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傳鑫
山東藝術學院是一所坐落于齊魯大地的專業(yè)藝術院校,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山東藝術專科學校音樂專業(yè)舞蹈班的建立至今①,隨著不斷發(fā)展,學院逐漸建立起具有齊魯地區(qū)文化特色的舞蹈教育和創(chuàng)作體系,并將其卓越的文化和精神遺產轉化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山藝舞蹈學院秉承著這一非常重要的藝術觀念,同時也堅信這是藝術實驗和創(chuàng)作的非常效的方式。山東藝術學院一直在努力挖掘傳統(tǒng)文化,弘揚齊魯精神的進程中。山東民間舞蹈集《根·源》正是山藝舞蹈創(chuàng)作階段性的一個展示,在《根·源》第二篇章“地·耕”中的《田埂地壟一片云》、《扶犁晚歌》、《耕》、《守望》四個作品,通過舞蹈描繪出一幅綺麗美妙、多彩多姿的田間圖畫,將勞動人民的辛苦勞作化為一首美麗的詩歌,在天與地的和諧共生中講述著人與自然相處之道,而其中《扶犁晚歌》這部作品更是表現數千年來,古人們通過躬耕隴畝耕作心田。由此向內心望去,丘壑儼然,正如作品的主題,扶犁晚歌尋覓最初的田園。朝霞里老農與牛同耕,暮色中老農牽??咐鐨w去。整個篇章訴說著人與大地之間的世代傳承。最后一個篇章“人·情”中的《嬉·喜》、《海陽有個王大娘》、《喜餑餑》、《闖海人》四個作品,從生活中的小場景著眼,傳達至真至濃的人情。通過對山東民間非遺舞蹈元素的提煉與運用,抒發(fā)對上天的敬畏,在給予我們豐富饋贈的黃土地上,描繪出人情百態(tài)中的鮮活生動的人生。在最后的尋根探源中,走進數千年前的“往事”,感受齊魯大地深邃的傳奇。②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2019年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舞蹈劇目,其中獨舞《扶犁晚歌》中,將晚霞一抹,牛兒奔勃,老農扶犁,且行且歌的場景盡收眼底。作品用質樸、風趣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意境悠然的人文圖畫。在人、牛、犁構建的和諧情境中,表達出勞動者寄情于田間的豁達與灑脫。在老農與老牛的濃情背后,是作者關乎人與自然共處之道的思考。群舞《厚土》是專為黃河灘區(qū)遷建而創(chuàng)作的舞蹈,將灘區(qū)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面貌用肢體語言進行了別樣呈現。作品即以質樸的動態(tài)形象表現出了一幅“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畫面,表達了人們質樸、堅韌、豁達的情懷。大地褶皺的紋理、凝練歲月的痕跡,映射著人們對生命的希望。
一、那一抹晚霞
在作品《扶犁晚歌》中,編導所表達出的愜意情懷令觀眾心胸闊達。作品一開始,老牛的叫聲給整個舞蹈鋪設了環(huán)境氛圍,田頭耕作的場景仿佛映入眼簾。這正是一幅描繪山東農耕文化的真實寫照。中國是一個以農業(yè)為本的國家,農耕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③,據考證,我們的祖先在這肥沃的土地上開墾耕耘已達五千多年歷史,因此農耕文化也在這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農耕文化也是中國最廣泛的文化類型,齊魯文化是最典型的農耕文化代表,且歷史悠久。山東的土著先民是東夷人,從考古研究和史料中可見,山東的農耕文化由來已久,這也正是山東的民間舞中大多有著農耕跡象的原因,這是傳承多年的文化積淀,也是山東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元素提取的藝術嘗試和創(chuàng)作途徑。
《扶犁晚歌》中,深刻表達了這種齊魯農耕文化的形態(tài),在表演過程中,隨著人和犁的出現,故事的主角也全都交代清楚,動作的編排設計圍繞田間耕作展開,一舉手一投足仿佛正是忙碌于田間的老農,整段舞蹈始終是老農與犁耙的配合,擬物的表演,也給舞蹈增添了色彩,加之音樂的點綴,仿佛正是人、牛、犁、在晚霞夕陽下和諧日常的生活情景。也是對山東農耕文化的真實寫照。在老農的動作編排上,編導不僅突出了犁地動作,更是抓住老農得個人特性,其中駝背與瞌睡的安排符合了耕種人物的日常。一個簡單的驅趕蚊蠅的動作,將人畜間的和諧生活表達得淋漓盡致。是工作伙伴,更是相互依偎的摯友。舞蹈所表現的情景回歸日常,拉近了舞蹈與生活的距離,體會齊魯農耕文化的同時,讓觀眾感受到了舞蹈本身的魅力。簡單表達,卻是寓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之道,引發(fā)出觀眾更加深層次的思考。
二、那一方沃土
男女群舞《厚土》深刻詮釋了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在這塊土肥水美的東夷之地,勤勞智慧的山東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生活。山東人民自古對土地就有崇敬精神,編導抓住這一生活細節(jié),在舞蹈中加入了人民對土地的敬仰之情,作品中運用山東特有的鼓子秧歌為主要舞蹈語匯,刻畫出一副農民質樸耕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景象,將最日常的場景通過提煉和升華,轉換成為作品中一個個表現情景的舞蹈動作,同時突出了“土”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山東自古就有土地崇拜的人文精神,這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的地母崇拜時期,隨著慢慢進入農業(yè)文明時期,地母崇拜分化為多個名稱迥異、職能有別的神祗,如:社神、高襟、土地公等等。在經歷了從自然神到人格神,農業(yè)神到政統(tǒng)神,主流神到邊緣神,宗教神到世俗神的多重轉化和分野后,其起點核心仍然是“以地為母”的原始思維,這不僅體現在各代人民的土地神崇拜和禮儀習俗,而且外化為回歸地母子宮的土葬方式和習俗。④因此,歷史悠久的齊魯文化中深藏人民對于土地的熱愛與崇拜,
《厚土》作品中舞蹈動作的編排是其一大亮點,樸實無華的舞蹈語匯卻演繹著農民與土地和諧生活的場景。舞蹈開始,演員們簡單的背朝土地的動作,使得觀眾一開始便明白了作品中想要表達的主題,天空一道雷鳴閃過,土地被雨水滋潤,在天然環(huán)境的幫助下,農民百姓仿佛嗅到了豐收的喜悅,隨著音樂逐漸加快,舞蹈演員們的動作也變得歡快輕盈,仿佛正是置身于一望無際的田間地壟之中,在男女舞者的相互配合下,我們感受到田間耕作的歡快以及相互配合下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編導在這一段的隊形變換設計上也是精妙絕倫,豐富且具有寓意,使觀眾眼與心達到高度的審美享受,山東鼓子秧歌元素的加入,為這整個和諧美好的畫面劃定后了背景氛圍,舞蹈最后大豐收的場景更是展現出齊魯文化滋養(yǎng)下,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樂業(yè),一片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圍。⑤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近年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代表山東民間舞實力的優(yōu)秀舞蹈作品,這些優(yōu)秀劇目皆是由教師利用教學之余自主創(chuàng)作的成果,內容廣泛,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編導巧妙的編排加之演員精彩呈現使作品更加出類拔萃。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在注重傳播山東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表現深受齊魯文化傳統(tǒng)影響的當代山東精神和具有齊魯文化深刻烙印的當代山東人的精神氣質及個性特點,揭示了當代山東與齊魯文化傳統(tǒng)不絕如縷的關系。以上所分析的作品,充分說明了山藝舞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文化、對歷史、對社會等的關注,總之,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隨處可見齊魯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山藝舞蹈成長生活在齊魯之邦這塊誕生了燦爛齊魯文化的土地上,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追求也恰恰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獨特精神氣質。
注釋:
①婁曉藝:《根植齊魯 務實求新》,《山東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第1-2頁.
②王志軍:《尋“根”覓“源”》,《山東畫報》,2017年11期,第1-2頁.
③任艷花:《源于農耕的律動探析》,《北方音樂》,2011年08期,第1-2頁.
④樊淑敏:《審美視閾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⑤傅小青:《論山東民間舞蹈元素與劇目創(chuàng)作》,《北京舞蹈學院》,2004.
參考文獻:
[1]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袁禾.舞蹈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江東.系著土風的升華——民族民間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
[4]張華.中國民間舞與農耕信仰[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5]龐寶龍.山東傳統(tǒng)舞蹈志[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5.
[6]孫麗、楊夫英.濟南民間舞蹈集[M]濟南市舞蹈工作者協(xié)會,1986.12.
[7]傅小青.論山東民間舞蹈元素與劇目創(chuàng)作——以作品《闖關東》《喜鵲喳喳喳》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04.
[8]扈松松.關于山東高校舞蹈教育推動民間舞蹈發(fā)展問題的思考[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
[9]婁曉藝.根植齊魯 務實求新[J].山東:山東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6.
[10]王志軍.尋“根”覓“源”[J].山東:山東畫報,2017.
[11]任艷花.源于農耕的律動探析[J].北京:北方音樂,2011.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