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后,一大批懷著科學救國抱負的海外留學生,沖破艱難險阻,回到祖國懷抱。他們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至今鼓舞著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識分子不僅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來新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科學技術大發(fā)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1949年夏,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學的中共黨員徐鳴專程回國向中共中央?yún)R報工作。周恩來同志指出:“你們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在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技術專家回來建設新中國?!?/p>
1949年12月6日,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成立了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分別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設立留學生回國招待所,全權負責接待回國的留學生。12月18日,周恩來同志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人民政府誠懇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給那些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帶來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希望,并在海外掀起了一場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留學生回國熱潮。
據(jù)統(tǒng)計,從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國留美學生、200多名中國留英學生(占留英學生總數(shù)的2/3),回到祖國參加建設。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國的留學生多達1536人,其中從美國回來的就有1041人。到20世紀50年代末,回國人數(shù)增至2500人。他們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嚴濟慈、華羅庚、錢三強、程開甲……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的困難局面,他們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頑強拼搏,為新中國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yōu)厚待遇和遠大前程。然而,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決定回國,他說:“祖國已經(jīng)解放了,國家急需建設人才,我們要趕快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p>
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的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雖然其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但他沒有屈服,最終沖破重重阻攔,一家人在1955年登上歸來的輪船。
經(jīng)過長達21天的顛簸,錢學森一家在1955年10月回到祖國。僅僅一個月后,錢學森就深入東北地區(qū)的有關廠礦、大學和研究所考察調(diào)研。在訪問哈軍工時,時任院長陳賡大將專程從北京趕來接待他。錢學森曾回憶說,“他就問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我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中國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說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陳賡大將聽了以后非常高興,說好極了,就要你這句話”。
不久后,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被送進中南海。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院長。但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團隊中甚至有人連導彈都沒見過,研發(fā)尖端武器異常艱難。
面對重重困難,錢學森從最基礎的工作干起,他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啟迪中國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當時,錢學森是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的總體技術負責人,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錢學森和其他專家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克服了無數(shù)的技術難關,親手締造了“東風”導彈,發(fā)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使航天事業(yè)取得開創(chuàng)性突破……
錢學森用畢生心血大幅提升中國的國防實力。即便晚年,他依然關注國家航天事業(yè)發(fā)展,不僅對載人航天工程提出戰(zhàn)略性建議,助力實現(xiàn)飛天夢想,還舉薦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為航天事業(yè)培養(yǎng)出一支年輕化、梯隊化、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那些到我們實驗室來并由我們指導工作的同一代科學家當中,他最為優(yōu)異?!边@是1948年錢三強回國前夕,其導師約里奧·居里夫婦對他的評價。
在法國師從這對著名科學家期間,錢三強迎來了他科學事業(yè)的第一個巔峰。
1947年初,錢三強領導的實驗小組發(fā)表論文,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原子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四分裂現(xiàn)象的存在,以及對鈾核三分裂原理的解釋。尤其是《論鈾核三分裂的機制》一文引起了世界核物理學界的高度關注。
約里奧·居里夫婦為此感到驕傲,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其實驗室的首個重要成果。
不久后,錢三強被聘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導師,他是第一個獲得此職位的中國人。
在很多與其共事過的人看來,錢三強不僅是一位有很高學術成就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科研事業(yè)的組織家。
新中國成立前夕,錢三強、何澤慧夫婦決定回到祖國,奉獻畢生所學。臨行前,有人問錢三強,你為什么要放棄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和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而選擇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呢?錢三強回答說:“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后,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p>
1948年夏天,錢三強向居里夫婦鄭重地提出要回到祖國。居里先生起初對他這種決定表示太惋惜了,希望他繼續(xù)進行研究,再有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但是當他聽完錢三強詳細的陳述后,對錢三強這種回國的想法表示理解和贊成。居里夫人和他們告別的時候說:“科學要為人民服務?!?/p>
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現(xiàn)在的原子能研究所所長。后來他又分別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的副秘書長、科學院的計劃局局長、二機部副部長。就在他做二機部副部長期間,他領導組織了中國的原子能事業(yè),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兩彈”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
1924年,鄧稼先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國學大師。1945年,他從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畢業(yè),后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鄧稼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兩年后,他放棄了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回到國內(nèi)。
1954年8月,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經(jīng)再三斟酌,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稼先同志,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diào)你去做這項工作,怎樣?”領導擔心太直接,會讓他一時產(chǎn)生壓力,于是就采用了這種半是啞謎而略帶些幽默感的方式試探一下。鄧稼先馬上意識到這是原子彈,來不及細想,便自言自語地回應了一句:“我能行嗎?”當錢三強慢慢把此舉的意義和工作任務告訴他后,他選擇了服從與擔當。
他白天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集思廣益,堅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研究;晚上即使躺在床上也滿腦子是數(shù)據(jù)和公式。就這樣,鄧稼先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靠著那些近乎原始的計算工具,連續(xù)進行運算,終于解開謎底、攻破難關,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又兩年零八個月后,氫彈也問世,鄧稼先和他的團隊以科技報國的壯舉,為新中國提供了護國之寶,引起全球高度關注。1986年7月,他在301醫(yī)院住院期間,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獎章和證書。
危難時刻,他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哪怕殃及生命也毫不足惜。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xiàn)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十分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仔細檢驗。身為醫(y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后,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他卻還堅持著想要回核試驗基地。縱使走路都有些困難了,他仍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達命令:“你們還年輕,都不能去!”即使在他彌留之際,仍關心著國家的建設與發(fā)展,叮囑同事們:“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與世長辭。鄧稼先去世前,曾忍著身體的劇痛,和同事于敏一起遞交了《中國核武器發(fā)展規(guī)劃建議書》。此后中國核武器的發(fā)展正是按照他們所提出的建議,在日后達到可實驗室模擬水平。
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盡管只活了62個春秋,但鄧稼先鑄就的以“兩彈”為代表的輝煌成就,以及榮獲5次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次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巨大榮譽卻超越時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立自強的歷史見證,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 來源|綜合光明日報、中國軍網(wǎng)、 中國科學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