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北票市中心醫(yī)院(122100)鄭春雷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顱腦外傷顱骨缺損患者46例分為兩組,各23例。對照組男10例,女13例,年齡17~74歲,平均(45.1±0.5)歲;觀察組男11例,女12例,年齡20~71歲,平均(46.2±0.7)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均確診為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經倫理會審核并批準;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無手術禁忌癥。排除標準:其他器質性病變;精神障礙;溝通障礙;非自愿參與研究者;參與其他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晚期顱骨修補術。先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完成后3個月進行顱骨修補術。修補材料:進口鈦合金網顱骨,使用電腦塑形來進行有關處理工作,分流管:進口中壓抗虹吸管。腦室腹腔分流術操作:穿刺點為側腦室三角區(qū),對腦室進行穿刺,置管7~9cm,腹腔端置于腹腔內,將分流泵置于患者枕部。腦脊液引流完成后,在顱內壓降低時回縮膨出的腦組織至平骨窗緣。觀察組進行早期顱骨修補術:患者全麻,后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具體方法同對照組,完成后20~40天進行顱骨修補術,完成顱骨修補術在2~4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格拉斯哥預后評分5分,日常生活基本正常,但仍有缺陷為恢復正常;格拉斯哥預后評分4分,需要他人幫助完成為輕度殘疾;格拉斯哥預后評分3分,意識清晰,但無法自行活動為重度殘疾;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并發(fā)癥:分流管阻塞、腦水腫;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感染、腦水腫、分流管阻塞發(fā)生率用(%)表示,行X2檢驗,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用()表示,行t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1 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8.7±5.3)分和對照組的(28.9±5.4)分相近,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2.7±3.5)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25.6±4.8)分,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70%,其中感染1例,分流管阻塞1例;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1.74%,其中感染2例,分流管阻塞2例,腦水腫1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X2=8.41,P<0.05)。
顱骨修補術是腦外科常見手術,是指將開顱手術或腦外傷等造成缺損的顱骨進行修補的一種技術,通過對缺損區(qū)進行修補改善腦組織的保護狀況,糾正腦脊液循環(huán)異常和供血障礙等情況。有效的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可降低術后出現腦積水、癲癇的發(fā)生率,防止出現繼發(fā)性腦損傷。有關研究指出[1],顱腦外傷患者應在開顱摘除骨瓣并進行降壓治療30天內進行顱骨修補術,盡快進行顱骨修補術在改善患者顱內血流動力學方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同時加快腦神經恢復速度,使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喻海廣[2]研究指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4.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22%;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78%;觀察組的治療滿意度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說明,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減少不良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適于在臨床領域進一步推廣。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加快神經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同時減輕家庭經濟壓力。所以,早期顱骨修補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以后的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