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途徑,建議教師緊扣語文要素與單元教學重點,從文章觀點出發(fā),引領學生思考、辯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單元重點 辯證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34-02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基于這個語文要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緊扣單元教學重點,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避免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孤立片面地看待問題。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一、緊扣觀點聚焦處
文章觀點是作者的見解與主張,是全文的核心,因此,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來說,人們在表達觀點的時候往往會從自己的認知角度來闡述觀點,以期能夠得到讀者的理解與認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有效培養(yǎng),就一定要明確觀點聚焦處(這種聚焦處可以是讓讀者認同或者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容易忽略甚至是錯誤的地方)。從這些聚焦處入手引領學生思考和辯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對作者提出的觀點,學生大都比較認同,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目光聚焦于“地球只有一個,毀壞地球,將無處可去。人類為了自己,不能破壞地球”這個觀點,讓學生辯證地思考:這句話是不是說人類如果有其他地方可去,就可以隨意破壞地球呢?為什么?人類與地球僅僅是一種利益關系嗎?這個話題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紛紛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發(fā)表看法。為了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讓學生經(jīng)過閱讀思考得出結論:即使有第二個星球存在,人類也不能隨意地破壞地球,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母親。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緊扣論據(jù)爭議處
人們在表達觀點的時候,無論是運用理論論據(jù)還是事實論據(jù),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且在使用論據(jù)闡述觀點時,總是會提取一些最容易證明自己觀點的信息。這些論據(jù),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有爭議的,如果教師能就這些爭議引領學生思考和辯論,可以使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如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別人的觀點,不歪曲,不斷章取義;在交流看法的時候,能夠尊重不同的意見;討論問題時,態(tài)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表達觀點時要簡單明了,要有依據(jù)。這篇口語交際的話題是:“你認為春節(jié)到底該不該放煙花爆竹呢?”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往往會選取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具有說服力的論據(jù)。那么,怎樣才能促使學生就論據(jù)爭議處形成辯證思維能力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比一比誰的理由更充分(支持放煙花爆竹的同學理由更充分),比一比誰的理由分量更足(關注安全與環(huán)保的分量更足)。那么,春節(jié)到底該不該放煙花爆竹呢?學生在爭議中得出了結論:人們的安全與地球的環(huán)保應該放在第一位,但在春節(jié)期間,為了凸顯出濃濃的年味,可以讓政府劃分專門區(qū)域,讓人們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燃放煙花爆竹,也可以用電子炮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煙花爆竹。這樣的觀點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這一爭議過程其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過程。
三、緊扣論證嚴密處
論證過程要嚴密,符合邏輯,只有這樣,說服力才更強。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論證的嚴密性,教師可以從文本論證過程的疏漏處引領學生思考和辨析,以使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進而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如《只有一個地球》的課后練習2的題目是“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環(huán)境”,這一結論是怎樣一步步得出的?結合課文內容,和同學交流。解答這道題之前,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作者提出觀點的理由有幾條?論述順序是怎樣的?作者論證的理由充分嗎?符合邏輯嗎?如果不充分,還可以借助哪些材料進行補充?對于一些不合邏輯的材料,你認為怎樣進行論證會更好?這樣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不僅可以使學生明白作者是如何得出結論的,還讓學生從中學會了判斷作者論證結論的正確與否,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觀點,同時培養(yǎng)了辯證思維能力。
四、緊扣文本聯(lián)系處
在閱讀教學中,對于文本中作者提出的一些觀點,學生由于受到認知水平的局限,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存在盲目跟從的現(xiàn)象,錯誤地認為文章中的觀點是正確的,是不能進行辯駁的。再加上有的教師在引領學生閱讀時,對作者的觀點一味地肯定,不能全面、辯證地思考,這樣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該帶著辯證思維看待一切文章的觀點,然后才能聯(lián)系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文章說到人與土地、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像文中老人一樣守護青山的人的默默付出。但是,如果教師只是順著作者的思路去歌頌那些守護青山綠水的人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一些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促使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得出正確的認識。筆者認為,教學該課文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一些關于晉西北土地沙化成因的資料,再讓學生思考:看到這些數(shù)據(jù),你對文章有什么新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文中的老人能夠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奇跡真令人敬佩,但要從根本上解決晉西北的環(huán)境問題,還得從人口的合理分布、嚴禁濫砍濫伐抓起;認識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人們能夠以老人為榜樣,從小能夠關注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植樹造林,綠化我們的家園。通過資料拓展,學生明白了事物之間是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從事物的聯(lián)系入手,可以讓人養(yǎng)成辯證看待問題的習慣。
五、緊扣思維發(fā)展處
在教材文本中,作者的觀點大都是開放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觀點與觀點之間并不矛盾,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并讓學生結合實際對問題加以分析、理解和選擇,以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如《只有一個地球》的課后第3題,筆者讓學生讀句子“因為人們隨意破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并根據(jù)生活中的現(xiàn)象,寫一寫保護環(huán)境或者節(jié)約資源方面的宣傳標語。在這個練習中,如果教師只是從正面引導學生,那么學生寫出來的宣傳標語將會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甚至會因為認知局限而出現(xiàn)片面認識等現(xiàn)象。為了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可以結合《只有一個地球》的內容向學生滲透一些關于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行設計宣傳語。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以全面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認識問題。
六、緊扣全面思考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容的特點,讓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辯駁觀點。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從多角度、多方面引領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有一些交際話題是需要學生全面、多方位思考后才進行辯論的,以“要路還是要樹”這個話題為例,需要學生先思考:“樹重要還是路重要?種樹和拓寬道路哪一個更重要?種樹妨礙誰的發(fā)展?砍樹損害了誰的利益?”經(jīng)過思考,學生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對道路進行拓寬,促進了經(jīng)濟的繁榮,砍樹這種做法沒錯;另一種觀點是砍樹容易栽樹難,政府為了拓寬道路采取砍樹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那么,哪一種觀點更為科學呢?通過激烈的爭辯,學生最后一致得出結論:每個人都不應該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大家應該具有環(huán)保意識、發(fā)展意識、全局意識,拓寬道路不能忘記綠化,從而滲透了環(huán)保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文本內容的特點、文章的觀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有意識地引領學生發(fā)展辯證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梁雪堅(1979— ),女,廣西興業(yè)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