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地方文獻是關于一個地方的有關資料,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資料性,其內容包括記載某地的文獻、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志、地方出版物等。地方文獻“記地理則有沿革、疆域、面積、分野;記政治則有建置、職官、兵備、大事記;記經濟則有戶口、田賦、關稅;記社會則有風俗、方言、奇觀、樣異;記文獻則有人物、藝文、金石、古跡產?!彼鼣埨说胤秸?、經濟、人文等各個方面,是全面展示地方歷史發(fā)展的百科全書。地方文獻是最有中國特色的文獻,既反映出地方特色,又體現出時代特色,其內容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資料性、時代性、多樣性和不可復制性等特征,在某些程度上對國家文獻具有補充和補正作用。著名地方文獻專家杜定友先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呼吁:“地方文獻是歷史文獻的一部分,我們要保護它,了解它,發(fā)揚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成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主席指出“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也為地方文獻在新時代的激活、展現、利用打開了新的天地。地方文獻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開發(fā)和利用便是“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緊跟時代脈搏的最有效方式,是充分繼承地方文獻資源的基礎上的發(fā)展和提升。
計算機、手機網絡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這便要求圖書館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工作模式,以新的、適應廣大讀者的方式提供專業(yè)服務。從圖書信息的檢索到圖書的借閱,再到文獻的查詢,以至文獻的立體應用,都必須在網絡數據庫中得以實現。快速、便捷、高效的圖書館數字化日趨完善,作為保護、利用專業(yè)性較強的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建設相對滯后,在此大環(huán)境下的開發(fā)和利用迫在眉睫。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地方文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專業(yè)化要求,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一課題進行以下的探討和梳理。
1.地方文獻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開發(fā)
1.1地方文獻的數字化的必要性
地方文獻的內容涉及一個地區(qū)的自然、人文的歷史和現狀的各個方面。建立以地方文獻的重點藏書為核心的專題數據庫,是地域知識信息的活化,它既是地域知識信息的濃縮,又是地域知識的集合。這是地區(qū)優(yōu)勢也是地區(qū)特色,具有唯一性,即使在國際上也是絕無僅有、無以替代的。在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時代,地方文獻的數字化,使得祖先留下來的燦爛獨特的文化以新的科技形式長久地保存。
地方文獻是成就圖書館獨特性的關鍵,數據和網絡化,讓這種特性得到進一步彰顯。各地圖書館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地方文獻,把各地圖書館收藏的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料、核心的重點藏書數字化,開發(fā)和建設反映本館館藏特色的數據庫和專題數據庫,在更廣闊的網絡世界里提供別館沒有的信息資源,彰顯自己的特色性和獨特性,讓地方圖書館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和提升。
數據化的地方文獻,迫使地方文獻工作開展數據和網絡化建設。隨著時代的進步,音頻、視頻等各種數字化文獻工作大量產生,這些數字化文獻讓地方文獻更加豐富、真實和生動。這就要求地方文獻保護工作需要適應這一變化,將數字化地方文獻收集和整理作為工作內容之一。為使紙質地方文獻和這些數字化文獻有機集合和全面利用,紙質文獻的數字化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1.2地方文獻數字化的實現過程
地方文獻數字化,首先是相關信息的數字化。具體而言,首先要做好紙質地方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進行基礎性的分類,為文獻的數字化處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是地方文獻數字化的基礎;其次根據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保護情況,對文獻資源進行盡可能詳細的數字化加工,在這一過程中要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全面性的工作原則,這是地方文獻數字化的關鍵;最后,依據文獻的數字化加工建立具體完善的地方文獻數據庫,更好地為讀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檢索,這是文獻數據化建設的目的。
在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中,建立專門的地方文獻信息檢索數據庫,是確保地方文獻充分利用的前提,它是查找地方文獻的主要途徑。檢索數據信息錄入首先要確保標準規(guī)范,主題標引體現地方特性。地方文獻具有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特點,在對地方文獻進行信息數字化時,應根據文獻的自身價值和使用價值,建設檢索型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等數字化信息。詳細著錄地方文獻的主題、分類、外部特征等,對某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地方特藏進行文摘或提要式錄入,甚至全文錄入,以確保檢索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方便讀者檢索查詢,也可以通過地方文獻資源的分類,對地方志、地方文學、地方藝術、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傳統(tǒng)技藝等建立專題數據庫。專題數據庫,根據各自類別的特點特色,盡可能全面詳盡的反映此類地方文獻信息,在精準標識文獻基本信息的同時標識出文獻特點。這樣既能對反映該地方文獻的特色進行了著重說明,又能方便讀者快速檢索查詢和應用。
實現地方文獻的資源共享是數據化的最終目的。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使地方文獻網絡共享成為可能。隨著各地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立,通過互聯網連通,將各地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同置于互聯網共享平臺,呈現給廣大讀者,便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資源共享。信息檢索和全文相結合,使讀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隨時隨地,檢索到所需內容,盡可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地方文獻的資源共享,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范圍,對稀有及珍貴的文獻在更大范圍的保存提供了有效支持。
2.地方文獻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利用
2.1地方文獻的數字化處理,為網絡環(huán)境下的利用提供了可能
通過圖書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技術,對地方文獻提供一些新的呈現方式。通過在圖書館官方網站開設版塊(專欄),將館藏地方文獻通過影像、主題摘要、全文錄入等方式呈現,方便讀者檢索查詢;同時可以同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技術,開設“地方文獻網上閱覽室”,有計劃、定期的、分專題(類別)對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推送,也可以對重點的地方文獻資源著重呈現。通過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實現地方文獻信息的精準投放和共享。微信群的設立,實現了將本地及外地地方文獻關注人群的聚集化,數字化的信息發(fā)放可以以聚集化的方式進行傳播,實現了資源共享的精準化。
2.2網絡地方文獻展覽活動,讓展覽變得更便捷、真實和節(jié)約
展覽是促進地方文獻推廣的有效途徑,與現實展覽活動相比,虛擬的網絡展覽具有不受空間限制,不受時間限制,不受資金限制的諸多優(yōu)勢。線上的專題展覽,節(jié)約了展陳成本,擴大了地方文獻的受眾、提高地方文獻的效率。數字化的建立,將展覽由現實轉為虛擬,文字、圖片、影像、音頻等等詳實的數據信息,讓網絡虛擬展覽獲取更多的真實度和自由度。特別是對那些不能讓觀眾觸摸的展品的數字化處理,更能增加觀眾的真實感和參與性,實現觀眾與展品的互動,提升展覽的效果。 在現實展覽中網絡虛擬化的利用,可以將相關的現實中沒有,網絡中存在的資料信息同時展現,讓展覽更加立體。
2.3地方文獻的網絡化有利于文獻資料的征集
在地方文獻的征集捐贈工作中,有些文獻資料可能因為稀少性、珍貴性等原因,持有者不愿進行捐贈,但是廣大讀者又有分享、查閱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跟文獻資料所有人溝通,將文獻資料數字化,在不獲取文獻本體的情況下,獲取到文獻的全部信息,再通過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實現地方文獻的共享,體現文獻的利用價值,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2.4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有利于地方文獻產品研發(fā)和利用
藏品的數字化,利用文獻的數字信息,圖片資料等,能夠促進地方文獻的復制和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和利用。特別是針對那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極其珍貴又數量有限的地方文獻古籍或藝術作品,這種功能更加的彰顯。
2.5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讓地方文獻中的古籍保護和利用成為可能
在地方文獻中一些重要的具有歷史性的古籍,如古代地方志等,由于保護的需要,紙質版本不可能讓更多讀者進行閱讀使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利用,可以對紙質版本進行數字化處理,并通過網絡傳遞給更多受眾,從而解決了反復翻閱對古籍的損壞和古籍利用之間的矛盾。
結束語
地方文獻是一個區(qū)域文化記憶的記錄,地域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地方文獻資源的最顯著的特征,是區(qū)別于其他地域、區(qū)域的特點。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是反映圖書館藏書特色的文化建設。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要立足于本館的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文獻資源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開發(fā),是充分繼承地方文獻資源的基礎上的發(fā)展,是在數字化大環(huán)境下的保護利用的延伸和有效手段。文化的繼承是地方文獻資源發(fā)展和利用的根本目的,是地方文獻資源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發(fā)和利用的發(fā)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讓讀者充分感受地方文化,了解地方文化,真正展現地方文獻資源的珍貴價值,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鄒華享.中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概述,圖書館,1998.6
[2]黃曉斌.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建設策略,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1
[3]劉文鋒.淺談地方文獻的搜集和利用[J].圖書情報論壇,2000.4
(作者單位:濟寧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