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寧
[摘要]苗錦背帶由純手工制做而成,制作工藝繁雜,綜合了以苗錦為主,輔以織布、拼布、苗繡等多種制作工序,步驟繁瑣,工期較長。一條完整的苗錦背帶由背帶芯、背帶手和一塊背帶蓋組成。作為苗族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載體,苗錦背帶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苗族與漢族、侗族、瑤族、壯族等民族不斷融合、共同進步的見證,具有極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苗錦背帶,是中國廣西融水苗族人民用于背小孩的一個工具,又稱梭吧、繩巴、巴愛多(融水苗話)。背帶,古稱“襁褓”,今亦稱背扇。《論語·子路》中有“無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背帶自古就有,“背”與“輩”諧音,有“輩輩相傳”之意。苗家孩子出生后,苗錦背帶則形象地體現(xiàn)了母子間那份無法用言語傳達的愛。
1融水苗錦背帶的歷史淵源
根據(jù)歷史文獻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后又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qū)和云貴高原。據(jù)融水當?shù)啬觊L的苗族阿媽介紹,苗錦作為娘家贈與女兒結(jié)婚時候的禮物,自古以來就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如融水四榮鄉(xiāng)的田頭村,幾乎每一個苗族婦女都是制作苗錦背帶的高手,包括從布料的選擇、織背帶芯、縫棱形背帶芯的框架紋樣、織布制作背帶手等等,無不精通。
2苗錦背帶的制作工藝
苗錦背帶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具備批量化和部分可復制的特點,每一位制作背帶的藝人都掌握了制作的模式。苗錦背帶是純手工制做而成,制作工藝繁瑣,除了苗錦為主的制作工藝,還結(jié)合了織布、拼布、苗繡等制作工序,步驟繁瑣,工期較長。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苗錦背帶是由背帶芯、背帶手和一塊背帶蓋組成的完整體系。
2.1背帶芯
背帶芯有兩種尺寸,一個是窄幅,一個是寬幅。窄幅的尺寸為30*30cm,寬幅的尺寸為30*50cm。背帶芯的材質(zhì)為苗錦,其中苗錦的設(shè)計由背帶中間的主體圖案、四周的“嘉”字和“狗牙”組成。主體圖案有動物如飛鳥、蝴蝶,有植物如月季花、樹葉,有風雨雷電和漁網(wǎng)等等,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也許是勞作時候看到的美麗蟲魚鳥獸,也許是抬頭看到的美麗山巒自然景觀,在苗錦背帶上都體現(xiàn)。由于編織苗錦的原理為經(jīng)緯線,因此苗錦的這些背帶芯的圖案,以菱形為主,通過造型的迂回轉(zhuǎn)折的設(shè)計,形成一種特有的裝飾紋樣,具有很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意味。苗錦旁邊另有5cm寬的“狗牙”圖案,圍繞在背帶芯四周。圖案呈鋸齒狀,因為酷似狗的牙齒,因此俗稱為“狗牙”“狗牙”圖案由大小均衡的小三角形組成,三角形由不同顏色的拼布組成,色彩艷麗明快,與中間的苗錦圖案交相輝映。為了方便背小孩,在背帶芯的下方還設(shè)計有一個臀部拖,其尺寸為5*35cm,材質(zhì)為暗紅色或者暗紫色的織錦布。這些單色的織錦布也是用織錦機編織而成,紗線柔軟而具有韌性,織錦布編織以后透氣吸汗,非常適合做背帶的面料。
2.2背帶手
背帶手有左右兩塊,為捆綁之用,左右兩塊的尺寸和造型不相同。背帶手兩側(cè)都有20*30cm的三塊彩色拼布丁裝飾區(qū)域,花色由制作者的心情而定,因此,從來沒有兩個完全一模一樣的背帶手。左邊的背帶手為梯形,尺寸為250*35*30*250cm;右邊的稍短一些,也為梯形,尺寸則為230*35*30*250cm。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左邊背帶手的末端,有一個尺寸為25*25cm的小口袋,這個口袋用于裝一些小孩的常用品,如手帕之類,但是在融水苗族的習俗里,這個口袋還有其特殊的用途。出嫁的女兒第一次帶娃娃回娘家,當娃娃離開外婆家的時候,外婆會在里面放入糯米、臘魚、雞蛋等等,寓意娃娃平安快樂健康成長。
2.3背帶蓋
背帶蓋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由一個40*40cm尺寸的正方形背帶蓋,外加兩條裝飾用的線條組成。背帶蓋的制作工藝為苗繡,紋樣有苗族人民喜愛的吉祥圖案,如花卉等。兩條裝飾線條,則是用苗繡加上釘珠工藝,紋樣大多為月季等花卉,色彩艷麗。裝飾線條中的植物紋樣大多來源于生活中的花草,有的是抽象的幾何花卉紋樣,有的則是某種狀態(tài)下的植物,如蔓藤、葉子、枝干等等。背帶蓋用兩根別針釘在背帶芯上,當小孩睡著的時候,把背帶蓋翻轉(zhuǎn)過來,即可給小孩遮陽又防蟲,兩條裝飾線條即可塞進背帶兩側(cè),不至于掉下,苗族婦女做農(nóng)活的時候可以一邊背小孩一邊干活,方便舒適,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3苗錦背帶的文化內(nèi)涵
融水苗族自治縣位于桂北山區(qū),交通較為閉塞,除了縣城通高速和火車之外,其余的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僅有縣道和省道,山區(qū)的苗族民眾長期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善良勤勞的苗族將本民族文化與漢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將苗族本身內(nèi)涵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聰睿的造物思想凝結(jié)在苗錦背帶中。苗錦背帶作為苗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的載體,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用品,更是苗族文化傳播和傳承的媒介,是苗族與漢族、侗族、瑤族、壯族等民族不斷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的見證,具有極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3.1苗錦背帶是民俗符號的傳承
將苗錦背帶置于桂北融水苗族文化環(huán)境中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苗錦背帶所承載的象征符號,表面上是常見的陪嫁品,其實承載的是母親對女兒和外孫的“庇佑”,是苗族人民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苗錦背帶如同一個數(shù)字化信息源,不斷向我們傳遞著桂北山區(qū)苗族文化地區(qū)特有的民俗文化以及民俗法則。苗錦背帶上的紋樣和色彩,注入的是苗族婦女對生活的感悟,它的制作技藝和制作方式在苗族人民中世代流傳,并與本±其他民族如漢族、侗族、壯族、瑤族等民族文化不斷融合,沉淀了苗族與其他民族的歷史、社會和習俗,如在背帶蓋,上融入了漢字“囍”、“?!钡龋敲缱寰穹柡臀镔|(zhì)符號的統(tǒng)一。
3.2苗錦背帶是苗族地域文化的限定
苗族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貴州等地,但是不同地區(qū)的苗族又有著細微的文化差別。根據(jù)《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志》記載,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位于桂北,云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部分。融水縣地處低緯度范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海拔較高,山地較多,故山區(qū)氣候特征比較明顯。苗族人口19.71萬,占總?cè)丝?0.81%。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融水苗族人民在山地上耕作的生活狀態(tài)。為了做到照看小孩和務(wù)農(nóng)兩不誤,苗錦背帶就應(yīng)運而生了。苗錦背帶背小孩,具有舒適、耐用、美觀、輕便、易于攜帶等優(yōu)點。
苗錦背帶這一具有融水苗族特色的產(chǎn)物,蘊含著一系列文化意義和精神內(nèi)涵,它既是融水苗族山區(qū)文化和民間習俗的一個見證,也是千百年來融水苗族人代代傳承的文化標志。
參考文獻:
[1]融水苗族自治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志[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2]李硯祖.工藝美術(shù)概論[M].長春:吉林美術(shù)出版社,1991.
[3][日]榮久庵憲司等.不斷擴展的設(shè)計:日本gk集團的設(shè)計理念與實踐[M].楊向東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4.
[4]李立新.中國設(shè)計藝術(shù)史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chǔ)能力提升項目《桂北少數(shù)民族文化元素與坭興陶設(shè)計與制作研究》,項目編號:2019KY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