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毓芬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飲茶的品質(zhì)也是非常的挑剔,許多的朋友都知道宜興紫砂壺,卻不知道宜興的茶葉也曾經(jīng)冠絕天下。宜興,古稱陽羨,宜興因地產(chǎn)茶葉稱之為“陽羨茶”,目前,宜興也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基地。翻閱陽羨茶的歷史,其實要比紫砂壺悠久許多,宜興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chǎn)區(qū)之一,在唐代的時候,陽羨茶被選為貢品,茶仙盧仝有詩贊到:“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隨著明代宜興紫砂壺的興起和茶葉重心的南移,慢慢地陽羨茶的名聲就被紫砂壺所掩蓋了,著名文人李漁說:“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莫過于陽羨?!闭沁@種天然的地域情緣,紫砂壺與陽羨茶可謂是壺茶同譽,相得益彰。宜興的紫砂藝人在繁忙的勞作之中,最能提神解渴的莫過于一壺產(chǎn)地的宜興紅茶了,在自己的紫砂作品之中挑選一把最能夠體現(xiàn)自己創(chuàng)作水準和心境況味的紫砂壺,隨意地沖泡著家鄉(xiāng)的茶葉,熱水澆淋,茶壺表面迅速地吸收茶汁,很快就干透了,在水氣氤氳之中,茶香徐徐,紫砂生情,令人垂涎三尺,流連忘返。
我的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湘妃竹》采用了紫砂花器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形態(tài)的仿生和紫砂不同顏色泥料的結(jié)合來把湘妃竹這種非常獨特的竹類品種演繹出來,讓我們在感受到紫砂藝術不同的審美理念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其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此壺壺身以竹入壺,一段竹節(jié)形態(tài)的壺身楚楚動人,挺拔圓潤,同時也非常的實用大方,下面的底座設計非常的巧妙,也非常美觀,富有層次感,給人以端莊穩(wěn)重之感。壺嘴一半貼合于壺身,上面的竹節(jié)紋理清晰,惟妙惟肖,出水爽利,壺把也沿襲了壺嘴的風格,彎卷之中營造了良好的空間感,粗細合適,端握舒適,一張一弛之中把竹器的特點彰顯出來。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形態(tài)也是竹子扭轉(zhuǎn)而成,與整體和諧完美。此壺的壺身點綴著許多比壺本身的顏色要深一些的斑點,疏密有間,分布合理,讓人觀之就能夠聯(lián)想到湘妃竹本身的自然特點和其中令人動心的故事傳說。從整體上來看此壺《湘妃竹》,和一般的紫砂竹器相比,此壺的色澤更加的明艷動人,黃色和褐色的搭配引人注目,但是更加地突出了湘妃的屬性,同時細節(jié)的處理非常到位,從形態(tài)的控制上來看就是亭亭玉立,更加符合自然的形態(tài)特征,由此可見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的煞費苦心,同時還要把其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動人的傳奇故事講述給每一位愛壺之人。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泵珴蓶|主席膾炙人口的名句表達了對于二妃的同情,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故事,其講述的是舜帝和娥皇、女英兩位妃子的故事,傳說舜帝為了為民除害,斬殺九龍,然后鞠躬盡瘁,病逝于湘江之畔,兩位妃子知道情況之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竹子之上,竹竿上便呈現(xiàn)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的由來,后來的人們?yōu)榱思o念二位烈女,于是一直傳頌至今。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湘妃竹》正是有感于其中感天動地的傳奇故事,仰慕于舜帝的豐功偉績,也欽佩于二妃的至真情感,于是在傳統(tǒng)竹器的基礎之上,精心演繹創(chuàng)作此壺,希望我們在休閑飲茶的時候,能夠在享受紫砂藝術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結(jié)語:在紫砂的造型藝術之中,以竹入壺和以竹飾壺的題材非常的多樣化,我們最為熟悉的竹器《竹鼓壺》、《三友壺》等等器型之中,都對竹進行了非常形象的演繹,同時把竹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所代表的精神象征和人文氣韻都展示得淋漓盡致。紫砂竹器不僅僅受到紫砂藝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更是受到了許多紫砂壺友的熱愛和青睞,正是在喝茶品茗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竹文化帶給國人無窮無盡的精氣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