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の堂羧A
我們的日子就像一根竹子——過了一段時間“平日”后,會觸摸到一個竹節(jié)一樣的日子:節(jié)日。在今年這根“竹竿”上,我們已經觸摸過名為新年、春節(jié)、清明好幾道“竹節(jié)”了,眼看又一道“竹節(jié)”再次臨近。這一節(jié),名“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是為劃龍船。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競渡曲》云:“湘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也就是說,當“靈均(屈原字)”不再唱《離騷》的那一年,人們就歌著“哀謠”,“振”起船“楫”去救助他了。端午競渡的傳統(tǒng),與屈原離開人世的歷史一樣長。端午又名“龍船節(jié)”“詩人節(jié)”,正與此俗相關。
國人為什么要這樣做?人們年復一年、代復一代這樣做的動力何在?
追根溯源,我們看到,這原是一場打撈生命之舉,是去趕一場生命之約。
“雷闐闐”“聲轟然”,這么大的動靜!因為救助生命需要搶時間,人們著急,眾聲喧嘩。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羅,人傷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跡。”說得再清楚不過: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就為去拯救屈原的生命。
民間認為,裹粽也因屈原而起。同時代的《續(xù)齊諧記》載:“屈原,楚人也,遭讒不見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边@就成了粽子的來歷。
拯救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命之舉,兩千余年了,還在繼續(xù)!人們當然知道屈原早已經不在了,作為具有豐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內涵的節(jié)日儀式,競渡、裹粽活動卻留存了下來,告訴后人:這里曾經這樣地拯救過一個生命,生命救助是人世間的頭等大事。由此,端午節(jié)成了一個關乎生命、崇拜生命的節(jié)日。
劉禹錫《競渡曲》最后寫道:“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惫湃松踔两ā罢星ぁ睘榍谢?,把對他生命回歸的召喚凝鑄在一件建筑物上。
中國的歷史內涵很豐富,蘇州地區(qū)有端午競渡,救助的是另一位死于非命的偉人——伍子胥。
端午節(jié)有關屈原、伍子胥的傳說,特別是由此演化而來的投食競渡,直是災難來臨時生命救助的一種儀式化演習。這樣爭分奪秒的生命救助精神,近年來,我們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新冠肺炎等災難的救助中,又一次次看到它在閃閃發(fā)光。
屈原自沉已經兩千余年了,他的同胞、父老鄉(xiāng)親們對他的救助還在繼續(xù)。或許因為,人們能夠從這一項古俗上,讀出國人對生命價值的重視。特別是那些半懂事、不懂事的年輕生命,一不如意就想著“草菅己命”者,是不是能夠從端午競渡中,從內心深處感知生命的分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