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音樂對兒童的教育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也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教師如果想要激發(fā)兒童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努力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現(xiàn)狀問題;解決辦法
在2-6歲兒童音樂教育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為兒童的音樂學習打好基礎。本文將從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的弊端和改變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一)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
部分教師沒有經(jīng)歷過正規(guī)的學前教育,沒有完整的知識結構,也無法有效指導學前兒童學習正規(guī)的音樂,在課堂上只能講解一些比較流行或者熟知的歌曲。還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落后,沒有充分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科學進行分層,教師設計出的課件也比較相似,并沒有落實因材施教。隨著新課改的發(fā)展,那些素質比較差的教師越來越不能滿足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二)對音樂藝術性的忽視
教師在教學前并沒有對音樂的藝術性有所認識,也沒有對課程有真確的定位,只是單純把教課當成一種任務。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自己在前面唱歌,學生唱歌的機會比較少,教師也沒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設置問題也不太合理,難度比較大,不適合學前兒童思考。教師雖然也會組織一些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精髓。甚至一些教師忽視了對教材的合理開發(fā),往往會加入很多課外知識,這樣的做法是比較喧賓奪主的,畢竟教材才應該使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
(三)枯燥的教學內容
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大多都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學習產生厭惡的心態(tài),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前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內容也脫離實際。教師雖然知道應該從學生的成長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但是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教師并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時往往采用統(tǒng)一性教學,沒有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學生也不能解決遇到的問題。另外,教師在教學時只講授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歌曲,并沒有教給學生適合他們的歌曲,導致兒童并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學習效果自然會很差。
二、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落實因材施教
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時應該觀察每個學生的動態(tài),并及時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開展教學活動,滿足兒童的學習需要,確保每個兒童都能有所收獲。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也沒有關注學生的差異,那么就不能做到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也不能做到以人為本,滿足學前兒童的學習需求。比如,在《玩具兵進行曲》的知識講授中,教師可以讓兒童根據(jù)歌曲進行想象扮演一定的動作,有的兒童扮演優(yōu)美的跳舞娃娃,有的兒童扮演有趣的小木偶,有的兒童扮演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學生通過扮演就對歌曲加深了理解,同時教師也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將游戲應用在音樂教育中
游戲可以讓人無拘無束,正好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教師把游戲應用到教學中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很大作用。學前教育的兒童的認知力和意志力還很差,對很多事情沒有清楚的判斷能力,很多時候也不能更加積極地去行動。教師如果不能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中就沒有良好的身心體驗,也就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中。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用游戲進行輔助,這能充分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有飽滿的學習熱情,從而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比如,在《找朋友》的知識講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玩游戲,一邊演唱歌曲。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樂,這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中,這能讓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采用統(tǒng)一式教學模式,生硬給學生傳輸知識,沒有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因此,教師的教學效果肯定也不會很好。學前兒童正是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但是學前兒童一般都是對教師進行模仿,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卻得不到培養(yǎng)。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多增加學生的體驗,讓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在體驗中得以提升。比如,在《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的“體態(tài)律動”中要求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音樂,主張讓學生用身體律動來接觸音樂的各個要素。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利用鋼琴即興演奏,促使學生在音樂中律動身體,發(fā)揮學生聽覺和運動覺的能力,這有效調動了學生的體驗,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符合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通過播放一些圖片、視頻和歌曲,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象化,讓學生在觀看多媒體中的內容時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因子,從而更加深刻的感受音樂美;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舉辦演講比賽等形式,讓兒童從多種渠道感受音樂美。
結? 語
總之,為了學前兒童在學習中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用落實因材施教、將游戲應用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韓華民.關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 2018,(35):200.
[2] 馬俊.關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