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蔣
兒子的幼兒園離家只有3站路的距離,每次接他放學(xué),我們娘兒倆經(jīng)常不坐車,牽著手,在小家伙的嘰呱嘰呱中回家。我把這定義為一天中最重要的時光。
這段路,我們穿街過巷,每天看見相同的風(fēng)景與不同的人。我們天馬行空漫無目標地扯著閑篇,想到什么說什么。他為我講述幼兒園的見聞,描繪他的夢境,興奮無比地帶我進入他的世界。
這樣的交流對他來說毫無壓力,因為媽媽不像一個引導(dǎo)者,而是一個愿意傾聽的朋友。
看到我跟兒子一起不著邊際地天真爛漫,親戚常常表示不解,他們認為這是不成熟與不稱職。他們說,不能跟孩子嬉笑,否則將來孩子不怕你,你從小要給他立規(guī)矩。
刻板地要求孩子遵守規(guī)矩,反而容易激起他們內(nèi)心對規(guī)則的反抗。因為人總有向往自由、逃避壓力的本能。過于功利與刻板的方式,剝奪了孩子童真的同時,也讓父母錯失了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大好時機。
一開始,兒子不愿意我牽他的手,被媽媽牽著,不能證明他的“長大”。可是在路況復(fù)雜的地方,我說服不了自己完全放手。兒子犟嘴說他是大孩子,知道回家的路。我不吼他,只是傷心地問他:“媽媽不記得回家的路了,你想弄丟媽媽?”
兒子想想,弄丟媽媽是件很嚴重的事,小男子漢不能這么干。于是他主動牽住我,寬慰我說:“媽媽不用怕,我?guī)慊丶??!?/p>
偶爾示弱與平等的角色互換,非常能夠激發(fā)小男子漢的責(zé)任感。責(zé)任感因愛而生,他知道媽媽愛他,他也會愛媽媽。但愛不是無條件的誰誰至上,愛是基于平等之上的相互關(guān)懷。
路過菜場我買了菜,他自告奮勇地幫我拎起,在別人驚嘆的眼光中昂首闊步,享受“長大”的快樂。有時候我們坐公車,兒子搶著要坐窗子邊。我不讓步。媽媽也想看風(fēng)景,媽媽也有權(quán)坐窗子邊,怎么辦?于是他提出輪流坐,并且讓媽媽優(yōu)先。我表揚了他兩點:第一他懂得權(quán)利均等,第二他懂得照顧媽媽。
在這樣的歸家之路上,我盡情地享受與孩子親密無間的光陰。兒子的很多習(xí)慣與認知,都是在這段路程中得來的。平等快樂的氛圍里傳達出的內(nèi)容,總能讓人容易接受,并且記憶深刻,影響深遠。
(摘自《莫愁·家庭教育》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