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宇
我學形意拳,是“家學”,父親年輕時拜過一位有名的形意拳大師,雖然后來陰差陽錯,他只追隨師傅學了兩年,便因工作調(diào)動,支援了“三線建設”。但即使身處偏遠的大西南,他也沒有忘記自己曾是形意拳弟子,從我上小學,父親便用心傳授。
光陰如梭,一晃我也是當父親的人了。退休之后,只要不是風雨大作的天氣,清晨我都會去附近的柳河公園耍上兩套形意拳。一來二去,在公園里鍛煉身體的不少老人都和我熟悉起來,還提出要“拜師學藝”。父親曾對我說過,如果有可能,要將形意拳發(fā)揚光大,所以我也開始一邊自練,一邊傳授技藝,與廣大愛好形意拳的中老年人互相切磋。
大家都說,形意拳的特征是易學不易練??雌饋韯幼骱唵危粚W即會,但真正要打好卻十分困難。為了追求理想的境界,有的人甚至終其一生,都還只是在路上探索。
在我看來,形意拳是中華民族武術文化中的代表拳種之一。它兼容了儒家的中和養(yǎng)氣之說、道家的求靜致柔之理、釋家的禪定參悟之妙,體現(xiàn)了積極健康、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里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形意拳的五種健身樁練法,只要多思、多琢、多練,相信都會有所悟有所得,掌握到形意拳的練習竅門。
養(yǎng)生樁以站式為主,但亦有坐式、臥式、半伏式、行走式。其基本原則為:平均站立,內(nèi)渾厚而外圓合,全身關節(jié)都自然有微屈之意,成為鈍形三角。兩手高不過眉,低不過臍,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右手不向身左去,左手不向身右來。在這些原則下,可以變?yōu)楹芏嘧藙?,但練習者不宜求多,求多則功力不深,欲速不達。
站式之叉腰式:在開始練功時要平心靜氣,兩腳分開,寬度約與肩齊,兩腳足尖稍向外前方。兩目睜開向前平視,半開半閉或閉目均可,但兩眼睜開時要神光內(nèi)斂。不可注意任何目標,須有視而不見之意,謂之神不外馳。足掌和足跟著地,足心向上吸,意如雙足吸著地面,自腰以下,意如埋在土里。胯部放松,臀部如坐,脊部挺拔,下頜微收,挺頸,頭頂上提,意如有繩系吊在空中。但頂心在意念中似向內(nèi)收縮,緊背含胸,胸微向內(nèi)收,小腹松圓。兩手放于身體的腰眼部,手心向后。這種姿勢既是鍛煉又是休息,可作其它樁的預備式,也可作練其它樁時中間的休息式。
坐式:坐式雖然姿勢繁多,但手部、臀部的姿勢和站式的變化相同。下肢的變化可分為三種:①坐于適當高度的椅上或床上,兩腿分開比肩略寬,兩腳平均著地,此種姿勢對腳腿部的要求與站式相同。②兩腿分開比肩略寬,腳跟著地,腳尖向上蹺起向回勾,腳心向上吸。③兩腿懸空,腳尖蹺起向回勾,腳心向上吸。
這三種姿勢對上半身的要求均與站式相同,兩手的姿勢可按照站式的姿勢加以變化。只是叉腰式應改為雙手放在大腿根部,兩肘撐開。另外,除病情嚴重不能直坐者外,背后均不可靠在椅背上。
臥式:臥式可分為仰臥和側(cè)臥兩種:
①仰臥式:仰臥后全身放松,意如在水上仰游。兩肘著床兩臂抬起成抱球狀,兩膝彎曲,足跟著床,足尖回勾,足心內(nèi)吸。
②側(cè)臥式:以左半側(cè)著床為例,左手放手枕上,手心扶頭,右手放于右腿之上,或用右手輕輕按在床上亦可,使胸部空起。左腿伸出,右腿蜷起放于左腿之上。如向右側(cè)臥可以類推。均意如在水中側(cè)游,遍體舒適輕靈。
半伏式:兩腿平行或一前一后均可,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放松,用腳尖著地。雙手伏在案上,使胸部擴大松開,頭略向上揚。有氣喘病不能練站式時,練此式最為適宜。兩腿可交替練習。
行走式:行走時平心靜氣,頭部頸部胸腹部的要求均與站式相同,臀部亦應稍向下坐,惟站式要求小腹收圓,行走式則要求小腹長圓。兩肘上提手向后勾,如挎籃狀,或用提按式亦可。此功在初練時須緩步前行使意念不斷,練習一個階段后,即可用正常速度前行,久久練習能使步履輕捷、疾如奔馬。
總之,練習形意拳,初級階段要拳和樁功并練,到了中高級階段,要注重樁功的練習。我個人這樣認為:站樁是靜中的拳,而練拳則是動中的樁。練習形意拳,要靜中求動,周身有一觸即發(fā)之勢,內(nèi)外合一,心意一動,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才能打出內(nèi)外合一的整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