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爍
2020年9月13日,英偉達在官方網站發(fā)布公告宣布,英偉達和軟銀集團公司達成了最終協(xié)議,根據(jù)該協(xié)議,英偉達將從SBG和軟銀愿景基金(統(tǒng)稱“軟銀”)收購Arm Limited,交易金額為400億美元。
公告顯示,兩者的結合將英偉達的AI計算平臺與Arm生態(tài)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將創(chuàng)建人工智能時代的頂級計算公司,在擴展大型、高增長市場的同時加速創(chuàng)新。軟銀方面,也將繼續(xù)通過其在英偉達的持股比例來確保Arm的長期成功。
ARM與軟銀的前塵往事
說起ARM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百度官方文獻顯示,1978年,物理學家Hermann Hauser和工程師Chris Curry,在英國劍橋創(chuàng)辦了CPU公司(Cambridge Processing Unit),其主要業(yè)務是為當?shù)厥袌龉娮釉O備。
1979年,CPU公司改名為Acorn公司。起初,Acorn公司打算使用摩托羅拉公司的16位芯片,但最終發(fā)現(xiàn)這種芯片處理速度較慢,價格也相對較貴,于是他們便向Intel公司索要80286芯片的設計資料,但卻遭到了拒絕。
此后,Acorn被迫開始自行研發(fā)。1985年,Roger Wilson和Steve Furber設計出第一代32位、6 MHz的處理器,并搭載此處理器制造出了一臺RISC指令集的計算機,這臺計算機簡稱ARM,這便是ARM這個名字的由來。
1990年,Acorn公司正式改組為ARM計算機公司。
20世紀90年代,ARM 32位嵌入式RISC處理器擴展到世界范圍,占據(jù)了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統(tǒng)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
作為芯片行業(yè)的一段“傳奇”,ARM公司的“前任東家”——軟銀集團是在1981年由孫正義在日本創(chuàng)立的,1994年軟銀集團在日本上市,軟銀作為一家綜合性的風險投資公司,主要致力于IT產業(yè)的投資,包括網絡和電信。
軟銀與ARM緣起于四年前,2016年軟銀集團提出以320億美元現(xiàn)金收購ARM公司,并希望通過這家英國芯片制造商的公開上市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
2016年9月,軟銀完成了320億美元收購ARM的交易。
2020年9月,英偉達官網發(fā)布公告,英偉達或將從軟銀集團收購Arm公司。
芯片業(yè)最大并購案
或成就“美國第一芯片企業(yè)”
作為有可能成為ARM新任東家的英偉達,創(chuàng)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設計智核芯片組為主的無晶圓(Fabless)IC半導體公司,同時是全球圖形技術和數(shù)字媒體處理器行業(yè)的龍頭廠商,其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克拉拉市,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約5700名員工。英偉達在可編程圖形處理器方面擁有先進的專業(yè)技術,在并行處理方面實現(xiàn)了諸多突破。
相關報道稱,針對此次并購案,單純從技術與研發(fā)方面考慮,ARM 被英偉達收購不失為一樁美事,英偉達濃厚的技術研發(fā)氛圍及英偉達CEO黃仁勛對尖端技術的熟稔和鐘愛是軟銀與孫正義無法比擬的。隨著以蘋果A系列為代表的芯片持續(xù)十余年大幅進步的優(yōu)異性能與功耗表現(xiàn),Intel 與 AMD 早已意識到將面對的是能與之在桌面、工作站、服務器和超級計算機領域正面交戰(zhàn)的強大對手,而在移動和 AI 及自動駕駛等領域,ARM和英偉達早已占據(jù)主導地位。
從資本角度看,軟銀以溢價43%的價格收購Arm,金額約320億美元,近幾年,隨著軟銀集團遭受巨額虧損,孫正義希望變賣資產以獲得大量現(xiàn)金,ARM公司自然是軟銀出售計劃的重點對象。此次收購案,英偉達的資金規(guī)模高達400 億美元,這對于軟銀集團來說自然是不錯的結果。無獨有偶,英偉達與ARM若在移動端發(fā)揮雙方優(yōu)勢形成互補,加快在智能移動終端市場的滲透,未來英偉達或成為“美國第一大芯片公司”。
ARM或成為英偉達附屬
喪失市場公允性
ARM公司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知識產權提供商。它并不生產、出售芯片,而是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做研發(fā)和設計,一手掌握著芯片結構的開發(fā)手段。
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階段有超過100家公司與ARM簽訂了技術使用許可協(xié)議,其中包括英特爾、IBM、LG、Sony、NEC、NXP、NS等世界500強企業(yè)。軟件方面則有微軟、MRI等龍頭廠商與其合作。
軟銀此前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ARM應用于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大于99%、調制解調器份額大于99%、車載信息設備份額大于95%、可穿戴設備份額大于90%。由此可見,ARM在芯片市場稱得上是絕對的霸主,芯片公司每設計和生產一款芯片都要付給ARM公司相應的專利費。曾有業(yè)內人士這樣說:“幾乎我們每個人買手機時都要貢獻給ARM一份錢。”
對于這樣一家全球芯片行業(yè)的“命脈企業(yè)”,它的出售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相關報道稱,ARM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Hermann Hauser博士曾公開發(fā)聲,他認為如果將ARM賣給英偉達,其造成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一直以來,ARM依托其突破性的IP商業(yè)模式,打造了一個基于ARM體系的全球生態(tài)鏈,幾乎所有移動芯片均都依賴于ARM設計的架構。Hermann Hauser認為,ARM的這種IP商業(yè)模式不適合讓英偉達作為所有者。芯片技術授權意味著它可以賣給任何人。軟銀收購ARM的可取之處在于它不是一家芯片公司,保留了ARM的中立性。
“如果ARM成為英偉達的一部分,大多數(shù)授權公司都是英偉達的競爭對手?!盚auser博士表示,軟銀收購ARM后信守了承諾,繼續(xù)把劍橋作為ARM的主要研究中心,促進就業(yè)。如果英偉達接管,或許不會按照原有模式操作,這樣下去ARM將成為英偉達的一個部門,所有決定都將在美國作出,而非劍橋?!?/p>
英偉達CEO :
保持 ARM 中立性
相關報道顯示,2020年9月14日,在外界頻頻猜測英偉達是否會進入手機CPU市場時,英偉達CEO黃仁勛明確表示,英偉達不設計CPU,不參與手機市場,和ARM是互補的。在媒體和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黃仁勛表示,此次收購將使兩家公司能夠結合雙方的研究、開發(fā)和工程能力,以加速“ARM廣闊生態(tài)系統(tǒng)”技術的開發(fā),包括服務器CPU。英偉達希望加快服務器CPU路線圖的開發(fā),讓客戶感到興奮。
黃仁勛強調,此次收購預計將在大約18個月內完成,但由于它需要美國、英國、歐盟和中國的批準,因此可能會受到嚴格的監(jiān)管審查。在回答有關監(jiān)管問題時,黃仁勛表示,英偉達和ARM是“完全互補的”,就像英偉達和Mellanox一樣。
“英偉達不設計CPU。我們沒有CPU指令集。英偉達不會將IP授權給半導體公司。”他說,“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是競爭對手,并且我們有意增加IP。而且與ARM不同,英偉達不參與手機市場?!秉S仁勛說。
黃仁勛提到,ARM將繼續(xù)致力于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對客戶的中立性,包括蘋果和三星,以及英偉達的競爭對手AMD和Intel。
針對此次并購案,相關人士認為,ARM的未來走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仍舊希望,今后ARM的經營模式及市場規(guī)劃會是以一種對產業(yè)有積極影響的形式存在,如果僅僅從資本和盈利的角度考量,或許會對整個芯片、半導體產業(yè)和廠商的發(fā)展起到消極作用。
?大多數(shù)ARM的授權公司都是英偉達的競爭對手,此次并購或讓ARM喪失市場公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