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徽
歐廣勇老師的書法精研隸書,由漢碑人手,上溯秦漢簡帛,下探魏晉,所作高古雄強而有奇逸之氣,植根傳統(tǒng)建立起樸拙渾厚,沉雄恢弘的書法風格,將漢隸書體寫出了當代人的精神意象而蜚聲中國書壇。我自幼鐘愛寫毛筆字,1980年還是個十一二歲的懵懂少年,有幸忝列門墻,師從歐老師系統(tǒng)地學習書法,這幾十年的耳濡目染讓我受益終生。
原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黃琦先生曾贈詩歐廣勇老師:
縱橫滿紙耀精神,
我見嶺南書道新。
碑版鼎鐘為今用,
冶熔秦漢在斯人。
歐老師是改革開放以后以個人風格站立書壇的少數(shù)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高校書法教育的首批教育工作者,在廣州美術學院擔任書法教師多年后又到廣東書協(xié)主持日常工作,還在社會上堅持書法教育。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積累了一套完整的書法教授體系,將書法學習概括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方友?!?/p>
讀書與行路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書籍十分匱乏的時候,他藏書便達3萬余冊,幾乎把積蓄都用于購書,滂云樓中到處都放滿書籍。他常告誡我:“書是不說話的老師,古圣先賢的學問多蘊其中,取法乎上,就是通過書去向先賢學習?!闭怯辛藢镜牟粩嗟奶骄?,老師在1982年編撰出版的《中國歷代書藝概覽》將3000多年的書法歷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它是一部站在歷史的高度,有獨立見解既全面而又精辟論述歷代書家名跡的書籍。在資料極其匱乏的年代,為學書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資料而廣受書法界的好評。之后還陸續(xù)編寫了:《七星巖鼎湖山書法石刻選》《廣東省志、書法篆刻》《廣東名碑集》等著作。
老師讀書是活學活用的,善于思考,在書道的探索中取得豐碩成果。他在研究歷代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中總結出書者必須具備精通正體和行草體兩種書體方為大家,其中所指的正體包括了篆書、隸書、楷書三種書體,行草包括了行書、草書。例如晉的王羲之,唐的歐陽詢、顏真卿,宋的蘇軾、黃庭堅,元的趙孟頫,明的董其昌、黃道周,潔的伊秉授、鄧石如……都能兼善正書和行草書而成大器。所以歐老師深入研究隸書的同時精研行草,并在長期的研習中發(fā)現(xiàn)漢隸的廟堂碑刻為典型的正書,章草則是成熟的草書,而大量漢簡中在介乎正書的莊重典雅和草書的簡捷便利之問,存在著大量行書的書寫,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隸書中存在“隸行”的概念。
1988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歐廣勇書法展”全面展示了其五種書體的創(chuàng)作,贏得了書壇的好評。時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沈鵬先生參觀歐廣勇書法展時,認真地觀看了全部作品,在草書四屏《春江花月夜》前駐足良久。對陪同在旁的我說:“這種寫法挺有新意,在漢魏碑刻的金石氣底蘊的基礎上,既有行草又有章草的筆法,還揉進了沈曾植的意趣。”時光荏苒,歐老師在之后30多年中不斷深入探索“隸書”,創(chuàng)作日臻成熟。
2009年5月,在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第20屆中日自書詩書交流展”中,歐廣勇老師在現(xiàn)場舉辦的“詩書雙璧”對決賽中,命題即席賦詩并自書成書法作品榮獲中國方的總分第一名,其詩書實為舉座驚嘆。
在歐老師看來,人生漫漫長路中,際遇往往如手中之筆有起有落,體恬數(shù)十年坎坷曲折人生路上的順逆榮枯,這些終將化為筆底煙云,氣象萬千。老師常告誡我,學習最忌畫地為牢,敢于走出去才能領略不同的風景,勇于在漫漫人生長路上奮斗和體恬。
交萬方友
書法是個性化很強的藝術,如何能夠博采眾長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歐老師獨到的理解是:“如蜂采蜜,廣采百花,蜜成花不見?!?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老師在嶺南求教于:容庚、商承祚、關山月、黎雄才、吳子復等老師;游學神州的期間他就問學于:鄭誦先、張伯駒、潘素、啟功、吳作人、李苦禪、李可染、張正宇、黃胄、程十發(fā)、謝稚柳、劉海粟、陸儼少等前輩,拓寬了藝術視野,前輩們的高風亮節(jié)深深影響著他日后的修身正行。
在20世紀80年代擔任中國書協(xié)評委工作期間,更多的機會與南來北往的書畫同道交流切磋,最近老師將多年來師友交流之信札編印成《歐廣勇師友書札》,共計收錄136位藝壇名家的信札,記錄了藝術家交往的雅事。尊師重道的讀書人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就植根在老師的治學日常中:探求書道的無量妙處;與翰墨師友之舊學商量得新知。對于孤寂探索之藝途上,覓得知音,相互砥礪,不僅可以在思想交流中獲得啟發(fā),有時在言語碰撞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是多么有意思又令人快樂的事情。歐老師將這種精神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通過追憶前輩的諄諄教誨,生動地分享他們身上學習的故事,例如:鄭誦先先生收放自如,常常早上放大臨寫《爨寶子碑》高古樸拙,晚上以其筆意融入章草創(chuàng)作中;李可染先生對作書畫用筆的快與慢的節(jié)奏有自己的講究;李苦禪先生對用筆圓中須帶方,曲中更求直的微妙變化……
白駒過隙,雖然我總是在感嘆時間的轉(zhuǎn)瞬即逝,但回想起來我的收獲卻是滿滿的,老師話語毫不高深晦澀,但卻凝煉了人生感恬和生活智慧。在回憶與他相處的點點滴滴時發(fā)現(xiàn),老師除了給予我書道上的耳提面命之外,更多的是那種泰然處之、波瀾不驚的處世態(tài)度,讓人受益匪淺、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