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點、線、面是平面構成最基本的形態(tài)要素,它們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在同一張畫面上排列組合,形成無數(shù)個不同的畫面。點、線、面各有特征,它們又能相互轉化、彼此互為表里。第八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中不乏有分別以點、線和面作為主要的構成元素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點、線和面各自的特點。
關鍵詞:點;線;面;形式法則;北京雙年展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70-01
一、前言
在西方三大構成中,對繪畫影響比較深遠的是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因為繪畫本身就是平面的藝術,是在二維平面空間內塑造形象。此次展覽中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洋繪畫,都是二維平面的空間內表現(xiàn)人和物,只講塊而關系,很少強調縱深感。
二、平面構成的形態(tài)要素
點、線和面是一切平面的藝術形式的形態(tài)要素。其實,二維平面中的點和面可以劃分為一類,即點是小的面,面是放大了的點,所以點和面的性質比較相似。
(一)點
點與面沒有確定的大小和形狀,可以是抽象形,也可以是具象形,抽象形如方形和圓形,具象形如心形和水滴形等等。點和面在形態(tài)要素上是相通的,就面而言,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二維平面中它依然是個點。點和面具有相同的組合變化,即強調畫面形式美感的抽象形主題組合,它往往利用各種抽象形的點和面的排列、漸變和重疊在畫面進行形式美感的塑造。
工筆畫作品《黎族的婚禮》中人物的排列方式可以看做是由右向左漸變式排列??拷嬅嬗疫吘壘€的是一個人,向左發(fā)展先是兩個人一排,而后逐漸增多,直到人群最左端一排有十個人。畫面中的人可以看做是點,此種排列方式就是漸變式排列方式。
點和面有共同的視錯覺,如兩個面積、形狀相等的點和面,黑底上的白點和面視覺力大,白底上的黑點和面視覺力小。兩個面積、形狀相等的點和面,周圍圖形小的點和面視覺力大,周圍圖形大的點和面視覺力小。
工筆畫作品《風從東方來》用的是淺色的底色和深色的主體物,構成上近似于白底上的黑點;同為工筆畫作品的《再生緣》在處理手法上相反,背景處理成黑色,所有的人物都處理成淺色;從這兩件作品不難看出,《再生緣》中的淺色人物與《風從東方來》中的深色人物相比,前者在視覺沖擊力上要比后者強上不少?!讹L從東方來》中把所有的主體物都看成是點,最大的點就是中間站著的拿著線繩的人物,相比之周圍的道具,人物在視覺力上顯然要更強一些。
(二)線
平面構成中最具變化和個性的元素,線具有很鮮明的特征,就是豐富的形態(tài)和強有力的表現(xiàn)。如將數(shù)根直線按照等距離排列,漸變排列,交叉組合,發(fā)射組合等構成方式進行排列組合,組合而成的圖形容易體現(xiàn)直線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
作品《天涯共此時》中的所有站在一起的人物可以看成是一組垂直線,其排列方式是等距離排列,這些人物之間的身高差別使得這些人物能夠按照一定的起伏規(guī)律成秩序地排列,從而體現(xiàn)出該組合的韻律感。
曲線的種類很多,有弧線,也有環(huán)形線和自由曲線,因其變幻無窮的動感而比直線更具有表現(xiàn)力,組合的形式可以由一點或多點向外散射,可按照一定規(guī)律排列也可以任意變化。
瑞士綜合材料作品《無線地質轉換場》中有兩組排列的曲線,這兩組曲線都是由一個點朝著各自不同的方向放射狀地排列開來,都是發(fā)射組合,由畫面上沿中心線偏左的一個點出發(fā),向下是由短變長逐漸發(fā)散排列的“S”形線,向右是逐漸變長發(fā)散排列的弧線,兩組曲線運動感體現(xiàn)出了地殼運動的劇烈性,它們都因由短向長排列所具有的變化的規(guī)律性,而體現(xiàn)出了節(jié)奏和韻律感,加之曲線本身所具有的動感,這種韻律感較直線更強。
(三)面
面在平面構成中同時具有長度和寬度,它是一個被涵蓋與大畫面的二維空間內的小二維空間,因此面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點和線作為更小的平面要素可以依附于面之上。面的形態(tài)有以下幾大分類:幾何形面、直線形面、曲線形面、不規(guī)則形態(tài)面和偶然形態(tài)的面。面因包容性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豐富的形象內涵可以充分地塑造和表現(xiàn)在里面,從而能夠傳達豐富多變的視覺形象。
白俄羅斯油畫作品《我的房子》充分體現(xiàn)了點與面的關系,畫而中的一整棟居民樓可以看成是一個大的矩形,在居民樓內有很多小的門窗,這些門窗可以看做是若干個小的矩形,那么大矩形是一個抽象的幾何形面,小矩形可以看做是很多附著在大矩形上的點,這就是點和面的關系,在這里,大矩形體現(xiàn)出了面作為小的二維空間的包容性,同時也因為無數(shù)個點的點綴而體現(xiàn)出了面的可塑性。
三、平面構成的形式法則
構成的形式法則有對稱和均衡之說。
(一)對稱
對稱是兩個相同的點或面圍繞一條線對稱排列和圍繞一個點旋轉排列,對稱體現(xiàn)了端莊、平靜和秩序美感,然而點和線的作用能讓畫面在視覺力上達到平衡。
絕對對稱和相對對稱統(tǒng)稱為對稱,兩個完全對等的形態(tài)在對稱軸的兩側,對折可以重合的是絕對對稱;稱軸兩側的形態(tài)大體相似,此兩個形態(tài)的面積大體相當,對折不要求完全重合的對稱叫相對對稱。絕對對稱由于其穩(wěn)重感而適合用在大場面繪畫的創(chuàng)作中,但過分強調其對稱性會顯得有些呆板,所以此種對稱不被大多數(shù)藝術家所采用,而用的更多的是相對對稱。
比如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多彩世界——共享中國速度》就是相對對稱的處理手法。對稱軸夾在兩個方向相對的行人中間,兩個行人大小相同,一個背著包,另一個拉著行李箱,兩者形狀不一,在同樣的色彩對比下,二者的形狀不影響各自的視覺力,影響視覺力的是大小,此二人因此擁有相同的視覺力,且能夠在對稱軸兩旁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就是相對平衡。很多作品在運用軸對稱往往會會更多地采用此種法則。
(二)均衡
均衡是不對稱的平衡,它要讓畫面中不同大小、形狀的形體處在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所以其構成方式往往比對稱難度更大。力學中盼‘杠桿原理”讓畫面中的形體彼此之間達到平衡。這種法則在繪畫中運用的很廣泛,有其是在中國畫中被廣泛運用。
均衡是在視覺力上一種等量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狀態(tài),是動態(tài)的平衡關系。此二維空間內在的對比關系和位置的疏密關系,常常給人一種錯落有致、靈活多變的視覺感受。在畫面中,復雜多變的圖形往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尋求變化和自由創(chuàng)造是平面構成的基本主張,可通過兩種簡單的圖形相互重疊,相互裁減,相互分割等方法都能得到一個完整復雜的圖形。
工筆畫作品《這一近、那長遠》運用了分割裁剪的方法將整個畫面分成了三塊兒,三個小畫面分別畫滿了物體,分成的小畫面大小不一,右下方畫滿列車軌道的小畫面最大,正左方和正上方的小畫面要比右下方的小畫面小很多,因此三者之間的視覺力有明顯差距,右下方的小畫面視覺力最,雖然視覺力差距明顯,但三者之間因都畫滿了物體,加之整體畫面的裁剪緣故,三者按照裁剪的線再次拼接在一起能再次形成一個整體,此三者因此能形成視覺力的平衡,從而形成構圖平衡。這三個小畫面之間沒有對稱軸和對稱中心,因此它們之間在形式法則上屬于均衡。
四、結語
平面構成最基本的形態(tài)要素之間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點逐步擴大就形成了面,點和面都可以是個圓形、方形等其他抽象的點,也可以是心形,水滴和瓶形等具象形。點線面可以排列組合,也可以交叉組合,按照對稱、均衡的規(guī)律進行組合,形成有規(guī)律而又不失美感的畫面。
參考文獻
[1]于國瑞.平面構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2]楊光宇.中國畫的平面與色彩構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3]文國璋.繪畫構圖法基礎[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喬翔(1994-),男,四川雙流人,碩士,信陽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國畫工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