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燕
今年春節(jié)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國自上而下吹響“停課不停學”的號角,各個學校都號召一線教師在家通過網(wǎng)絡對學生進行線上教學。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線教師紛紛用心堅守自己的平凡崗位,他們從傳統(tǒng)課堂上的教師變成居家的在線主播,從對線上平臺一無所知或者知之不多到開始慢慢摸索和研究在線平臺的使用,學習如何進行線上教學,思考怎樣進行有效的線上教學。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如上課的場所、教學的手段和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學的效果等,其中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師生互動深受影響。毋庸置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對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通過各種師生互動渠道接收教學反饋,再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檢討教學目標達成的效果,從而對后續(xù)的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有針對性的編排,或是對教學策略重新進行調整,以期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常見渠道及現(xiàn)狀
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交流主要依靠聽覺和視覺。例如,師生之間的問答、教師閱卷和批改作業(yè)。教室和教師辦公室是師生進行互動的主要場所,傳統(tǒng)教學中上述兩種場所師生互動的渠道有:課堂上有“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應”“教師巡堂檢查”“師生捕捉微表情”等;課后有“教師約談學生”“學生找教師提問”“教師批改作業(yè)”“教師考試閱卷”和“個性化輔導”等九種師生互動渠道。然而,線上教學帶來的時空變換使上述渠道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有些渠道甚至已完全堵塞。如教師在教室授課時,可捕捉學生的微表情感知反饋信息,從而迅速調整教學策略。然而在線上教學中,除非進行視頻會議等形式,否則幾乎不可能捕捉學生的微表情(本內容是基于釘釘平臺進行的線上教學)。又如線上教學直播中的“師問生答”,雖然能夠讓師生進行交流,但卻不像傳統(tǒng)教學中面對面的語音交流那么便捷。大部分教師直播時是全員靜音模式,教師用語音提問不受影響,但學生只能采用文字輸入形式?;貞闊┰偌由暇W(wǎng)絡延遲,導致線上的“師問生答”渠道基本處于廢棄狀態(tài)。
基于筆者及部分同行的教學經(jīng)驗,對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互動形式、網(wǎng)絡教學的現(xiàn)狀以及原因進行簡析,具體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到,傳統(tǒng)教學中常見的九種師生互動渠道在網(wǎng)絡教學中有兩種(巡堂檢查、捕捉微表情)因時空變化已被廢棄,有五種(課堂上的師問生答和生問師答、課后約談、閱卷及個性化輔導)因操作不便捷等原因已出現(xiàn)堵塞,還有兩種(學生課后找老師提問和網(wǎng)批作業(yè))比以前更為便捷、暢通。因此,疏通和拓展師生互動渠道是提升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
二、互動面板是目前線上教學師生互動的主要渠道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在線上教學中,傳統(tǒng)的互動模式僅有兩種可用。教師直播時學生端語音連麥功能一般處于關閉狀態(tài),只能通過平臺提供的互動面板與教師溝通。但文字輸入不如語音便捷,而且網(wǎng)絡的幾秒鐘延遲導致學生使用互動面板的意愿較低。教師認為互動面板使用少,且面板有時還會遮擋屏幕,于是干脆關閉面板。經(jīng)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互動面板的認可程度要高于學生。盡管互動面板在使用上不如傳統(tǒng)問答便捷,但它仍是目前直播教學時師生互動的主要渠道。如何利用好它,筆者提供如下建議:
(1)將互動面板挪到合適位置,盡量避免反復挪動,干擾學生觀看。
(2)教師設計互動問題時要考慮讓學生回答時輸入盡可能少的字符,如簡單的數(shù)學、字母或文字。英語在線教學中教師最好將答案選項設置為ABCD,使學生回答時方便快捷,教師查看答案時也能夠一目了然。
(3)要求學生準備好筆和紙,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學習,特別是需要學生動手計算或者操作的科目。這樣的話,學生就是帶著任務學習,注意力相對會比較集中,不容易走神,盡量避免學生“人在心不在”情況的發(fā)生。
(4)考慮教學進度和網(wǎng)絡延遲等問題,不提倡教師即時在互動面板上回答學生提問。在線上教學中,由于教師的講授時間不足,因此對于個別學生的問題可在直播后班級群內或私聊解答,這樣才能保證教師順利完成教學進度。
(5)避免與學生連麥互動。筆者多次嘗試在線上教學中與學生連麥互動,希望以此調動課堂氣氛。但是由于網(wǎng)絡設備和學生意愿等原因,浪費了過多時間,效果不如人意。多次嘗試后,筆者基本放棄與學生連麥互動。
三、重視課后師生互動的“一對一”渠道
傳統(tǒng)教學中,課后學生向教師提問的意愿會受到下課時間太短、教師辦公室太遠、教師有事不在、教師被太多學生圍住等諸多客觀因素影響,也會受到學生自身膽小、害羞、自卑等一些主觀心理因素影響。但上述的因素都因網(wǎng)絡而發(fā)生改變,網(wǎng)絡延伸了時空,使學生課后可以以更為便捷的方式向教師提問?!耙粚σ弧钡膸熒€上互動具有隱私性,能夠很好地維護學生的自尊心。當然,也要注意互動不能夠即時進行的問題,學生隨時隨地的線上提問長期下去可能會使教師對回應產(chǎn)生負擔。盡管如此,線上的一對一互動模式仍值得我們關注。提供如下幾條建議:
(1)教師應重視和鼓勵學生的主動提問和留言,力爭做到有問必答。
(2)學生可以隨時發(fā)送問題,教師可以定時回復。
(3)教師可以和某個學生約好時間進行即時互動。
(4)教師解答問題不局限于文字、圖片,可以利用視頻會議形式演示分析解答過程。
四、創(chuàng)新課后師生互動的“一對多”新渠道
“一對多”新渠道相當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課后培優(yōu)補弱。然而或許由于擔心學生線上學習時間過長、自覺性不夠等原因,目前除了少數(shù)學科競賽開展線上輔導外,這個渠道基本上處于癱瘓狀態(tài)。筆者認為,個性化輔導是網(wǎng)絡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所在,拓展“一對多”師生互動渠道大有可為。有教師在自己所教的班級做過實驗,在班上找了幾位學習較弱的學生,征求過他們本人意愿后,與他們約好時間,進行大概10~20分鐘的學習輔導。通過平臺提供的視頻會議,教師可以與他們進行即時語音互動,輔導時要求學生將攝像頭對著桌面上的紙張,其他人可以實時觀察該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分析錯誤根源。實驗已開展兩周,效果較好。反思如下:
(1)必須堅持自愿和無償?shù)脑瓌t,要征詢學生和家長的意愿。
(2)根據(jù)學生的基礎、能力和自覺性,將同質學生建立一個群組。
(3)控制人數(shù),最好不超過4人,用視頻會議形式進行即時的語音、視頻等溝通。
(4)控制輔導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
(5)要求學生準備好攝像頭、相應資料以及筆和紙,即時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
(6)可以采用教師講解、師生對話的形式,也可以對某個學生的解答過程進行討論分析。
五、“家校本”拓展了原有的課后師生互動渠道
批改作業(yè)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的重要渠道。釘釘平臺的“家校本”為教師批改作業(y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有三個特點:一是功能細化。比如針對學生交作業(yè),它內設有“已提交”和“未提交”,已提交的標有“提交時間”,未提交的設有“提醒”功能。二是仿真化,它設置的“畫圈批改”就如在作業(yè)本上批改一樣便捷。雖然在畫圈批改時不便于寫文字,但平臺設置了評語輸入,可以以語音、視頻、文稿等多種形式反饋給學生。三是人性化。為了更大程度地方便教師批改作業(yè),對使用頻率較高的文字可使用“自定義評語”。原來教師進行批改后將作業(yè)發(fā)還給學生再進行講評,現(xiàn)在可以使個別學生即時“打回重做”,并不影響其余作業(yè)的批改。對于如何用好“家校本”,筆者從中職英語學科方面提供一些個人建議:
(1)作業(yè)量不能太多,大部分學生做作業(yè)時間應不超過20分鐘。
(2)作業(yè)以選擇題為主,但根據(jù)教學內容可適量加上一兩道復雜的題目。
(3)最好使用數(shù)位板,使用畫圈批改功能更為便捷。
(4)充分利用“打回重做”功能,強化學生的作業(yè)意識和查錯反思能力。
(5)利用好快捷評語中的自定義評語、語音等功能,可以提高批改效率。
(6)每天定點登記未交作業(yè)者,利用一對一或一對多互動渠道對其進行督促與輔導。
(7)對優(yōu)秀作業(yè)、典型錯誤截圖作為課堂作業(yè)點評的素材。
在新的教學形式下,師生互動渠道和模式發(fā)生較大的變化,需要教師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研究新技術、拓展新渠道,并思考在將來返校后的教學中如何利用好網(wǎng)絡師生互動渠道。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