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成功都有一段艱辛的經歷,王心耀并不例外。成長于文革時期,十年磨難,我國當時的經濟文化遭受浩劫,有關于繪畫的書籍被封禁,酷愛涂鴉的王心耀得不到正規(guī)的培訓和資料參考,依靠相關有家世背景的朋友之間互相借閱來學習和作畫,這便也引起了他對藝術不小的興致。
他的繪畫生涯悄然開始于文革之后恢復高考。王心耀接觸到了現(xiàn)實主義學院派系統(tǒng)教學體系,緊接著改革開放送來了春風,也帶來了“八五新潮”。這是一場中國美術界迎來的革命,西方繪畫藝術在這時涌進了中國,在這次風潮中,湖北省作為活躍重地之一,王心耀也受到了百花齊放思想的沖擊,在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下突破了思想。同時,他不僅僅在思考技術性的問題,對社會的先進性也是思緒萬千……
教師對學生來說是指明燈,更是心靈和智慧的雙重引路人。王心耀剛學有所成時便投身教育事業(yè),將自身的技藝傳授給青年一代。而離開教育界之后,又曾投身雜志社,一路風生水起,做到了《幸?!冯s志主編,然而他卻言語間充滿了不甘就此過一生的感覺?!爱斄酥骶幰院?,意識到長期做下去當個干部,大量的行政工作和事務性工作肯定會影響我的專業(yè)進步,那么這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我學習的初衷與理想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币粋€人生理想充滿抱負的人,懼怕如此的安逸,于是機緣巧合,在職業(yè)生涯的高光時刻,他又一次毅然辭職。他憶及當年就是不甘做一名干部和官員,只醉心于美術事業(yè)默默耕耘,他為藝術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無所謂管理還是自己研究。但即便是做個普普通通的老師,他的出色仍被眾人看在眼里。在校院極力而誠懇的邀請之下,最終他還是出任了江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一職,同時也投身到江漢大學藝術學院任教。聊到這里,他充滿了欣慰,從來都無悔自己的選擇。畢竟,這是一個能為藝術事業(yè)發(fā)展而做些有意義事情的崗位。
在高等教育放低門檻的今天,王心耀坦言,自己是因為在學歷含金量極高的上個世紀取得了那樣的學歷背景,才有了后來的一段段不平凡的經歷,自己也才能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直至走到今天。他語重心長地闡述學歷的重要性,一句句飽含豐富人生底蘊的話語令人銘記于心:“人如果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應該要珍惜;沒有,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學歷只是一個符號,學歷和終身學習是兩個概念,我一直認為,其實到最后更多的是通過一個契機來改變自己。學習最重要的是自學,能在磨礪中終身地學習,這才是最重要的?!?/p>
在王心耀的作品中常常看到他會將國畫的寫意和磅礴大氣運用到油畫上,而在國畫上,他把西方的繪畫材料、表現(xiàn)方法、肌理感等也融合得恰到好處。他坦言自己比較偏向于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來作畫,“我是以中融西,我覺得中國繪畫它最神奇之處和最高妙之處在于至簡,在于寫意。而在表現(xiàn)手法上,國畫會有局限性,像紙墨硯是延續(xù)至今很原始的傳統(tǒng)材料,那么到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里,其實已經發(fā)展了很多現(xiàn)代化的新材料,如丙烯、油彩、塑型膏等,那么在當代我們不應該違背科學給我們帶來的福利和成果,所以我會把這些東西借用進來更完美地詮釋作品?!蓖跣囊珗猿謱γ赖淖非蟆χ腥A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同時也從未放棄對西方現(xiàn)代技術的接納與融匯,正可謂海納百川,才能匯于江海。
而當面對世俗的沖擊時,王心耀有著獨到的見解,尤其在過去的體制內受限制更多,他對藝術似乎有著超乎常人的堅守:“藝術家首先要真誠,尤其是要表達的思想需要尊從本心,由心而作才能讓藝術走入人心?!睂λ囆g的堅持往往也要面臨與世俗大眾審美的碰撞,面對非議時,王心耀認為不應該妥協(xié),堅守便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沒有對初心的持守,藝術便失去了意義。
如今的王心耀,這位眉眼中流露睿智的學者,已經將世俗的東西看得淡然,他已了然于胸的宏大格局和對藝術及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令人欽佩?,F(xiàn)在最讓他看重的是藝術的境界:“對歷史的貢獻、對美術的貢獻是最有意義的?!边@樣的藝術人生,大象無形,令人動容。
BOSS: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代表藝術家之一,您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界的發(fā)展,您認為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和藝術流派對藝術家有什么影響?您的藝術歷程豐富多變,始于八十年代的新時期美術,這些對您的作畫風格是否也有一定影響呢?
王心耀:時代產生英雄,一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這個社會,無論是一個人的視野或是見識,都離不開這個時代的大背景。藝術史上“八五新潮”后,在這種特有的氛圍、國際化的視野、開放性的社會風尚的大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了一大批視野開闊、思想活躍的藝術家們,這是很重要的。和當時的歐洲中世紀啟蒙思想很類似,而其出現(xiàn)的思想也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反映,因此,藝術離不開社會,社會同時也反作用于藝術。另外,改革開放也非常重要,一個國家如果閉關鎖國,那么整個思想也會受到壓抑,各個領域很難有很高的成就,也很難有偉大的發(fā)展。
我接受的是當時蘇聯(lián)契斯恰柯夫教學體系,在造型、色彩方面是很按部就班地系統(tǒng)學習,所以我早期是偏向于倫勃朗那種很古典的風格,慢慢的我開始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中國畫的特點和西洋畫有很大的區(qū)別,國畫更注重的是寫意,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fā)。過去國畫多以范本、臨摹、借鑒為主,西洋畫則是以寫生為主。在生活當中,我覺得它們之間有很多可借鑒的地方,像是技巧、筆墨,包括一些繪畫方式等都可以運用其中。在兩者之間游走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樂趣:我會把西方的厚重感、造型,融入在我的作品里,它對國畫是一種豐富;同樣我會把中國畫的寫意、大氣、至簡運用到西洋畫里,這樣也改變了過去完全單一的西方模式。這么多年以來,尤其是近十多年,慢慢地就走到我今天的風格了。
BOSS:您是江漢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湖北省勞動模范、武漢市學科帶頭人、湖北省高等學校美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武漢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武漢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這種種頭銜象征著您在美術界的成功和聲望,對您而言這些意味著什么?一項項殊榮帶給了您怎樣的沉淀??
王心耀:其實到我這個年紀,會越來越覺得這些頭銜沒有多大意義??赡苡行┤嗽谀贻p的時候需要有人關注你或是幫助你,那他肯定覺得這些有用。而到一定時候,當我們感覺到真正做學問還是要靠自己,特別是像現(xiàn)在這個社會進入了比較多元化的階段,所以很多藝術家容易浮躁。作品賣得高,也不一定證明藝術品質有多高,還有很多苦行僧,他們的受關注度可能并不高,但他們確實有著良好的素養(yǎng)。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社會的進步需要各種力量去推動這個社會的藝術繁榮,這個也沒有錯,因為藝術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所以能遵循正確的軌道,遵守社會或行業(yè)的正常秩序是有必要的。好的藝術家,又有好的推動者、經紀人,這也是社會的一個進步和良性發(fā)展。
BOSS:梁啟超曾說,“少年強則國強”,您的歷程和發(fā)展與自身的學歷背景及實踐歷程分不開,而今天的輝煌成就正是一步步厚積薄發(fā)的成果。請您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上談談重視教育對于個人和國家,尤其當今日益強大的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性和意義。對下一代教育,有何心得可以分享?
王心耀:教育決定了民族的素質,也決定了民族的未來。尤其是“美育”的教育,近年來又重新被高度重視。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以美育來代宗教?!蹦菚r候就把美育放在那樣的高度,可見其重要性。以前受蘇式體制的影響,把技術放在前面,把文化藝術放在后面,更多的是在追求“制造”,而忽視了藝術教育。這個“制造”是一種加工式的制造,而非創(chuàng)造性的制造,那么它的附加值相對就會比較低。其實藝術在一定層面上也會推動技術的發(fā)展,比如后來出現(xiàn)的很多新型材料,也是基于藝術推進,它對科學技術層面有很大的影響,但很多人忽視或可以說未曾認知藝術的這種力量。在一定范疇來說,其實藝術的功能非常強大,它會不停地反映社會現(xiàn)象,然后去刺激社會,最后甚至改變社會。所以假設我們的民族沒有一個對“美育”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這塊,那可能就會跟世界拉開距離。
我們國家這幾年開始注重這些方面的教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留學生走出國門獲取更多元的知識,然后帶回來,這必然會帶來國人眼界的開拓。中國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但我們的國民整體素質還沒有完全跟上去,通過國民素質教育提高,特別是對下一代的教育,來改變我們整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那么我堅信中國一定會持續(xù)繁榮昌盛。
在孩子教育方面,我們很關注孩子的教育的成長。因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豐富的學習經歷,會改變孩子對世界觀的看法。一個人受到良好教育,不僅僅只是在知識領域和視野,其中也包括內部的受壓能力、理解社會的能力等,豐富的人生經歷,將會是一輩子的財富,這些都能學得很好,我相信他們的幸福感肯定要比別人高,這就是教育程度帶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