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商鞅變法》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初中歷史課堂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提出以歷史事件為引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典型事例為引導,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歷史人物為引導,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關鍵詞】歷史課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商鞅變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110-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全民價值導向的最高準則和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現(xiàn)階段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踐行者,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倡導文明強國、和諧社會,提倡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吧倌陱妱t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重視培養(yǎng)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以具體歷史事件為橋梁,讓學生真實體驗核心價值觀,進而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遠大理想。以下,筆者就以部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商鞅變法》一課教學為例,探索在初中歷史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經(jīng)驗。
一、以歷史事件為引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富強、文明、民主、和諧”在國家層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一個國家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走向繁榮和富強。筆者在教學《商鞅變法》一課時,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思考秦國的圖強改革,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在經(jīng)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和完善,開啟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強兵的目的,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至此,秦國為下一步的戰(zhàn)略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為統(tǒng)一全國奠定基礎。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為滅六國、統(tǒng)一全國打下基礎,由此變法是成功的。同時,任何變法都是曲折的,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歷史要向前發(fā)展就必須變法,社會才能進步。筆者趁機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綜合國力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了改革是強國之路,青少年必須努力學習、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強大,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此外,筆者在講解三元里抗英、甲午中日戰(zhàn)爭、維新變法、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時,通過實物、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之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追求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民主、文明、富強、和諧的價值取向,使學生認識到,在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一大批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有建造富強、民主、文明中國的理想,激發(fā)學生愛國的情感,樹立起高尚的國家觀,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在追求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的艱難歷程,從而為建設強大的中國而發(fā)奮學習。
二、以典型事例引導,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凝魂聚氣,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教學《商鞅變法》一課時,筆者精心設計相關環(huán)節(jié)和問題,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商鞅變法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進行一系列具體改革的內容。這一系列改革內容是以法令的形式呈現(xiàn),改革中的獎懲條例具有法律效力。為了講明商鞅推行改革的力度,筆者精選加以證明的材料:“商鞅治理秦國,法令一到就要執(zhí)行,而且公平無私。處罰不回避有權勢……論功行賞……”指導學生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公平無私”“處罰不回避有權勢”“論功行賞”等,理解商鞅推行改革依靠的是嚴格執(zhí)法、公平公正,凡事“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并能列舉出國法、校規(guī)、家規(guī)等就是我們身邊的“規(guī)矩”。學校的校規(guī)、班級的班規(guī),是衡量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行為準則,不管是誰違反了校規(guī)、班規(guī),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學校的處罰是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及時改正;學校的處罰力度雖然小,但同樣體現(xiàn)了法規(guī)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由此,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關于“平等”“公正”“法治”等相關內容的教育。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內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力。
三、以歷史人物為引導,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是衡量一個新時代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初中生正處于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以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基本要求,能造就他們高尚的人格。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許多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無不對國家飽含深厚的情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愛國”,這與家國情懷的內在要求相一致,即使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依舊是個人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初中歷史教材有很多歷史人物和體現(xiàn)愛國思想的內容,如古代歷史人物屈原、岳飛、文天祥,近代歷史人物林則徐、鄧世昌,現(xiàn)代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的大量革命英雄事跡,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熱愛、關注民族命運。范仲淹的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大義凜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吉鴻昌的錚錚誓言“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等名言名句,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成長為有志青年。
敬業(yè)是指一個社會公民在勞動、學習之中應當遵守職業(yè)道德。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人物已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如史學家司馬遷、地理學家徐霞客、藥物學家李時珍等,為了成就事業(yè)而付出艱苦努力的事跡、精神觀念、意志毅力,塑造學生的敬業(yè)靈魂,培養(yǎng)學生的敬業(yè)精神。
誠信是指做人誠實守信,這是立德樹人的基本標準。商鞅“立木為信”就是一個誠信的典型事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輕而易舉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他五十金。商鞅的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中國。通過這個故事,學生知曉“誠信”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有效開展了誠信教育。
友善是社會的潤滑劑,能夠讓人如沐春風,使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有助于社會團結、進步。教師要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家人、鄰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一起為家庭、社會和國家更好的未來而努力。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凝聚中華民族最深層、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精神靈魂。歷史教師應該運用歷史課堂教育教學這一平臺,承載國家、社會、個人永不忘卻的記憶,改造青年學生的世界觀,讓廣大青年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輸者、踐行者,幫助學生成才、成人、成事,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成為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史實為依托,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歷史課堂的有力滲透,使青少年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作者簡介:陳琦,女,壯族,廣西上林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生自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