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天,龔雁,周璐
(寧波市眼科醫(yī)院 1.眼科;2.藥劑科,浙江 寧波 315040)
角膜堿燒傷是常見的眼科急重癥,其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十分常見的眼病,約占整個角膜疾病的10%[1]。CNV形成通常與眼表和角膜的炎性、感染性、創(chuàng)傷性、毒性、退行性或免疫性疾病相關[2-3]。由于水腫、瘢痕形成或脂質沉積,CNV可能導致嚴重的視力損害甚至失明[4]。目前對CNV的治療主要包括抗炎藥物、光動力療法、激光光凝以及結膜、角膜緣或羊膜移植,而所有這些醫(yī)療和外科干預措施的臨床療效有限,不良反應也不少[5]。在CNV生成的過程中,CNV由多種刺激和抑制因子調節(jié)[6],而在各種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在刺激內皮細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7]。其中的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在介導VEGF誘導的內皮細胞增殖、遷移,毛細血管形成及其滲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8-9],尼達尼布(Nintedanib)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近年來,根據(jù)CNV的形成機制,越來越多的藥物已經(jīng)被研究出來,但Nintedanib與CNV生長及消退的關系國內報道尚少。本研究使用不同濃度Nintedanib滴眼液滴眼,并通過裂隙燈顯微鏡、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等不同方法,觀察堿燒傷后CNV生成及抑制情況,探討Nintedanib治療角膜堿燒傷的作用,為新藥開發(fā)及該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選用上海SLAC實驗動物有限公司的成年SD雄性大鼠30只,體重為200~300 g,符合國家醫(yī)用動物使用標準。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大鼠眼角膜正常。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大鼠分為5組,每組各6只。A組、B組、C組分別給予0.2%,0.05%,0.02%的Nintedanib滴眼液滴眼,D組給予0.1%地塞米松滴眼,E組給予生理鹽水滴眼。
主要試劑與儀器包括裂隙燈顯微鏡數(shù)字圖像處理系統(tǒng)(日本,TOPCON SL-D2)、眼科手術器械(顯微剪刀、顯微鑷子,蘇州市協(xié)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重組Anti-CD31抗體、山羊抗兔IgG H&L(Abcam公司,上海)、VEGF抗體(武漢三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Nintedanib(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蘇木精-伊紅染色試劑(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切片機、脫水機(德國徠卡公司)。
5組均以相同的方法制作左眼堿燒傷CNV模型。堿燒傷模型制備前1 d予以左眼氧氟沙星滴眼液和1%阿托品眼液點眼,用乙醚全身麻醉,堿燒傷時在模具內滴入200 μL 1 mol/L NaOH溶液后,將模具垂直放置于大鼠左眼角膜中央,40 s后取出,迅速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1 min。燒灼角膜后立即滴入各組滴眼劑,4次/d,每次間隔5~6 h。實驗結束后,常規(guī)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d,1滴/次,用藥3 d,預防感染。同于給予阿托品點眼擴大瞳孔,便于觀察新生血管。SD大鼠飼養(yǎng)于寧波大學SPF級動物實驗室,本研究所采用的各種動物實驗操作均經(jīng)動物管理委員會批準。
以10%的2-羥丙基環(huán)糊精作為增溶劑,磷酸鈉單水合物作為緩沖劑,氯化鈉為增稠劑,注入水,配成無菌、不含防腐劑的等張液,20 min 37 ℃水浴至完全溶解,控制pH值為7.3~7.5。根據(jù)溶解度觀察,并以半個log遞減,配置成0.2%,0.05%,0.02%的Nintedanib滴眼液。5組滴眼液于4 ℃冰箱保存,各組大鼠均于造模當天開始滴眼。每組 4 次/d,共 14 d。
每組大鼠分別于堿燒傷后第3,7,14天裂隙燈下觀察大鼠角膜創(chuàng)傷愈合、炎癥反應及CNV生長情況的圖像,于角膜堿燒傷后第3,7,14天照相,并通過ImageJ軟件計算CNV的面積占全角膜面積的百分比(圖1)。觀察是否存在前房出血、角膜潰瘍及眼內炎,將發(fā)生嚴重前房血、角膜潰瘍穿孔及眼內炎者剔除。
造模后第14天,頸椎脫臼處死所有小鼠。取帶1 mm寬鞏膜的全角膜,置于4%甲醛溶液中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固定24 h,隨后用PBS沖洗除去甲醛后,將標本包埋在石蠟中,冷卻凝固。將石蠟塊切成4~5 mm厚,切片用HE染色。切片脫蠟至水,加入3% H2O2液中10~20 min,水洗(抑制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枸櫞酸緩沖液熱處理修復15~20 min。PBS洗3次,滴加10%正常血清封閉30 min(室溫或37 ℃),滴加稀釋的一抗(VEGFG-2以1:400稀釋,CD31以1:2 000稀釋),濕盒內37 ℃孵育60 min或4 ℃過夜。PBS洗5 min,3次,滴加熒光二抗(均以1:200稀釋),37 ℃孵育30~40 min,PBS洗5 min,3次,DAPI染核封片,細胞質內或核膜上呈綠色、藍色者為陽性,不顯色的為陰性。利用圖像分析儀(Image Pro Plus 6.0)測定免疫熒光染色陽性反應物的IOD值以反映各組標本檢測的蛋白相對含量。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資料和隨機區(qū)組資料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0。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通過ImageJ軟件計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積占全角膜面積的百分比Figure 1 The percentage of the area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to the total corneal area calculated with ImageJ software
采用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各組大鼠CNV,大鼠角膜堿燒傷后第3天,A組、B組和C組中角鞏膜緣血管擴張,未見明顯的新生血管生長;D組、E組角膜淺基質層輕中度混濁,可見新生血管出芽,由周邊角膜緣向角膜中間蔓延,血管生長致密,相互交叉成網(wǎng)。堿燒傷后第7天,A組、B組、C組和D組新生血管管徑細小,多集中于角膜緣且生長緩慢;與B組、C組相比,A組新生血管少;D組、E組水腫明顯,新生血管生長旺盛,血管顯著變長、增粗,并在頂端出現(xiàn)分叉,虹膜上遍布呈刷狀的血管。堿燒傷后第14天,A組與B組血管床附近細小血管基本退化,分布局限且稀疏;A組新生血管的生長范圍、數(shù)量及長度均較B組與D組輕;C組、E組新生血管面積較大,CNV呈粗大致密(圖2)。
堿燒傷后第3,7,14天,通過ImageJ軟件測算五組CNV面積在角膜面積中的占比(C/N)(圖2),結果顯示:堿燒傷后第3天,A組、B組與C組、D組、E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同時C組和E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7天、第14天,A組、B組、C組和D組的C/N均小于E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其B組、D組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B組、D組分別A組、C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圖3,表1)。
堿燒傷后第3天,五組的角膜均出現(xiàn)上皮細胞腫脹,燒傷區(qū)可見部分上皮細胞缺如,細小點狀炎性細胞浸潤,未見前彈力層結構,A組近角膜緣處淺基質層可見CNV管腔,管徑較小,其中D組、E組見上皮細胞水腫更明顯,炎性細胞浸潤范圍更大。制模后第7天,A組可見角膜基質層結構整齊,少許新生血管管腔,角膜內少量炎性細胞浸潤;B組、D組角膜基質層結構較整齊,新生血管管腔稀疏,炎性細胞浸潤;C組、E組可見角膜上皮層變薄,基質層炎性細胞浸潤,伴有大量毛細血管。堿燒傷后第14天,A組、B組、D組角膜上皮細胞均較完整,上皮層及基質層水腫消退,基質層見新生血管管腔,其中A組管腔較小,炎性細胞較前減少明顯,C組、E組仍可見上皮及基質層的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圖4)。
圖2 堿燒傷后第14天,以裂隙燈顯微鏡觀察大鼠堿燒傷后角膜Figure 2 On the 14th day after alkali burn,the corneas of rats were observed by slit-lamp microscope
圖3 第3,7,14天各組CNV面積在角膜面積中的占比(C/N)的比較Figure 3 Histogram of CNV area in corneal area (C/N) in each group on the 3rd,7th and 14th day
表1 應用方差分析比較各組CNV面積在角膜面積中的占比(n=6)Table 1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proportion of CNV area in corneal area (n=6)
圖4 第14天,各組角膜組織HE染色(×200)Figure 4 HE staining of corneal tissue in each group on the 14th day (×200)
正常大鼠角膜無新生血管,CD31蛋白不表達,VEGFR-2在上皮層角膜扁平上皮細胞、基底細胞呈弱陽性。角膜堿燒傷后第14天,各組角膜VEGFR-2和CD31蛋白表達增強,與A組、B組、D組比較,C組、E組CNV旺盛更為致密,呈現(xiàn)深綠色染色的CD31和VEGF蛋白表達較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VEGFR-2蛋白主要見于角膜上皮細胞及基質新生血管內皮細胞質;在表達較弱的三組里,A組的CNV最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31和VEGF蛋白表達增強,B組和D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圖5,圖6)。
圖5 角膜堿燒傷后第14天,各組角膜VEGFR-2與CD31蛋白表達Figure 5 Expression of VEGFR-2 and CD31 proteins in rat cornea in each group on the 14th day after alkali burn
表2 第14天,各組VEGFR-2和CD31免疫熒光IOD值(n=6)Table 2 Fluorescence IOD of VEGFR-2 and CD31 in each group on the 14th day (n=6)
圖6 第14天各組VEGFR-2蛋白和CD31蛋白表達比較Figure 6 Expression of VEGFR-2 and CD31 protein in each group on the 14th day
病理性CNV與感染或化學灼傷引起的炎癥有關[10]。角膜堿燒傷可導致破壞性并發(fā)癥[11],是造成大面積CNV形成的重要原因。CNV的形成與VEGF的過度表達密切相關[12]。盡管血管生長可以修復其部分影響,但CNV和高通透性可能導致視力受損和移植失敗[13]。前期的研究[14]發(fā)現(xiàn):用貝伐單抗進行結膜下注射或直接滴眼,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CNV的形成。本研究所選取的Nintedanib是新一代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劑。VEGFR的酪氨酸激酶是VEGF信號轉導的起點,受體介導而被激活,阻斷該位點可以有效抑制VEGF介導的血管生成作用[9]。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以抑制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受體(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xiàn)GFR)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由于其損傷修復機制中能靶向作用于生長因子受體,臨床上已將其應用于癌癥及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治療中[15-16]。最新的關于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阿帕替尼(apatinib)]對CNV作用的研究[17]顯示:結膜下注射以納米顆粒為載體的apatinib(Apa-HSAPEG)可以有效地控制堿化學燒傷后CNV的生長。但定期結膜下注射對患者結膜的刺激性較大,同時增加了患者的就醫(yī)負擔。因此,在臨床上使用更便捷、損傷更小的滴眼液是否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尚未可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使用不同濃度的Nintedanib后,動物模型的CNV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抑制。取制模后第3,7,14天3個時間點對CNV面積在角膜面積的占比(C/N)進行測量,在第3天時,除C組外,其余三組的C/N較對照組有減少,A組、B組的C/N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減少,C組與對照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第7,14天時,各干預組C/N均小于對照組,其中A組的效果最好,B組和D組效果次之,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Nintedanib溶液隨著濃度的升高,尤其是在第7天后CNV的面積出現(xiàn)了減少的趨勢,其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逐漸增強。同時,觀察第3,7,14天的炎性細發(fā)現(xiàn),制模后第7,14天3個治療組的炎性細胞密度降低,表明Nintedanib對炎性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堿燒傷后的CNV生長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VEGF僅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不同濃度的Nintedanib對其他炎性因子和細胞通路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VEGFR-2是內皮細胞中介導VEGF信號的功能性受體,與血管生成密切相關,其特異性地表達于血管內皮祖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上,VEGF與VEGFR-2結合后VEGFR發(fā)生自磷酸化,繼而誘導內皮細胞的生長,促進內皮細胞的移行、出芽、血管滲漏和新生血管的形成[18]。血管內皮細胞具有CD31蛋白的特異性細胞表面標志物,其表達水平與新生血管的生成相關[19-20]。因此,本研究中使用VEGFR-2和CD31蛋白作為評估CNV的標志物。在本研究中,角膜堿燒傷后第14天,免疫熒光檢測發(fā)現(xiàn)各組角膜VEGFR-2蛋白表達增強,而與A組、B組和D組比較,C組、E組VEGFR-2蛋白陽性表達明顯增強,這證明Nintedanib能夠通過抑制VEGF的表達來抑制CNV;同時A組中VEGFR-2和CD31蛋白的表達量均最低,B組與D組的效果相當,說明0.2%濃度的Nintedanib滴眼液抗CNV效果優(yōu)于0.1%地塞米松和0.05% Nintedanib,而0.02%Nintedanib幾乎沒什么效果。
本研究使用了Nintedanib局部滴眼的方法,通過觀察其發(fā)生發(fā)展情況及角膜內VEGFR-2和CD31蛋白的表達情況,觀察CNV與VEGFR-2和CD31蛋白表達的時空一致性,結果證實Nintedanib可以減少堿燒傷引起的CNV,降低VEGFR-2和CD31蛋白的表達及炎癥因子水平,其中0.2% Nintedanib滴眼液的效果最好,為新藥研發(fā)及臨床防治堿燒傷引起的CNV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