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林
說起來,自因王寬余《鄉(xiāng)梓情緣》付印前,楊天舉為該書寫《跋》謙讓我予以修改而知其名,到2016年9月23日參加澤州縣紀念趙樹理誕辰座談會與其人相識,至今快五年了,雖交往次數屈指可數,但他為人心性活絡、心志坦然、心懷博愛、心胸寬廣之品性,早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深的友情之根。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爆發(fā),有了更多讀書的時間。在這樣的時候,讀《鄉(xiāng)梓情緣》而品其味,納《鄉(xiāng)愁悠悠》而思其情,擁《親情烙印》而懷其深,步《人在旅途》而識其真,敬《軍旅情懷》而壯其行,憶《創(chuàng)業(yè)履歷》而知其艱,“所有這些世間大愛、人間真情,一一注入筆端,躍然紙上”。讀過《鄉(xiāng)梓情緣》,不僅看到了王寬余執(zhí)著半生所創(chuàng)作的部分作品近70篇,更讓我覺得“書中走出真性情”“書中走出血性漢”“書中走出土作家”“書中走出山里人”這些話恰如其分地評價了作品,也是對寬余人品、人格、人性、人常的認可,“書中走出王寬余”,便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愿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風邊朔雪寒。由《水庫、老人和水鴨》開篇的《鄉(xiāng)愁悠悠》,是《鄉(xiāng)梓情緣》一書《鄉(xiāng)愁悠悠》《親情烙印》《人在旅途》《軍旅情懷》《創(chuàng)業(yè)履歷》五輯之第一輯的起點,也是展示作者情懷最真切的顯露之作。我透過文章前的兩幅圖片,首先看到了自己記憶中的鄉(xiāng)村,油然而生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忽然間就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再看《水庫、老人和水鴨》,文章不長,區(qū)區(qū)四五百字,卻也有著這樣一般的敘述,“不知什么時候,水庫里多了幾只水鴨,他們在水面上悠閑自得地追逐、覓食。見有人走近,便鉆入水中,水面漾起層層漣漪,陽光下波光粼粼......”,一下子便勾起了我貪婪的“覓食”欲望。那個上午,就沉浸在這一輯的拜讀中,沒有被任何的事情所影響。長長短短20篇文字,猶如20道“美食”,一點一點進入我的身體,那般美的享受如甘泉、如蜜餞、如純釀一般融化在我的心房。假如我不是有在村里生活30年的經歷,那么槐花、葫蘆、土豆、山核桃、椿樹、紅薯等等這些鄉(xiāng)村的特產,又怎么能不給予我少有的感動?“那槐林和槐花事件一直纏繞在心中郁郁不散”,“把葫蘆切成薄片炒菜制成鹵,澆在北方人喜愛的面條里,綠白分明,脆嫰可口,味道鮮美,讓人胃口大開,食欲大增”,“特別是不起眼的土豆,在我手里絲、片、塊、丁、泥,煎炒烹炸煮,二十多種土豆菜不重樣,戰(zhàn)友們親切地稱作‘土豆全宴”等等隨處可見這樣樸實的句子,構成了一幅幅跳動著青春年華美好的畫面?!段业狞S土情結》《印象山桃樹》《情深白土圪梁》《南大路的變遷》,這些故事又都距離我是那么的近而親切。家鄉(xiāng)的黃土、白土圪梁、備戰(zhàn)洞這些獨在山村的建筑與聚壽山這樣新建的景觀,鄉(xiāng)土氣息和現代文明相融合,給予了山村以及作者一個個動人故事和一點點人生體悟,像我們這些有過同樣經歷的人,總能從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步履。它們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留給我們珍貴的記憶,誠如寬余作品中的《土豆恩怨》,竟讓我撫摸起同齡的鄰居兒子與我兒時打斗留下的傷痕。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時空里,我們誰沒有過自己切身的想法。有很多時候,我就無數次想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看。前幾年隨父親到那里辦理社保手續(xù),終于回到了那個緊鄰古廟的小院,從一個個破舊的窗戶外窺探里面曾經的溫馨,從那三兩個老街坊透著風的口中尋找著原來的故事。作者濃墨重彩寫下這20篇鄉(xiāng)土風情、鄉(xiāng)間風物、鄉(xiāng)里風貌、鄉(xiāng)鄰風韻、鄉(xiāng)親風姿、鄉(xiāng)村風味、鄉(xiāng)黨風儀、鄉(xiāng)俗風華、鄉(xiāng)親風度之結晶,不正是他心中有佛、心中有愛、心中有念、心中有想、心中有家、心中有根、心中有脈的表現嗎?我想那就是他“愿意化作漫天飛揚的木棉花絮,給天下人當做衣裳,讓他們不再抱怨風雪的寒冷”情懷的抒發(fā),是從改革開放前走向現在新時代的人所以立身之本。
我獨天涯聽夜雨,寒燈三處照相思?!队H情烙印》是《鄉(xiāng)梓情緣》的又一輯,作者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為誰辛苦為誰忙,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生為男兒身、當為男子漢,始終沒有忘記生我者、養(yǎng)我者、我生者、我養(yǎng)者,始終沒有忘記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自己成長的歲月中,那些曾經予以他愛、予以他親、予以他力、予以他志、予以他知、予以他智的人,他深深藏在心里。無論是艱難還是辛苦,他都心懷感恩、念念不忘。在《親情烙印》這一輯中,寬余收錄了15篇流淌著親情、浸潤著心靈、感召著奮進的文章。從《祖墳老榆樹》這一個根脈相牽的地方說起,到跟隨著時代節(jié)拍《玩兒手機》作結,每一篇文章都像是老榆樹的一根枝干或者是一片葉子,既吸收著根之營養(yǎng)而雄壯而繁茂而舒展,又綻放著脈之張力而厚重而綠染而清香。一篇《祖墳老榆樹》,寫出了“人有先祖,瓜有老藤”,也寫出了“血脈不斷,傳承不止”;寫出了清明祭祖當地習俗“打紙和掛紙”,也寫出了“小時候,我跟在父親身后上墳”;寫出了“父親和年長的伯伯、叔叔不由自主地講起他們從祖先那兒聽來的故事”,也寫出了“四爺爺曾告誡子孫‘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老榆樹見證了家族興衰的歷史”。文章不長,情節(jié)不少,故事不鮮,情理卻深。而《父親的教誨》,從一首歌著筆寫出對老父親的深深懷念,更將老父親做人一輩子、教兒幾箴言,以寫出一句話回憶一件事予以追憶和闡述,“聽著父親的教誨,踏著父親的腳印前行”。有錢難買黎明覺,在寬余筆下成了五叔《有錢難買黎明‘叫》,情切切意綿綿;《起名字》不過一件常事,寬余卻從起名字說到家族家譜家風、做事做人做官,情深深寓真真?!栋俗帜_》,一家人的外八字,也能成為妙趣橫生的美文之“食材”;《我說“口”》,聯想中的哲理,哲理中的人生,其余味濃烈;《蠻拼的一家人》,追逐夢想中能見色彩斑斕,其樂融融中追夢不止;《一列家庭“動車組”》,流動的畫面,明快的節(jié)奏,令人艷羨?!逗⒆?,你長大了》《兒子的短信來了以后》《夢見兒子后》,父愛不僅是養(yǎng)育、陪伴和牽掛,更是示范、教導和鼓勵;《不安分的妻子》題目出奇制勝,勾引著我想看看這丈夫如何訴說妻子的“不安分”,有意思的是他那妻子不甘寂寞,敢闖敢干、愈挫愈勇,一次次的“不安分”換來一個個“小竅門”,一個集女強人與好妻子于一身的人,在作者充滿愛意的筆下如此鮮活!有這樣一位女人,這個家庭、這個男人怎么能不寵著她,由著她去“不安分”呢?讀到此,我仿佛看到他一個人浪跡天涯,聽著夜晚的雨聲,對著寒燈思念著遠方的母親和妻女,奮筆書寫著理想。
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度嗽诼猛尽泛汀秳?chuàng)業(yè)履歷》兩輯,有27篇文章,在《鄉(xiāng)梓情緣》一書中分立章節(jié),當我把這些文章讀過之后,心里總難以將兩者割裂而論,索性把它們并在一起發(fā)點滴感慨。如是,今天在微信中留言:春天,是求實者、勤奮者的季節(jié)。她青睞的是腳踏實地的奔跑者,只有這樣的人才可真正體味到春泥的親切,春風的和煦,春意的韻味,春景的盎然,春天的深情!也只有每天奔跑在春天里的人,方可理解春天,敬畏春天,珍愛春天,書寫春天,揮汗于春天!我所言之奔跑不單指跑步運動,而更多的指奔波于事業(yè),奔走于工作,奔馳于奮斗,奔進于學習等等貫穿于人生之路的行為。路在腳下,人在路上,永無止境!在人生的旅途中,什么事情都可能發(fā)生和經歷,惟有真誠、善良、執(zhí)著、奮進能幫助人“壯懷不逐秋容變,一任瀟瀟雨滿簾”“斗士誠堅共抗流,度過劫波兄弟在”。《兩張照片三十年》《愛心獻給師母》從一張發(fā)黃的照片說起,寫同學聚會,憶恩師教誨,感師母恩澤,寬余的真誠、坦然、擔當與認真、細心、上進透過場景、往事、追思、拜訪師母等一個個細節(jié)的描寫,推高氣氛,感染讀者,催人淚下。我不由得想起一個個老師在我的成長中給予的傳道授業(yè)和無私幫助。文粉魚老師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用體貼和鼓勵讓我學習興趣大增;孫志明老師用形象生動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和永爭第一的精神,伴著我們走過文革年代;王祥仁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嚴謹認真和在處世為人中的嚴苛秉直,陪伴著我們度過高中階段,并伴隨著我們一生;畢光瑞老師講毛澤東詩詞《鳥兒問答》的一節(jié)語文課,在我心里種下了愛詩詞的種子;毋通德老師幾十年后還在不斷地激勵我學習和追求……?!秱恪贰敦熑巍贰度松槐緯贰独戆l(fā)與理財》所敘述的小事不小,“雨中讓傘”,讓我看到了大愛;“替網友尋失主還錢包”,讓我看到了大德;從“聽廣播”“看新聞、知天下”到“用新聞、學做人”,讓我看到了大雅;“理發(fā)與理財”,讓我看到了大智。“窺一斑而知全豹”,在點滴小事中看到寬余的心性。而《我的本命年》以及《靈芝緣》《餃子的味道》《蒿本情》等等,一個“喝百家奶、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苦孩子,憑借著知恩圖報、努力奮斗,當村干部一心為民、做農民工深得信任、駕載重車征南闖北的人生路,本色形象彰顯無疑。
英雄心性由來熱,待競蒼生衣被功。我雖身單力薄,在幾十年人生中,卻從沒有被什么困難所屈服。正是這樣的心性使我從小就羨慕一身戎裝、一副剛強、一手功夫之人。在對《沃土厚愛孕癡情》一文作點滴修飾之時,得知寬余有著幾年從軍的履歷,便對他心生三分愛慕。當拜讀過《軍旅情懷》這一輯的7篇文章之后,這種愛慕便愈加濃烈。英雄志士向來都是滿腔熱情,他們的心愿就是要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寬余雖稱不上是英雄,但卻足以被稱作志士,我之所以這樣說,是《軍旅情懷》給了我理由,給了我支撐。比如,《軍車與我同行》,一個愛車如命的士兵模樣躍然紙上;《小泥河的日子》,一身戎裝煥發(fā)的軍營歷練如影隨形;《我的長城情懷》,一個使命在身的軍人形象赫然彰顯;《一路軍歌》《與書為友》《國防綠永不退色》,一個乃至一群退役士兵的軍旅情懷悠然長空。這里沒有豪言壯語,這里沒有慷慨陳詞,這里沒有歌功頌德,這里沒有海誓山盟,但這里傲然屹立著一個軍人,他早已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奉獻給軍營里和軍營外的歲月。
讀書即品人,品人尤在德。西漢著名經學家和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yī)愚;哥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談話;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鄉(xiāng)梓情緣》一書里,我讀出了作者為人善良、耿直,寬厚、淳樸,也讀出了頑強不屈、擔當作為、真誠待人。無論是對自己的故鄉(xiāng),還是對家人,抑或是對軍營、對祖國,寬余都是赤裸裸一片真心、赤條條一個漢子、赤誠誠一腔熱血。那滾燙的文字如熱血、如溫泉、如海浪,反復流淌著、溫潤著、沖擊著我。此日,正是世界讀書日,我將這些文字,作為對讀書日的紀念,作為對寬余贈我《鄉(xiāng)梓情緣》的回報,作為與寬余“相逢何必曾相識”“天階小雨潤如酥”“緩尋芳草得歸遲”“善同足者而俱行”那一次次同行、同樂、同游、同歷往事和那一次次相約、相交、相敘、相向的回想。
《鄉(xiāng)梓情緣》的語言、文字,也許在自然流暢間有些許的泥土味,也許在層次分明間有些許的游離段,也許在精雕細琢間有些許的粗糙處,也許在生動活潑間有些許的時髦勁,但我始終覺得,能夠將生活與人生走出自己的精彩,能夠將情感與興趣寫就自己的篇章,便是難得的,創(chuàng)作藝術的“范兒”不是我們這些“泥腿子”“土包子”“門外漢”能蕩起的“漣漪”。
——選自《山西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