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摘要:二十世紀,經過藝術流派迅速的變遷,藝術包含著更豐富的內容并漸漸普及開來。美術館和博物館增多的同時公共美術教育這個詞也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但在博物館的公共美術教育活動或作品展示的過程中,有一個領域一直處于弱勢甚至是被忽視的地位,就是版畫。實際上它的許多特性,如復制性、復數性,間接性,非常適用于公共美術教育和大眾美術的普及。本文結合幾個國內和國際博物館的版畫展,討論了怎樣通過版畫布展方式和策展方式的改變,發(fā)揮它的公共美術教育職能。
關鍵詞:博物館公共美術教育;版畫;美術
中圖分類號:J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64-02
一、前言
公共美術教育,從字面上分析,是由“公共”“美術”和“教育”三個部分組成的,是“具有公共性的美育”,美育的方式除了觀看作品,講解畫展之外,親自動手實踐是最能讓大眾去體會藝術,理解藝術的方式。在法國巴黎盧浮宮,每年會有上萬次公共美術教育活動,平均一天幾十次。這些活動中一部分是在博物館的學習中心完成的,兒童或公眾在這里學習繪畫,版畫制版印刷,攝影和雕塑等等。這不僅是他們一次生動的學習經歷,也調動起人們對藝術的熱情,并很大程度的啟發(fā)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版畫,在這些公共教育活動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國內的博物館公共美術教育中,版畫卻常常處于被忽視的地位,那么版畫到底是什么?版畫真的適用于公共美術教育么?怎樣才能把版畫與公共美術教育結合起來?這些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
二、版畫在公共美術教育中被忽視的原因
版畫,在狹義上是指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后印刷出來的圖畫;廣義上,印刷工業(yè)化以前所印制的圖畫普遍具有版畫性質,即使在現今,運用印刷技術間接印刷的圖案,海報,紀念冊,地圖等等,凡是具有間接性和復數性的印刷品,都可以稱為版畫。作為美院中“國,油,版,雕”四大藝術門類之一,版畫一直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在學院之外的公共美術教育中版畫的如此地位呢?
(一)大眾缺乏對版畫的基本認識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油畫家同時也是版畫家,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畢加索、納蘭霍等等,但人們對于這些畫家的認識卻只局限于油畫和他們的名氣,這是由于大眾對于版畫缺少基本的認識。實際上,彌補公眾在藝術認識上的缺失也是公共美術教育的職能之一,但現實中,卻由這種缺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由于大眾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所以公共美術教育涉及偏少,就造成了更多的人無法讀懂版畫。
除了對畫種的認識不夠外,對于版畫現今的藝術發(fā)展趨勢和畫面表達形式上,人們更是知之甚少。甚至許多人對于版畫的畫面認識還處于中國革命新興木刻版畫和歐洲古典主義銅版畫時期。這造成了版畫遙不可及和傳統(tǒng)的印象,更不用說親手嘗試制作版畫,增加了將版畫應用于公共美術教育的難度。
其實,只要認真觀賞一次當代版畫展這些顧慮就會消除大半,因為現今的版畫已經隨著藝術潮流變遷很多次,吸收了當代藝術的特點,畫面色彩豐富,形象輕松,觀念性強,用傳統(tǒng)的木板材料,金屬板材料制作出了具有現代形式感的畫面。因此這也讓我們反省,是否應該在版畫展上入手,來改變公眾對于版畫的印象,達到公共美術教育與版畫之間的互利。
(二)公共美術教育版畫課程開發(fā)上的困難
與國畫,油畫,攝影和雕塑不同,版畫來源于印刷術,在技術方面專業(yè)性強。由于大眾對版畫的認識不足,版畫市場的蕭條和版畫機器的昂貴。導致版畫專業(yè)人才稀有,博物館公共美術教育活動很少開設版畫課程,即使開設由于教師的不夠專業(yè)和大眾的配合度不高也反映平淡,很難在提高大眾藝術熱情,培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上見到成效。這需要博物館正視課程開發(fā)的問題,吸收專業(yè)人才,建立團隊,從成人和兒童兩個受眾人群的角度出發(fā),研究適合基礎美術教育的版畫課程。必要時可建立藝術學習中心,購置版畫機器,發(fā)展成一個具有穩(wěn)定人群和教學深度的公共美術教育活動。
三、通過版畫展的布展和策展發(fā)揮其公共美術教育職能的途徑
對于公共美術教育來說,展覽的策劃和布置與其息息相關。策展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確立展覽主題、立項申報與預算論證、遴選藝術家、選擇展覽規(guī)模與形式、把握展場設計與布展工程,都會影響到展覽現場是否能準確的表達想要的主題和是否能讓觀眾領會到展覽的內涵,達到一個博物館公共美術教育的目的。
結合上一章節(jié)我們會知道,版畫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社會普及面不大,大眾認識缺失,導致無法發(fā)揮它的公共美術教育職能。因此,怎樣才能讓公眾通過展覽深入淺出的認識版畫,了解它特殊的制作過程,體會其畫面所傳達的思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增加輔助形式進行解說
2016年9月25日,首屆國際學院版畫聯盟邀請展”在北京太廟藝術館開幕。此展覽展出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余所學院140余位國外藝術家和80余位國內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700多件版畫及版畫概念的藝術作品展覽處于北京太廟藝術館的前殿和東西兩偏殿,主要通過展示柜展覽,展臺展覽和懸掛展覽的形式展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展覽中專門設置了三場面向公眾的公共美術教育活動,包括浮世繪版畫制版和印刷的現場演示,古代手工書裝訂技術的現場演示、在三個展廳中連續(xù)播放關于版畫歷史、版畫制作相關知識的藝術短片和在展廳中的版畫藝術欣賞講座。
與我們通??吹降陌娈嬚共煌?,此展覽不再是單一形式的布展,其中增加的這些輔助形式帶給了觀眾很大的啟發(fā),尤其是當親眼近距離看到一張浮世繪木版作品從制版到一遍遍印刷直至成為精美的畫面時,那種制版者的嚴謹,匠心和從容的氣場,令在場者無不贊嘆,這也是對于版畫最好的解讀。并且在展覽過程中結合短片的播放和版畫藝術欣賞講座,可以更直接更生動的將版畫的歷史,制作過程呈現給觀眾,是一種很有效的公共藝術教育方式。這也讓我們反省,對于版畫這種制作性很強的特殊畫種,也許單純的展示是不夠的,是否應該增加現場制作甚至現場教學,現場印制藝術衍生品等多種輔助形式,將版畫的特點和優(yōu)點放大,增強現場的感染力,與觀者互動,提高大眾的興趣,寓教于樂,最后實現公共美術教育。
(二)對經典作品的傳承
縱觀版畫史我們會發(fā)現,版畫的起源來自于印刷和翻制。從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銅版畫翻制大師的經典油畫,到中國的佛教版畫插圖,戲劇版畫插圖、用于中國畫教學的《芥子園畫譜》和明清時期的民間年畫等。由于版畫可以多次印刷,許多經典作品的翻制版畫得以留存下來。
2015年4月18日“盧浮宮珍藏版畫展——中法建交50周年定制版畫展”在北京馬奈草地美術館開幕,同時開始了中國的巡展。本次展覽包括1整套特別紀念版畫、49件散片及8件雕塑作品。整套特別紀念版畫包含西方經典名畫10件,巴黎風景10件,皇家花園植物10件。西方經典名畫系列中包括《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自由引導人民》、《瓦爾品松浴女》等10件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大師作品。49件散片銅版畫作品是法國銅版畫鼎盛時期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更是“零版版畫”,是自盧浮宮銅版收藏以來第一次制作的版畫作品。
世界上項級油畫大師的代表作,多藏于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中,如需出境展覽需要大量的保險金和復雜的安保措施,因此我國的民眾很難見到其原作。但正是因為版畫翻制,雖然工序繁瑣但成本相對降低很多,使得這些銅版畫可以在我國巡展,讓更多的人了解西方經典油畫,并且有機會看到與原作的大小和形象相同的作品。在這次展覽過程中,設立了官方的經典版畫售賣網站,觀者不僅可以在展覽中觀賞,還可用與原作相比十分低廉的價格擁有一件歐洲大師銅版畫作品。無形中擴大了古典藝術的普及。因此對于大眾對經典藝術的理解和傳承,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通過版畫復制經典作品,即使很難達到原作的筆法和色彩的百分之百再現,但在尺寸上,形象上和形式上,都可以向公眾傳達一件經典作品的魅力。這對于大眾美術認識的普及和藝術思想的傳承將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現今的版畫展不僅僅是展覽原創(chuàng)作品,版畫經典作品復制品也可成為版畫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博物館可以設置版畫翻制工作坊,將不便于展出的藏品翻制,不僅延續(xù)了版畫的傳統(tǒng)功能也可讓其發(fā)揮公共美術教育的功能。
(三)文獻展的策劃
從2007年開始到2016年3月的南京博物館,“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已經舉辦七屆了。在展覽中不僅展出近千件的版畫作品,還展出了大量的畫家手稿、出版物、原板、書信等文獻資料并出版了七本文獻畫冊,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F如今,僅僅展出作品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在許多的藝術展上出現了畫家的手稿和記錄創(chuàng)作思路的筆記,參考的各種文獻等等,不僅將原作呈現給觀眾,而且將作品背后的歷史,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作方式和創(chuàng)作思路呈現出來,幫助觀者更好的解讀作品的內涵,理解一個畫種的特性和魅力,提升個人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
在展出作品的同時進行版畫文獻展,幾乎可以說是必要的。因為在現今大眾對版畫認識薄弱的大環(huán)境下,文獻展中包括的原板,制版工具和歷史發(fā)展變遷文獻等等,不僅可以提高觀眾的興趣,版畫知識的普及也可以更好的幫助畫面的理解,同時也是公共美術教育的一種表現。
四、將藝術與文化散播向大眾
那么,在今天的博物館公共美術教育中,版畫的定位又應該是什么呢?與油畫,雕塑,攝影,和形式多樣的當代藝術相比,現今版畫雖己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突出的藝術特點,但如果從公共美術教育來看,版畫應繼承歷史和傳統(tǒng),結合自身的復數性,去放大傳播的作用。比如,畫展中藝術衍生品的印制,小型原作復制版畫的售賣,甚至在廣義上以機器印刷的插畫,海報,雜志,明信片等等,都屬于版畫,它可以廣泛的散播進大眾中,以這種輕松的形式幫助提升大眾對于美術的認知,讓藝術走進人們的生活。
也許在當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導致了版畫的衰落和版畫藝術市場的窘迫。但如果分析藝術的大環(huán)境的話,由于藝術迅速的轉變和發(fā)展,加上中國近現代藝術的斷層,現今最需要的應該是美術的普及和傳播,應該是公共美術教育,因為藝術品是面對欣賞者接受者而創(chuàng)作的,若大眾的審美認知不夠,無法去體會作品的內涵,受眾群體縮小,那么藝術品也就失去了意義。版畫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具備傳播屬性的畫種,不得不去思考轉型問題,將自身的特點轉化為優(yōu)點并最大化,將公共美術教育作為職能中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說[J].新青年,1917 (08).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鄭勤硯,當代美國藝術博物館的公共教育研究[J].美術,2013(07).
[4](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