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碧云 馬留輝 禤瑩
摘 要 隨著菊花的藥用保健功能逐漸被人們熟知,市場需求量逐日增大?;诖?,選用安徽黃山貢菊、河南杭白菊、安徽野菊3個品種菊花在廣西南寧栽培種植研究,探索栽植品種菊花的習(xí)性,掌握菊花的高效栽培種植技術(shù),主要包括選地整地、繁殖移栽方法、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
關(guān)鍵詞 藥食兩用;菊花;高效栽培
中圖分類號:S682.11 文獻標(biāo)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17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Cyrysanthemummori folium Ramat.)的頭狀花序,不僅是常用中藥,也是飲料佳品,還是上佳食材[1]。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jīng)。散風(fēng)清熱,平肝明目。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3]。具有非常有效清熱去火的功效。食用菊一般是鮮食,主要作為酒宴湯類、火鍋的名貴配料,流行、暢銷于港澳地區(qū)。同時干菊花也做茶飲,有散風(fēng)清熱、平肝明目之功效。
1 菊花品種
菊的品種較多,元朝吳瑞有“花大而香者為甘菊,花小而黃者為黃菊,花小而氣惡者為野菊”一說。菊花因產(chǎn)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而形成多個品種和規(guī)格,為世人所稱道。有如亳菊、滁菊、杭菊、懷菊、貢菊、祁菊等名菊,前4種即為我國四大藥用名菊。目前,我國的藥用菊花現(xiàn)有9個栽培變種,其栽培產(chǎn)地及品種也有了明顯變化[2]。其中,安徽道地藥材貢菊、浙江的杭菊、滁州的滁菊、亳州的亳菊、河南的懷菊、河北的祁菊等菊花的變種均為藥食兩用的菊花。選用河南杭白菊、安徽黃山貢菊、安徽野菊3個品種菊花在廣西南寧栽培種植進行研究,3個品種情況如表1。
2 生物學(xué)特性
菊花喜溫暖耐寒冷,幼苗發(fā)育和孕蕾期要求氣溫稍高,一般要求日平均溫度在15 ℃以上,適宜溫度15~30 ℃,有利于植株生長、發(fā)育、分枝和現(xiàn)蕾?;ê笃谀苣褪芪⑺扇淌?16~-17 ℃的低溫。
菊花喜濕潤,但怕積水,尤其在開花期不能缺水,否則影響花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多雨季節(jié),容易爛花,且土壤水分過多,容易爛根。雨季應(yīng)注意排澇,干旱土壤水分不足,分枝少,發(fā)育緩慢。
菊花喜肥,適宜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性壤土、黏重土或低洼積水地不宜栽植,鹽堿地生長發(fā)育差,pH以6~8為宜,忌重茬。
菊花喜短日照。一般每天日照時間近10 h就會現(xiàn)蕾開花,花期10—11月,持續(xù)15~25 d。短日照下可提前開花[4]。
3 高效栽培技術(shù)
3.1 施足基肥,科學(xué)整地
3.1.1 育苗地選擇
選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為扦插育苗地。選地后深翻20~30 cm,每667 m2撒入生石灰50~70 kg消毒,并施入足量基肥,耙細整平,做成1.2 m寬、30 cm高、步道30~40 cm寬的高畦扦插苗床。
3.1.2 種植地選擇
選擇地勢高,陽光充足,土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的沙壤土。選地后,每667 m2撒入50~70 kg生石灰或每667 m2撒施6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10~15 kg進行土壤消毒,以減少立枯病、根腐病或其他蟲害。施入足量基肥(每667 m2施腐熟廄肥3 000 kg、過磷酸鈣50 kg),深翻30 cm,耙細整平,做成1.2 m寬、30 cm高、步道30~40 cm寬的高畦待栽;或者依地勢做成寬度不一的高畦。
3.2 高效繁育,適時壓條
菊花繁殖主要有扦插、分株、壓條3種繁殖方法。扦插繁殖成活率高[5],本研究主要采用扦插繁殖方法。
3.2.1 扦插繁殖
扦插育苗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均可進行。從越冬宿根發(fā)出的新苗中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作為插穗,剪成10~15 cm長的小段,上端剪成平口,下端剪成斜口,只留上端2~3片葉子,其余葉子摘除。
剪好的插穗快速在1 000倍吲哚乙酸溶液中蘸一下,稍晾干后可進行扦插。在整好的苗床上,按株行距10 cm×20 cm,橫畦開深10 cm的溝,將插穗沿溝邊斜插入溝內(nèi),覆細土壓實,頂端露出地面3 cm左右即可。澆透定根水。管理中,要經(jīng)常保持苗床濕潤。一般20 d左右即可生根,當(dāng)苗高20~30 cm時,即可移栽。
3.2.2 栽種
將符合生產(chǎn)規(guī)格和要求的扦插苗,選取陰、晴天清晨或傍晚進行移栽。在整好的畦上按行株距40 cm×40 cm挖穴,穴深10 cm左右,每穴種1~2株,苗擺正,覆土壓實,澆透定根水。移栽完成時要對移栽苗打頂摘心,以促進移栽苗生長分枝。
扦插苗栽種的大田,在植株長到30~50 cm時,均可用壓條的方式增加田間植株數(shù)量,增加種植密度。壓條繁殖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0%~40%,壓條的菊花,枝條節(jié)節(jié)生根吸收營養(yǎng),減少了菊花因病蟲害而引起的死亡。需要注意的是,壓條最好在陰雨天進行,并適時施肥。壓條分為2次:第1次在小暑前后,先把菊花枝條掀倒,每隔10 cm用濕泥撳實,打去梢頭,使其葉腋處抽出新枝。第2次在大暑前后,7月底或8月初,把新抽出的枝條壓倒,方法同第1次,并追施入糞尿1次,在處暑打頂。
3.3 保證水肥,打頂搭架
3.3.1 中耕除草
菊花是淺根性植物,中耕適宜淺耕,宜淺松表土3~4 cm,避免傷根。整個生長期一般中耕3~4次。第一次應(yīng)在移栽成活后1周左右進行。一般應(yīng)每隔2個月進行中耕除草1次。在第1次中耕時,結(jié)合補苗進行,把缺苗補齊。雨后中耕,注意結(jié)合培土,防止植株倒伏。雨后轉(zhuǎn)晴,土壤板結(jié)、雜草叢生時也應(yīng)及時松土除草。
3.3.2 施肥
菊花根系發(fā)達,是喜肥作物。扦插苗移栽前期,要控制水肥,使地上部分枝葉生長緩慢,保證表土干松,地下濕潤,促進根的生長,俗稱“蹲苗”。
移栽后,一般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在菊苗成活后打頂時,促進植株發(fā)棵。每667 m2施入清淡人畜糞水1 000 kg左右或尿素1 kg。第二次追肥,在植株開始分株時,促進植株生長、多分枝。每667 m2施入畜糞水1 500 kg或腐熟菜餅50 kg。第三次追肥,在寒露前后,即菊花植株剛現(xiàn)蕾時,施肥促進花蕾形成,多結(jié)蕾開花。每667 m2重施1次較濃的人畜糞水2 000 kg或尿素15 kg和過磷酸鈣25~30 kg。也可進行根外追肥,一般用2%過磷酸鈣水溶液噴施葉面。需要注意的是,根際施肥時不要沾在菊葉上,以免灼傷菊株。
3.3.3 排灌
菊花喜濕潤,但怕田間積水和澇害。春季要少澆水,防止幼苗徒長,要看苗澆水。夏季高溫季節(jié),應(yīng)經(jīng)常澆水。若雨量過多,要及時排水。
3.3.4 打頂
菊花打頂是促使主莖粗壯,增加分枝,增加花蕾數(shù)量,提高產(chǎn)量的有效措施。菊花生長期一般進行3次打頂。第一次打頂一般在菊花移栽前,苗高20 cm左右時進行,摘去頂芽2~3 cm;第二次在植株抽出3~4枝新枝,分枝20~25 cm長時進行,摘去新枝頂芽;第三次在二次新枝抽出,分枝長20 cm左右時進行摘除頂芽,同時剪除徒長枝。打頂宜選晴天進行。
3.3.5 搭架
菊花莖稈高而多,可搭架栽培??稍谥仓晟L至50 cm左右,將菊莖稈系于支架上,使菊莖不倒伏,且能保證通風(fēng)透氣,促使花多而大,提高產(chǎn)量。
3.4 病蟲害防治
菊花常見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葉枯病、枯萎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菊天牛、葉蟬等。因考慮種植的是藥食兩用菊花,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應(yīng)盡量采取農(nóng)業(yè)防治、生物防治或其他無公害的方式進行防治[6]。在本研究過程中,種植期間出現(xiàn)較多的是葉枯病和蚜蟲。在此僅介紹兩種病蟲害的情況。
3.4.1 葉枯病病害
葉枯病一般在4月至11月間濕度大、通風(fēng)不良的情況下較易發(fā)生。一般植株底部葉片先被侵染。初期,葉片上會出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的紫褐色病斑,病斑中心呈現(xiàn)灰白色,四周綠色,且有一淡色的圈,后期病斑上長出小黑點。病害嚴(yán)重時,整株葉片干枯。
一般選用農(nóng)業(yè)防治的方法防治,具體方法為:選擇無病菌地塊留種,選擇健壯植株作種苗;冬季清理菊園的殘枝枯葉,并集中處理,以減輕來年發(fā)病;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清除并燒毀;前期控制水分,防止枝葉瘋長,以利通風(fēng)透光;進入梅雨季節(jié),注意排澇,降低田間濕度;實行輪作,可與水稻、元胡等作物輪作;亦可與桑樹、煙草間作。化學(xué)防治方法:噴100倍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銨500倍液,每隔7~10 d噴1次,連續(xù)3~4次[6]。或者以50%的多菌靈800~1 000倍液噴灑,防治效果比前兩者好。
3.4.2 蚜蟲蟲害
為害葉片、嫩莖、花冠等,刺吸液汁使嫩梢卷縮、枯萎,造成植株生長不良,花量減少或花朵變小。防治方法:菊花收獲后,清除殘枝落葉及地邊雜草,集中燒毀,消滅越冬蟲口??捎?0%敵蟲菊酯乳劑1 000倍液噴霧。
3.4.3 無公害菊花生產(chǎn)要求
對以上病蟲害使用化學(xué)防治方法,需在采花前30~45 d使用,之后避免使用,以免造成菊花污染,使其帶有藥毒。筆者則選用煙草水防治蟲害。具體做法為:煙葉揉搓后放入水中浸泡24 h后,過濾掉殘渣,用煙草水進行噴施。
4 采收加工
4.1 采收
11月間(霜降至立冬)當(dāng)花盛開時,以管狀花散開2/3時為采收適期。收獲時可連枝采收,扎成把后陰干。也可直接摘取花頭。采收時選取晴天露水干時進行。若遇雨季,花已成熟,也應(yīng)采收,以免形成爛花。鮮花采收后,除鮮食外,藥用或茶飲用時均應(yīng)隨采隨加工。
采收后,應(yīng)將地上部分枝葉割除,培土,以利于來年繼續(xù)生長。
4.2 加工
由于菊花品種較多,產(chǎn)地不同,加工方法也不盡相同。主要的加工方法有陰干、生曬、蒸曬、烘干等,以烘干方法最好。
種植的杭白菊采用蒸曬的方法加工。先摘下頭狀花序,置于蒸籠蒸4~5 min,取出后曬干,勿翻動。3 d后翻一次,6~7 d時堆起返潤,再曬1~2 d,至花心變硬即可。
安徽黃山貢菊、野菊可采用烘干的方法加工。摘下頭狀花序后,在60 ℃左右溫度,用炭火炕干,半干時翻動一次,九成干時取出曬至全干即可。
5 商品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
5.1 外觀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
以花序完整、顏色鮮艷、氣味清香者為佳。3種菊花性狀如下。1)杭菊:根據(jù)顏色分為杭黃菊和杭白菊。杭白菊為灰白色、黃白色?;ǘ涠喑实位虮馇蛐?,為壓扁狀,花朵大瓣,寬而疏,直徑2.5~4.0 cm。舌狀花少,平展或微折疊。2)貢菊:花朵多為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2.5 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邊緣稍內(nèi)卷而皺縮。管狀花少,外露,金黃色。3)野菊:花朵多為類球形,直徑0.3~1.0 cm,棕黃色??偘?~5層苞片組成??偘坑覛埩舻目偦ü?。舌狀花1輪,黃色,皺縮卷曲。管狀花多數(shù),深黃色。
5.2 內(nèi)在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規(guī)定,按干燥品計算,綠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20%,含木樨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80%,含3,5-O-二咖啡?;鼘幩幔–25H24O12)不得少于0.70%。
本試驗參考2010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菊花中的3種主要成分含量的測定方法,選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3個參試品種進行測定,其內(nèi)在質(zhì)量情況如表2。
參考文獻:
[1] 章承林,胡孔峰.藥用植物栽培技術(shù)[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14.
[2] 王德群,張玲.我國藥用菊花栽培品種和產(chǎn)地調(diào)查[J].皖西學(xué)院學(xué)報,2018,34(5):77-79.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
[4] 李巧智,王孟文,王景震,等.菊花栽培與管理技術(shù)[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9(5):34.
[5] 張琛,賀桂英,喬智軍,等.懷菊花繁殖及栽培技術(shù)[J].西北園藝(綜合),2019(4):45-46.
[6] 袁松根.藥菊花栽培技術(shù)[J].河南農(nóng)業(yè),2018(4):16.
(責(zé)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