助的宣傳力度不夠
通過調(diào)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大部分居然都不知道有救助站,更別說知道救助站在哪了。再者,救助站多建在偏遠的地方,又沒有設路標,114服務平臺上也沒有,甚至路邊的交警都不知道,確實不容易發(fā)現(xiàn)。可見,救助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應加大救助站的宣傳力度,讓需要幫助的流浪乞討人員都知道救助站,到那求助,以解決相應的困難,減少管理人員的工作量。
2.3政府財政支持缺乏
按照《救助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資金由地方財政負責。地方財政是否愿意多貢獻出一部分資金來解決這一問題是關鍵點所在。地方財政主要用于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地方穩(wěn)定等,沒有或不愿意另外留出一部分用于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因為幾乎沒有直接經(jīng)濟效益。政府力量缺乏,財政支持不足。
3.做好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濟工作的建議
以上說明了我國目前在對城市流浪人員社會救助方面的問題,針對解決該問題的以下建議希望能對做好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工作有所幫助。
3.1明確救助的對象,并對其進行分類管理,突出救助的針對性
對救助對象進行分類救助,對不同類型的流浪乞討人員采取不同的救助辦法,同時也在相關救助辦法中規(guī)定擴大救助范圍。如對于兒童、老年人、精神病患者、喪失勞動能力者,先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幫助他們返回原籍,并由流出地區(qū)給予社會保障;對于沒有流浪乞討行為但面臨生活困難的人員也納入救助范圍,積極給予救助;對于職業(yè)乞討人員進行管制,必要時可從思想上對他們進行勸導,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善自己的生活,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為他們介紹工作,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工作,提高生活質(zhì)量,減少犯罪活動。也可根據(jù)求助者各自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救助,突出救助的針對性。
3.2加強救助站的宣傳力度
加強救助站的宣傳力度,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首先,在火車站、繁華的街市設立醒目的標志,寫明救助站地址、救助范圍、救助熱線等內(nèi)容,讓廣大市民和流浪乞討人員一目了然;其次,購置一些面包車,車體上大大的寫上“社會救助”和熱線電話,并有喇叭重復宣傳“社會救助,保民生”,經(jīng)常停放在火車站、繁華的街市,同時放宣傳資料,方便市民告知、引導求助者自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再次,招募一些志愿者經(jīng)常到街上勸導職業(yè)乞丐,使他們另謀職業(yè),這樣一來,可以凈化乞討市場;最后,在去往救助站的路上設立路標,方便求助者找尋。
3.3加大財政支持力量
物質(zhì)基礎是一項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離開了資金的支持,任何工作都很難開展。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工作更不例外,資金也是其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我國很多地方的救助機構設施落后,人員缺乏,難以開展救助工作。地方財政有時很難給予支持,因此,需要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成立社會救助專項基金,鼓勵社會民間組織參與救助,給予社會上某些為社會救助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yè)或個人以稅收優(yōu)惠或表彰。
城市流浪乞討現(xiàn)象近年來大量涌現(xiàn),給我們的城市治安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也對構建和諧健康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但是他們的綜合能力較低、在勞動市場中競爭能力較弱、甚至會受到不平等對待或者歧視。他們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我們不能只靠管制,更多的的是幫助他們。
參考文獻
[1]薛小勇.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困境及對策[J].社會福利,2012(4).
[2]劉丹.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問題初探[J].經(jīng)濟論叢,2010(11).
[3]孫學娟,李靜怡.論完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政府救助機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23).
[4]姜平平.關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政治學分析[J].蚌埠黨校學報,2006(4).
[5]程勝利.社會工作在城市反貧困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議[J].社會,2004,(9).
[6]洪大用.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救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7]時正新,廖鴻.中國社會救助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